天天看點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在生活中通過貼标簽的方式給孩子負面暗示,是件太常見的事情。

回看很多父母,也常常忍不住給孩子貼上“磨蹭、内向、膽小”等各種各樣的負面标簽。

殊不知,這些負面的暗示,對孩子的一生會有不可磨滅的影響。

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生活中,你說的是“真棒”還是“真笨”,帶給孩子的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1

你的這些“暗示”

可能會毀了孩子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是他們認識自己的來源。

亂貼标簽式的表達,傷人于無形,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知乎曾看到一個問題:“父母情商低會給後代帶來多大的影響?”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如果,父母亂給孩子貼标簽、扣帽子,給孩子負面的心理暗示,放大孩子的缺點,打擊孩子,隻會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那些負面的“暗示”,就像一道道永遠好不了的傷口,時時刻刻提醒着孩子:

“你不夠好,你真笨,你真的很差。”

孩子活在負面标簽所帶來的壓力中,消磨着自己的自尊和自信,以及對生命的熱忱與追求。

2

不亂貼标簽

才是尊重孩子的開始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記者周轶君跟芬蘭的老師圍坐在一起,談起自己小時候因為被人告知“你唱歌很難聽”,是以她就不敢開口唱歌的事。

而芬蘭的老師回答,這正是她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努力規避的誤區。

避免因為孩子一時表現不佳,就給孩子貼标簽,下定義。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聽完,周轶君反問,如果一個孩子讨厭數學,讨厭數字,那應該怎麼辦呢?

芬蘭的老師則表示,她們會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而不會認為是孩子有問題。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在芬蘭老師的教育觀裡,我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了解。

孩子不喜歡數學,但是對小汽車很感興趣,那就用小汽車教學。

喜歡積木,那就用積木教學,尊重孩子的喜好,尊重孩子的節奏,慢慢來。

每個孩子生來有自己的特質,有自己看待生命的方式,有自己對世界的渴望,他們有自己的生長節奏。

是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孩子沒做好,馬上就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标簽。

如果孩子内向,不敢打招呼,那就鼓勵他:

“我知道你這次還有點緊張,下次做好準備了,我們陪着你好不好?”

如果孩子調皮好動,就跟他玩木頭人的遊戲,看看誰能夠靜下心來。

如果孩子有點膽小,那就靜靜陪着孩子,做孩子安心的後盾。

不要心急地去對孩子的人生下定義,而是在參與他成長的日子裡,給予孩子正面的引導,支援和尊重。

3

多給孩子正面的回報

孩子未來才更自信

親子教育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的一幕,讓人感觸很深。

嘉賓傅首爾陪着徐敬凱寫作業,看到他寫得認真,就誇獎他:

“誰養出來這麼好的兒子,晚上我要問問你媽媽了。”

但凱凱卻低着頭說:“媽媽說我不好,她天天說我不好。”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其實凱凱已經是别人眼中的“國小霸”,“别人家的孩子”,但凱凱媽卻吝惜對孩子的誇獎。

這是因為她擔心自己的表揚,會讓孩子嘚瑟,是以别人說好話,她就說壞話。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凱凱媽媽的這種行為,無意間就造成了對孩子的傷害。

當凱凱說出“媽媽說我不好”時,這意味着對于孩子來說,連最親最愛的母親,都不認同自己。

等時間長了,他就不再擁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難題,也不再相信自己真的能夠做好。

現代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士曾說過:

人内心深切的渴望,就是得到肯定與贊美。

對于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來自父母的正面回報,就是一次次的認同與愛,同時,父母也不必擔心正面回報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自負。

當父母學會巧用正面回報,激勵孩子,孩子就能學會積極地思考問題,直面問題,對人待物更加從容自信。

學會欣賞和鼓勵孩子,孩子回饋給你的,将是未曾意料到的驚喜。

“暗示”的可怕力量,這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