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身份證,如何證明“我是我”?

那麼問題來了,在沒有相片識人,更沒有手機,電腦随時交流的古代社會,獲功名做官的人都如何防止被冒名頂替呢?且随筆者一探究竟。

古代沒有身份證,如何證明“我是我”?

其實古代人民是很聰明的,他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

為了防作弊,當時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已經擁有一個作用類似如今準卡證的物件,名喚

浮漂

。考生要想參考,首先得拿着證明自己身份的,寫有籍貫、父祖姓名、本人年齡、面貌等的資料去籍貫所在州、縣報考,待考試進場,也要核對考生本人和上面描述的長相方能放人進場,關于相貌的描述精細到什麼地步了呢?“連考生多少頭發,幾根胡須都得記載清楚”,稍有出入,可能就失去入場資格了。是以,其實在考試這一關,就已經把的很嚴了。

也許有人會問,考試把的是嚴,可官員總總不能一直拿張“準考證”吧?這也太不講究了。嘿,你還真說對了,他們肯定不這麼做。事實上,古代官員大概是為數不多有資格擁有“身份證”的群體了。官員的身份證明,形式非常多樣,但以

魚符

最為通行。什麼是魚符呢?魚符始于唐代,在此之前本為虎符,後為避諱,稱魚符。材料有銅、玉、竹、木等。魚符如其名,形狀似魚,分為左右兩片,刻有官員的姓名、在何處任職、俸祿多少等資訊。魚符在制作時會根據等級采用不同的材料,是以,也可以直接根據材料判斷。譬如,唐朝時,五品為銅,四品為銀,三品及親王等為金。但魚符也可能被人冒用,是以裝魚符的袋子——魚袋,有時會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不同等級配不同魚袋,隻有魚符是不被允許的。後來到了明清時期,還發展革新,使用更便攜的

牙牌和腰牌

,所錄資訊也更加完備,且往往會标明冒名頂替的嚴重後果,以示警戒。

古代沒有身份證,如何證明“我是我”?

那麼,新官上任還有什麼可以證明身份的嗎?答案是,有。它叫

告身

,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委任狀。它是朝廷委任官職的文書。唐朝任命官員,隻要考查合格,經尚書仆射同意,報于門下省執行,由監察機構予以監督。被授官者都會拿到蓋有“尚書吏部告身之印”的印信,武官則由兵部授予。以此來作為新官赴任的憑證。

還有一個方法,就稍微抽象點了。倘若有人冒名頂替,一旦被抓住,可是死罪一條,嚴重的還會株連九族,一般情況下,沒人願意這樣铤而走險。退一步講,如果有人冒名頂替了,當初考中的那個人不可能不去拜見主考官,頂替者到了任地之後也不可能不接受朝廷的監督或者升降職的變動,待别人發現容貌有異,抑或籍貫、談吐等等方面對不上号,這樣就很容易暴露了。

古代沒有身份證,如何證明“我是我”?

在沒有如今這般簡便的身份驗證系統和便捷通訊網絡的古代,要證明“我是我”還真是挺不容易的。但勤勞的古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創造出那麼多證明身份的方法,不由讓人欽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