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人物奇葩说系列之(三)介子推

介子推这个人在春秋时候特别的有名,是著名的春秋三杰之一,而与他相关的有三个词语,分别是割股充饥、辞官不言禄、抱树而死。

而具体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在晋文公重耳早年躲避父亲与兄弟追杀的时候,常常是吃不饱喝不好,衣不蔽体。后来他的随从还偷走了他的资粮,于是他向其他人乞讨,结果还被嘲笑一番。介子推眼看着重耳,为了让他活命,于是就跑到山沟里割下了自己的一块肉,并且挖了野菜煮给重耳吃,重耳知道后,心里非常感动,并且承诺,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的报答他。

可是重耳在结束了十九年的逃亡之后终于成为了晋文公。而当时,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读到这首诗之后,马上就意识到自己忘恩负义,于是赶紧对介子推封赏,结果就发现介子推隐居绵山。于是就带人去找他,可是山那么大找一个人真不容易,于是就有人对他说,让他烧山,介子推说不定就出来了,可结果呢,大火烧了三天,最后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他们母子的尸体。晋文公痛哭流涕,在安葬遗体的时候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历史人物奇葩说系列之(三)介子推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晋文公重耳后来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有关寒食节的风俗在这里不再叙述)

所以,介子推的高尚品德一直鼓舞着后人,彻彻底底的影响了几千年。也因此,每逢清明节的时候,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吟诵起那些诗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等等,介子推成就了很多人,而更多的人也因为介子推的品德去推动我们深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传统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