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泊排定座次后,宋江名正言顺地当上了梁山的老大,他便立即为自己和梁山人找出路,打出了“招安”的大旗。其实在水浒读到第三十一回的时候,招安一词就被正式提出来,也是宋江提出来的。排座次后宋江让乐和唱《满江红》,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

招安的思想是宋江提出来的,从没有上山到最后当上梁山泊主,他的这种思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梁山泊队伍的主导思想。这个思想由宋江提出并推广,但决不是他一人能够能够确立这种思想的主导位置,主要还是梁山泊中众人根深蒂固的忠君报国思想。梁山将领中同意招安的是卢俊义、关胜等大部分原官军投降梁山的那一批将领,吴用态度暧昧,但是也间接推动了宋江招安的步伐。这些人都是梁山重要头领,宋江得到他们的支持自会坚定自己的思想,可这在某种程度伤了兄弟们心。
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众兄弟的“身份问题”。众多小喽啰不说,单说这108将,哪个是真真正正的好汉?李逵的经典动作是:不由分说地给上一斧子,是水浒里杀人最多的。武松落草前已经将二十三条命(包括老虎)送上去或送下去了。孙二娘开黑店不知做了多少人肉包子。施恩在快活林不知收了多少保护费;柴进纵容的罪犯又有多少。张横好好的渔业不干,偏偏要做在浔阳江上抢劫来往客商的,请他们吃“板刀面”和“馄饨”的恶霸。戴宗在江州做监狱节级时,初见宋江(不知道他是宋江)时的态度是有多么蛮横。
起初,他们只是“割据诸侯”的本地本行的帮派领袖。后来,经过机缘巧合地串联,这伙人来到梁山“聚义”,在宋江的带领下,打家劫舍、谋财害命、攻城掠寨……不觉中,梁山已经成了四大寇中的一员了,这也是正常事。宋江要摆脱“草寇”这顶帽子,不得不千方百计寻找黑道通往白道与红道的出口。可是,梁山上哪个是真真正正的好汉,怎么才能“洗白”身份,实现华丽转身?好像只能招安。
为了招安,宋江也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第一,收卢俊义。
表面是为了对付史文恭,其实宋江也是借势想改变一下梁山的人事架构,他也想有步骤的让自己的队伍多一些像卢俊义这样的有思想有抱负和有勇有谋的人,像他收复:张清、呼延灼等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打县城。
他也攻打了一部分县城也不难看出,他是在看看兄弟们的作战实力和领土扩张意识,不过令他失望的是他的弟兄对领地扩充没有半点兴趣,只攻打两座小县城就损兵折将,要不是朝廷军队不能协调作战,要不然早就损失惨重。
第三,替天行道。
举替天行道大旗一方面是为了杀贪官、除恶霸,一方面是想看看自己的弟兄是不是真心想干大事情。
从这里看我也可以说招安是宋江为兄弟们谋出路的大义,也可以说是为自己谋忠孝的叛徒。说到这里我在补充一句,其实宋江在做局势挽救的时候,他还是没有从实质上出发,依然死以梁山聚义的土匪名义招贤,你想这样招来的人还是和以前样的人员,真正胸怀天下的大智慧者怎么会去共谋大事呢?
所以,宋江走招安之路是必然的选择,这不是他一个人能挽回的颓势和一句愚忠就能话了得。
当然了,对于朝廷来讲,招安宋江是利益最大化的表现。
方腊的造反与宋江的落草性质不同,方腊是要推翻朝廷的统治自立为王,最少也是要割据一方,朝廷自然不可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必然是要除之一绝后患,所以不可能招安方腊。而梁山好汉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是要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没有推翻朝廷的远大理想也没有割据一方称霸的野心,在朝廷眼里其实是成不了大器的,招安后先为己有,然后再慢慢铲除也是一条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