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本周六又将有一大批考研学子将奔赴考场,在日与夜的奋斗中,终于迎来了考验的这一刻。

曾有人说现在考试考这么多门科目真累,还是穿越到古代科举好,就考一门写作文,多简单!

其实,想要参加科举考试远没有我们想象中容易,说比今天难上十倍,一点不假。就算是像苏轼、王阳明这样的大才子,也要使尽浑身解数,才能挨过。

那么一套完整的科举考试流程,究竟是什么样的?今天古的time就带你一起来一场“沉浸式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前,我们需要准备什么?

我们时常听到影视作品中会提到“进京赶考”,所谓的“进京赶考”是指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和殿试,但这已经是科举考试后半段的内容了,在进京赶考之前,科举考试还有若干次的资格考试和初级考试。

正式科举考试之前,考生必须先通过资格考试。这种资格考试被称为 “童试”,童试之后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 “正试”。童试要经过三个级别的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是古代读书人参加的第一次官方考试,考试地点为其所在县,一般由知县(相当于县长)主持。县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举行。考前一个月,县衙会公告具体考试日期。考生需要提前报名,报名时要提交三份证明材料 :“亲供”、“互结”和“具结”。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科举考试流程

亲供相当于今天的考生基本信息表,包含祖上三代信息,包含本人姓名、年龄、籍贯、体格、容貌特征和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姓名履历,以确保你家是良民世家。

所谓互结,是指考生要找一同参考的五位考生写一份承诺书,承诺如一人作弊则五人连坐,这是古代科举防止作弊的无奈手段。

所谓具结,是请本县廪生(优等秀才)提供的“认保”材料,证明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而且出身清白,不是娼优或皂吏的子孙,本人也未从事过戏子之类的 “贱业”。这一环节类似今天的政审。

县试一般考五场,分别考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鲁迅就曾经参加过晚清的县试。据鲁迅弟弟周作人日记记载,鲁迅当年在500多名考生中排名第137名,但在县试后没再参加府试,而是去了南京矿务学堂改读新式学校。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学生休息处的草棚中——大似南京茶馆。姚团丝:《天津会考试场小景》(之一),《时代漫画》,第28期,1936年。

县试合格者将参加第二级资格考试,叫作府试。府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举行,考试地点在府城,相当于今天的市。府试一般由知府(相当于市长)主持,连续考三场。府试又合格的考生,被称为“童生”。尽管童生这个名字看着很年轻,但很多读书人一辈子连童生都很难考过。年纪小的童生可能十二三岁,年纪大的,六七十岁的童生也不少,甚至在有些家里,爷爷和孙子可能都是童生。

府试合格的童生,接下来要参最后一级的考试,“院试”。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每次连续考两场。院武的主持者是每省的学政。学政是每省主管官学和院试的官员,其职能相当于省教育厅长。但与一般省官不同,学政由皇帝直接从中央委派到地方,其性质类似钦差大臣,级别和地位都很高。学政任期三年,任期内依次到每省下辖的府或州主持院试。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考生观看录取榜单 仇英,《观榜图》

院试通过了,考生的身份就不再是童生了,而是“生员”,俗称“秀才”。秀才的社会地位比普通百姓高,并享有一些特权。比如见了知县不用下跪,还不需要服国家的差役和徭役。另外,秀才还有资格进入官学上学,成绩最好的被称为 “廪生”,还可以按月获得国家发放的粮米。考中秀才已经很不容易,比例不高于8%。按照鲁迅参加的那次县试的人数计算,500余名考生最后录取了40名秀才。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作弊用的衬衣

虽说秀才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因秀才数量众多,在社会上也并不算稀罕。而且秀才还没有资格出任官员,所以在官本位的古代,也没人太把秀才当回事,顶多是敬重。在《儒林外史》里,范进考中秀才的时候,他岳父胡屠户还奚落他 “尖嘴猴腮”,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但当范进考中举人之后,胡屠户就马上变脸了,低三下四地称范进为“贤婿老爷”。这前后变化的原因来自秀才和举人身份的悬殊。

打赢了资格赛,入围赛现在开始

那秀才如何变成举人呢?答案是接着考。考中秀才之后,考生就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了。正试也分三个级别,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天干地支纪年中的子、卯、午、酉年举行。由于考试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正值秋季,所以乡试又称:“秋闱”。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温飞卿诗集七卷 别集卷·集外诗一卷》(唐)温庭筠撰,描述了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

主考官一般由进士出身的在京翰林或部院官员担任。考试地一般在省城,有专门的考场,叫作贡院。乡试共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日各一场,每场考一天。发榜在九月,正值桂花开放,所以又称为“桂榜”。通过乡试后,考生的身份就从秀才变成举人。成为举人之后,就意味着脱离了民众阶层,正式进入了 “士”这个阶层,可以做官了。

