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没有身份证,如何证明“我是我”?

那么问题来了,在没有相片识人,更没有手机,电脑随时交流的古代社会,获功名做官的人都如何防止被冒名顶替呢?且随笔者一探究竟。

古代没有身份证,如何证明“我是我”?

其实古代人民是很聪明的,他们也想到了这个问题。

为了防作弊,当时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已经拥有一个作用类似如今准卡证的物件,名唤

浮漂

。考生要想参考,首先得拿着证明自己身份的,写有籍贯、父祖姓名、本人年龄、面貌等的资料去籍贯所在州、县报考,待考试进场,也要核对考生本人和上面描述的长相方能放人进场,关于相貌的描述精细到什么地步了呢?“连考生多少头发,几根胡须都得记载清楚”,稍有出入,可能就失去入场资格了。所以,其实在考试这一关,就已经把的很严了。

也许有人会问,考试把的是严,可官员总总不能一直拿张“准考证”吧?这也太不讲究了。嘿,你还真说对了,他们肯定不这么做。事实上,古代官员大概是为数不多有资格拥有“身份证”的群体了。官员的身份证明,形式非常多样,但以

鱼符

最为通行。什么是鱼符呢?鱼符始于唐代,在此之前本为虎符,后为避讳,称鱼符。材料有铜、玉、竹、木等。鱼符如其名,形状似鱼,分为左右两片,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处任职、俸禄多少等信息。鱼符在制作时会根据等级采用不同的材料,因此,也可以直接根据材料判断。譬如,唐朝时,五品为铜,四品为银,三品及亲王等为金。但鱼符也可能被人冒用,所以装鱼符的袋子——鱼袋,有时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不同等级配不同鱼袋,只有鱼符是不被允许的。后来到了明清时期,还发展革新,使用更便携的

牙牌和腰牌

,所录信息也更加完备,且往往会标明冒名顶替的严重后果,以示警戒。

古代没有身份证,如何证明“我是我”?

那么,新官上任还有什么可以证明身份的吗?答案是,有。它叫

告身

,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委任状。它是朝廷委任官职的文书。唐朝任命官员,只要考查合格,经尚书仆射同意,报于门下省执行,由监察机构予以监督。被授官者都会拿到盖有“尚书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武官则由兵部授予。以此来作为新官赴任的凭证。

还有一个方法,就稍微抽象点了。倘若有人冒名顶替,一旦被抓住,可是死罪一条,严重的还会株连九族,一般情况下,没人愿意这样铤而走险。退一步讲,如果有人冒名顶替了,当初考中的那个人不可能不去拜见主考官,顶替者到了任地之后也不可能不接受朝廷的监督或者升降职的变动,待别人发现容貌有异,抑或籍贯、谈吐等等方面对不上号,这样就很容易暴露了。

古代没有身份证,如何证明“我是我”?

在没有如今这般简便的身份验证系统和便捷通讯网络的古代,要证明“我是我”还真是挺不容易的。但勤劳的古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出那么多证明身份的方法,不由让人钦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