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四川军阀杨森,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有12个妻妾,他90岁之后还娶了年轻的女大学生,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竟然还下了一个女儿,说明杨森的生命力是极端的顽强。杨森的一生有43个子女,但他最疼爱的次子杨汉烈,而且一心把他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可他在解放战争中却率部起义了,走向了父亲的对立面。

杨森对于培养接班人这个事可谓是煞费苦心,在杨汉烈不满14岁时就是送他到了北平的育英中学读书,而此举也让年轻的杨汉列早早地接触到了进步的思想,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让他早早地体会到了日本侵略对中华民族的切肤之痛,因为那时正爆发长城抗战,他曾和同学们一起走上前线慰劳官兵,经历了抗战的艰辛。于是,年轻的杨汉烈便决定弃学回川参军。
作为杨森,当然乐见最疼爱的儿子能子承父业,不负他的一番苦心。但他对杨汉烈有一个要求,你必须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来。于是,便在133师部安排了一个少尉见习参谋的职务给他,后来他也参加淞沪会战,但因他是师部参谋与真正的前线还有很远的路程,这让他很苦恼,他希望自己能真正地冲上前线,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所以,他决定报考军校。1938年10年,杨汉烈终于考上了中央军校第16期,但毕业后,父亲杨森还是老规矩,要求他从基层开始锻炼,先在20军从排长做起。杨森对儿子的作派完全不同于其他军阀,其他军阀的儿子军校一毕业起步就是个校官。而杨汉烈军校毕业才是个排长,还是个搜索排(相当于侦察排)的排长,其危险程度还特别高。
就这样,杨汉烈一步步从搜索排排长到骑兵连长再到特务营营长、上校团长,而且这一路干的风险比较高的兵种。
这不是父亲杨森冷血,没有哪个父亲不疼爱孩子的?直到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第20军遭到400多个日军的突袭,而当时第20军的野战部队大都被派了出去,只剩下杨汉烈的骑兵连。为了守住防线,杨汉烈带着仅有的一个连140余人,硬是顶住了日军的进攻,最后坚持到了友军的增援,当然他也成为了英雄。
但,这英雄在杨森心里可是当得心惊胆战,想想再不能让自己苦心培养的儿子再放在第一线了。1945年1月,杨森趋调任贵州省主席时,把杨汉烈调到了自己的身边贵州省保安部队当了个教导团的团长。后来又担任重庆市保警总队少将总队长、整编第79旅少将旅长。
1949年4月,杨森的看家部队第20军在江防战役(渡江战役)中全军覆没。杨森本打算是由儿子来重建20军的,但考虑到杨汉烈年轻资浅,恐难于服众,便由自己先兼着军长,同时任命景嘉谟为副军长代行军长职权,而杨汉烈仍任79师师长。
但好景不长,我军不久便大举进军大西南。本想把儿子“扶上马再送上一程”的杨森在逃往台湾之前,急匆匆地把自己的20军军长之位交给了杨汉烈。
然而,这一纸任命让原来的副军长很不服气,景嘉谟一怒之下便着两个师出走了。杨汉烈见状,也不劝阻。他来了一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态度,因为他接下来将有一个令他父亲都会惊讶得掉了下巴的大动作要做,所以这些人在反而不好办,碍手碍脚的。
果然,1949年12月26日杨汉烈以第20军军长的身份率领所属三个师在四川金堂宣布起义。
那么,杨汉烈为何为率部起义呢?
首先得感谢杨森,是他把在青年时期的杨汉烈送到北平读书,让他接触到了进步思想;二是杨汉烈看清历史发展的趋势,起义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让同胞免受兵火之灾;三是他与我军没有交战的历史,他与我军没有仇恨。
所以,在杨汉烈起义后,他的部队也被编入解放军第19师,他则出任第19师师长,后来还配合解放军说服了20军副军长景嘉谟投诚。此后,他先后担任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甘肃省民革副主委、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87年7月10日去世,享年68岁。
更多精彩文章:
他刚任命为军长,老师就来策动他起义,他正犹豫之时,番号被撤了
他是国军司令,曾参加过南昌起义,49年收到贺总一封信,后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