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免费车"如此之近,如何买得安心?

来源:经济日报

现在可能是最接近消费者的"免费车"——市场上的汽车价格最近大幅下跌,是往年的一半多。价格跳水的背后,一方面是因为今年国外汽车产量激增,另一方面是因为有汽车包装已经检测出核酸阳性,很多人出于安全原因放弃了购买。

专家们早就给出了汽车是否安全的答案。例如,国务院联合防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指出,食品核酸检测呈阳性,并不意味着具有传染性,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家吴遵友表示,只要注意手部卫生,吃水果前用自来水清洗,就应该没有感染的危险。

"免费车"如此之近,如何买得安心?

进口车辆抵达中国后,将受到严格的海关检验检疫,包括核酸检测和消毒,以及电子可追溯性规范相关政策的实施。许多销售企业也为防疫设定了更高的标准,包括汽车、所有进口商品都进行二次杀灭。

汽车安全不是问题,消费者不敢放心购买才是真正的问题。无论是专家、行业协会还是企业来解释,在现实中,都没能"服务大众"。即使商家贴了汽车的检验检疫证书、消毒证和仓库现场防疫,消费者还是半信半疑。

现在是春节前夕,线上线下一年一度的商品节做一场风暴。然而,国际疫情导致一些消费者对前几年一直流行的汽车、鲑鱼、帝王蟹等进口冷链商品产生疑虑,供应链中的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安心问题已成为提振消费道路上的一个障碍。此时,有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不妨利用全国范围的专项抽查,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答案。

从部门职责上看,中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组织食品安全监管抽样、风险监测、核查处置和风险预警、风险交换工作。在可行性方面,市场监管总局每周都会组织食品安全监管抽样,通过官网公布结果,这是食品安全最权威的发声渠道,是消费者最可靠的信息来源。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共完成了690万批次食品抽样监测,对部分食品进行了专项抽查,无技术障碍。据商家介绍,近期卫生防疫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一直高度关注进口食品,经常到企业进行检验检疫,每天抽查,但这一信息尚未汇总和公布。

在以往的实践中,食品对事、事后监督为导向,往往在出现重大问题后进行巨大的专项整改。在每日抽查中,简报会的重点是点名批评,媒体报道集中在发现了哪些不合格的食品。虽然威慑效果好,但消费者仍然缺乏及时、完整的食品安全信息。

"免费车"如此之近,如何买得安心?

食品安全不是小事,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监管是必要的。深化"放手"改革至今,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也应得到加强——当消费者高度关注和信息匮乏时,以食品安全抽查为手段进行监管,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答问题。拿车来说,怎么质量、安全都得不到保证,监管检查的结果最有说服力。

当然,在非常时期对敏感商品进行专项抽查会是压力,也是考验监管部门依法管理、协调监管的能力,但要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及时救助市场主体,监管部门应敢于承担,并积极做好。

今年生效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将继续深化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服务优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发展势头。近日,中国办公室和国家办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计划》,也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牢牢把握扩大内需作为战略依据,促进市场质量和效益。其中,还特别提到建立健全行业监管部门与综合监管部门协调协调机制,推动部门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常态化。响应市场预期,深化改革,让消费者对汽车放心,监管部门应主动实现从被动监管到主动监管,从事后治理到预防的转变。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尹莹),原标题《安心的汽车》待监督护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