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赚够10万就退休!看华为早期员工的心态,就知道任正非创业有多难

赚够10万就退休!看华为早期员工的心态,就知道任正非创业有多难

“我进华为时就想,只要能赚到10万块,我就走人,就退休。”

这是华为前副总工程师、市场部副总经理曹贻安在刚入职时候的想法和心态,其实不光是他,当时华为的很多员工都是类似的想法。

曹贻安一开始到深圳是去一家做交换机的国有企业应聘,对方表示进人指标有限,“蛇口好像有个叫华为的,是渔民搞的,属于个体户,可能有需要。”

于是曹贻安就去了华为。

现在说起来,这些都是笑话一样,但在那个年代,华为实在是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公司。

任正非很欣赏曹贻安,曹贻安在1991年刚入职时候的工资是月薪300块,第二个月就提到了800块,曹贻安就找任正非说自己“无功不受禄”,任正非就笑着说别来这套,以后给你8000块你都嫌少。

据华为首任HRD张建国回忆,他是1990年到华为应聘,当时华为还是租的民房当办公地点,条件很简陋,总共几十个人,嗯,张建国第一个月工资也是300块。

对了,大家不要觉得300块很少,当时国内企业的薪资水平普遍在100块左右,华为这个水平已经非常高了——我记得在2000年后参加工作时候都还是月薪500到800的样子。

从这点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如今,华为在薪酬待遇方面一直保持在国内的先进水平。这也跟任正非的用人策略有关,《华为基本法》里有提到一个人力资源方针:

“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与事业发展良好阶段,员工的人均年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

这是任正非很聪明的一个做法,在华为实力很弱,无论办公环境还是物质条件都很差的时候,只能用高薪酬来吸引人才。以此保持一个自身的竞争力。

但华为招聘的大都是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大家都是聪明人,他们很清楚华为的状况,跟同行相比,华为的前途是堪忧的。因此很多人都是把华为当个中转站或跳板,有更好的机会就走了。

赚够10万就退休!看华为早期员工的心态,就知道任正非创业有多难

曹贻安就提到华为那时候有几个特别厉害的人才,但后来哪怕任正非送深圳户口和房子,都没能留住。

而任正非是一个十分爱才的人,每次人才流失,他都很痛苦。那些年任正非经常端着茶缸子找员工聊天,讲一些战争故事,谈华为的事业和前途,做员工的思想工作。

不过越是聪明的人越有主见,他们在华为这里积累了一定资本后要么出国了,要么去创业了。所以任正非后来还表示华为这么多年能留下来的人都是比较笨的。

为了留出人才,任正非就想出了员工持股的制度,这当时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任正非曾给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过这点:

当时华为对待员工如果像“农民工”一样砌一块砖给1元钱,他们肯定会离开,我们的技术就没有积累。我们就发明了一个方法,把股票分给大家,大家认为“长城”每一块砖都有他的份,走了就没有啦,所以大家都留下来了,同时公司通过股票认购也积累了一些资本。

虽然是这样,但该走的还是要走的,在很多员工心里,股票就跟纸一样,如果公司没了,那股票就一文不值。

话说任正非为啥重视郑宝用,就是因为华为最初是做交换机代理,厂家一旦不供货,那华为就没有饭吃了。而郑宝用一开始可以改进交换机的功能,后来又研发出了交换机,所以曹贻安说任正非当时是谁都可以走,唯独郑宝用不能走。

而曹贻安后来也要走,走的时候,任正非脸色很难看,说要给他深圳户口指标什么的。

赚够10万就退休!看华为早期员工的心态,就知道任正非创业有多难

在华为的发展历程中,曹贻安起到过关键作用,他属于自学成才(任正非所说),他很早就想做数字交换机,而华为长期是做模拟交换机。现在我们都知道数字交换机是未来,可是当时人们不知道啊。

包括任正非都认为从模拟交换机到数字交换机“一步到位”的说法是错误的,可大势如此,如果不是曹贻安坚持做数字机,为此不惜跳槽,华为可能就赶不上形势了——再晚就拿不到入网证了。

曹贻安在华为等于搞了个“小特区”,任正非给钱,他自己去招兵买马,用了一年多时间搞出了数字机。后来李一男他们搞08机,也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因此有人说曹贻安和郑宝用、李一男是一个级别的天才。

所以说华为真的是创业维艰,曹贻安说华为几十年没有一天是不苦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困难。最后曹贻安去海外做市场,受不了也辞职了(部分原因是为了结婚,他太太一直还在华为)。

而任正非作为华为公司所有人的总负责人,他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不知有多大,既要为钱的问题犯愁,又要操心找人、用人、留人的问题,还要考虑战略、方向、管理……华为能走到今天,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伟大事业的成就从来不是轻易而得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