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法利·尼克斯说过:“婚姻是一本书,第一章写的是诗篇,而其余则是平淡的散文。”
对于婚姻,老一辈的观念是两个人的脾气秉性都熟悉,遇到问题修修补补就好;而现在人的观念则是有问题了就换,何必委屈自己?
可是生活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也并不是换一个人,就能把婚姻中的问题迎刃而解的。有的时候对于不同的人,相同的问题反而会愈演愈烈,无法收场。
陈女士和丁先生的婚姻亮了红灯,陈女士是在丁先生有既定婚姻状态下挤入这段感情的。
丁先生经济状况很好,陈女士挤走了原配本应过上富太太的生活,可为什么婚姻中问题频发,她也因此患上了重度抑郁呢?
其实从最初两个人的婚姻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陈女士兴高采烈张罗婚礼的时候,由于丁先生母亲的干预,头婚的陈女士没有任何仪式默默地搬进了丁家。
婚姻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复杂的是人。于是,由人组成的婚姻随之也变得复杂起来。
而本就不是那样单纯的、夹杂了太多因素的婚姻,更是矛盾重重。
其实,为何从原配处抢来的婚姻很难幸福?重点不在因果,而是在于这三点。这三点原因,也是陈女士抑郁的源头。
婆媳关系引发的矛盾:
陈女士和婆婆之间的矛盾,早在没有举办婚礼时,就埋下了种子。走进婚姻后,这颗种子似乎要发芽、开花了。
陈女士说婆婆经常对着自己叫前妻的名字,丁先生解释道,老年人忘事也是常有的。陈女士则是很阴郁反问:“难道你不觉得她是故意的吗?”
同时陈女士还控诉,说丁先生的家族根本没有人愿意接纳自己和自己的儿子。
家族聚餐从不叫她们母子俩,就连逢年过节自己主动邀请婆婆过来团聚,婆婆也会说:太麻烦了,就各自在自己家吃好了。
这些种种都让陈女士无法接受,但即使别人对自己如何,她都可以忍受。让她感到最痛苦的是,陈先生对于儿子的态度。
前妻及其子女与现任关系的平衡:
陈女士觉得,丈夫对两个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偏心的特别明显。
而陈女士的观念是,既然丁先生已经组建了新的家庭,就要全身心地投入照顾好新家和他新出生的孩子,让其他的统统成为过去。
可丁先生的做法让她大失所望,陈女士说丁先生和儿子说话时很严厉,有时连个称谓也没有,直接就说我跟你说那个东西不可以玩。而对女儿呢,完全是另一种状态,宝贝的一直挂在嘴边。
在儿子小的时候,丁先生也不用心,抱着儿子的时候不是在玩手机就是在看电视。此时,丁先生反驳道:
“我陪伴儿子的时间,比陪伴女儿多十倍,我对女儿好点,怎么了?你经常问我要女儿还是要你跟儿子,到底是谁在逼谁?我一点财产不留给女儿,都留给儿子就是好的吗?
婚姻中两位当事者本身的问题:
之后陈女士说,我介意你和女儿的关系,实质上是因为你和你前妻之间藕断丝连。
之后,陈女士给我们讲述了他们的一段生活细节:
“有一次他喝多了,说了一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他说如果不是我妈他们那样的话,我和我前妻根本不可能离婚。”
之后,陈女士拎着行李跑了出去,陈女士说以为丁先生会给他打个电话或者是追出来,可是都没有。北京十月份的凌晨非常冷,她最终还是一个人拎着行李上了飞机。
丁先生给我们的解释,当时他醉了,不知道陈女士出了门,等她醒过来给她打电话的时候,陈女士完全不接电话。
陈女士说,你要我怎么接电话,你妈妈在前面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你前妻车刮了,你去那边处理了。你不来找我,跑到你前妻那去,我是什么心情?什么感受?
丁先生说,那是因为撞车孩子受到了惊吓,而你和我在一起之后,拎着行李就跑这种事儿,至少发生了四次吧。
两个人争执不下,陈女士称自己抑郁症发作,不想听到丁先生的声音。丁先生说自己的承受能力也有限度,这800万我给你,咱俩离婚。
原来两个人在每次争吵的时候都会签下离婚协议,这800万分手费是丁先生之前承诺的。
本来丁先生来到节目是请求和解的,最后两个人闹到了提出离婚的地步,调解员明显感到两个人其实都并不想离婚,就建议双方暂且舒缓一下情绪,待情绪平稳了再进行调解,一场闹剧暂时收尾。
其实在这段感情,男女双方都有各自的问题,下面我就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不懂婚姻,逃避责任
作为一个男人来讲,丁先生面对婚姻无疑是不负责任的。他不懂得婚姻是什么,就前一段婚姻和现在的这一段婚姻来讲,他的应对方式是统一的:理不清、就离婚。
不论是妻子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还是自己与前妻之间的关系,他都没有一个很好地界定和解决方式,而逃避的结果只能是任由问题滋长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会给女人应有的安全感,会对自己所在的这段婚姻负责。当一个男人在婚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便去向外找寻安慰,是很难得到一个好的结果的。
猜疑心重,不计后果
对于陈女士来说,介入别人的婚姻本来就是不道德的,即使你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会遭到生活的反噬。
陈女士为何猜疑心重?为什么缺乏安全感,对丁先生的行为过于紧张?
猜疑心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感受复刻”。
陈女士自己和丁先生就是在对方已有婚姻事实的情形下搭上关系的,所以她的心里无法去保证,别人是否有和她有一样的想法和行为。
所以,陈女士妄图抓住身边的一切,她只要盯住丁先生就像盯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只有丁先生在她的视野范围、控制范围内,她才能心安。
而陈女士的不计后果,是指其在吵架的时候选择拎着行李箱就走。也许最初的几次对方追了出去,但是如果遇到对方不追、不挽回的情况下,要如何收场呢?
陈女士在心理的准备上,一定是偏向于对方会拉自己回来的,可很多时候,事实并非如此。最后就会把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之中,反倒掉价。
推理误判,自我加害
从这件事情发展的脉络来看,陈女士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当然也许是受她抑郁症的影响,她很多时候在逻辑上都出现了问题。
而那些推理上的误判,让陈女士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地步,在推理的过程中,就不断地自己找气受。
她看到了一个行为,一个事情就会主观地加以推论,做这个推论的同时又会受到很多情绪上的支配。而当结论出现后,她就会找更多的所谓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结论。
比如丁先生爱女儿不爱儿子,比如丁先生对自己的感情都是虚假的等等。
当陈女士把这些结论当作事实的时候,这些偏激的判断就反复地刺激着自己的神经。把推理当生活,日子就乱套了。
女人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谨慎,错一步、步步错。
很多时候你以为的真爱,不过是对方退而求其次,用来保护自己、逃避现实的手段而已。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