举人不光免役,而且还免税,所以,很多拥有土地的人宁愿将自己的土地放在举人的名下来逃避国家税收。另外,地方官府不能对举人用刑,即使犯了重罪,也得上报朝廷革去举人资格后才能用刑。当然,举人的考取率也是很低的。曾有人计算过:明朝应天府的乡试录取率为7.26%;清朝人口剧增,乡试的录取率更是低到了1.68%。如果按照鲁迅那次童试秀才录取率8%的比例综合计算,一个读书人从第一次县试算起,到乡试考中举人,其成功率最多不过0.6%。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明清时期八股文考卷

考中了举人,考生还不能忙着高兴,得马上准备乡试之后的会试。会试一般在乡试之后第二年的农历三月举行,时值春季,所以又叫“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钦定。会试的考试地点在北京的礼部贡院,大多数举人的生活地距北京路途遥远,一般乡试考完的当年腊月就要启程出发,开始真正的 “进京赶考”。路上需要的费用,国家会替他们准备好。

清初顺治年间,参加会试的举人会得到国家给子的路费补助,视路途远近,每人十到二十两不等。顺治年间银子的购买力高于康熙乾隆时期,这笔银子的购买力得合今天的人民币一两万元。另外,同乡的乡绅地主也会资助路费,一来是对文化的重视,二来是为了结交今后前途无量的官绅阶层。与路费同时发放的,还有官府为举人准备好的路引。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万历二年(1574),画中表现了明代贡院举行考试的情景。

在明朝,出行百里以上就得有官府开具的路引,类似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介绍信。在专制时代,没有路引私自外出的人,一旦被发现就会按律治罪。举人在出发前还可以到官府领取一面火牌。火牌是使用沿途驿站的凭证,古代的驿站只为官府服务,民众无权使用。但举人进京赶考持有火牌,到沿途驿站就可以使用役夫三名,驿站没有役夫时还会折现给举人银子。

举人进京赶考所乘坐的车叫作公车,公车上插有一面黄布(黄色为御用颜色)做成的旗帜,旗上书写“奉旨会试”或“礼部会试”四个大字,十分威风。看到这面旗帜,沿途所有关卡必须无条件放行,而且不得收取任何过路费。沿路的土匪盗贼看到了这面旗帜也会敬而远之,倒不是说土匪也重视文化,而是抢劫举人根本就抢不到几个钱,且风险极大,因为官府对抢劫进京赶考举人的案子惩处非常严重,毕竟人家是“奉旨考试”。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晚清湖南会馆

那到了北京,举人们住在哪里? 有亲友的投靠亲友,没亲友的可以住在客栈,更多的则住进了“会馆”。所谓会馆,就是各省驻京的办事处,主要用来招待老家来京公干的官员或赶考的举人。大部分举人一进京就直奔本省会馆,这里既安全又方便,伙食也合家乡口味。因为会馆里经常住一些来京候命的地方官员,所以会馆还是举人们了解官场、结交人脉的地方。在会馆居住复习一段时间后,就要迎来礼部会试了。会试分三场举行,一场考三天,需要自备饭食和油灯。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西德尼·D.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918年在开封所拍摄的河南贡院号舍,当时残存号舍10009间。

考试的时候,一人一考棚,一个考棚只能容下一张桌子,其空间类似今天厕所一个蹲位那么大。会试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熬人的。参加会试的举人,都已经是各省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大浪淘沙后的胜利者了,但会试这关仍要残酷地淘汰掉大多数人。以明朝万历五年的会试为例:4500余人参加考试,最终仅录取了300人。会试后的录取者被称为贡士,从字面理解,是贡给天子的士。成为贡士后的一个月,考生就要参加科举考试的终极考试——殿试。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殿试图

决赛已经打响,离梦想仅一步之遥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清朝殿试的考场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乾隆后改为保和殿。殿试只考一天,考完后由皇帝钦点的阅卷官阅卷。阅卷时,每名阅卷官要阅览全部试卷,并在试卷上画代表等第的五种符号,最高等第的符号是圈圈。最后,选出十张画圈最多的试卷,交由皇帝亲自审阅并选出前三名。最后就是放榜公布成绩了。所有考生按照成绩高低分为三等分别为“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就三个人,是皇帝软点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一百多人,三甲也是一百名人。看到这里,大家也看出来了,殿试是没有淘汰机制的,只是一个排位赛。也就是说,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通过考试成为进士。区别仅在于进士的级别不同,一甲叫作“进士及第”,二甲叫作“进士出身”,三甲叫作“同进士出身”其实都是进士。

古的time|古人也求“上岸”!古代考试远比想象复杂

[清]姚文翰《紫光阁赐宴图》。紫光阁始建于明代,清朝是皇帝阅射和殿试武举之所。

考中进士后,仕途之路便正式开始了。明清两朝,考中进士后的出路一般有三种。最优出路是进翰林院,翰林院里高官云集,也是高官的培养地。进了翰林院就类似于今天进中央党校进修。状元一般授官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分别为从六品和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二甲中一些成绩好的,也会进翰林院,担任庶吉士。庶吉士并非正式官职,相当于实习生,在翰林院跟高官学习为官之道。进士的次优出路是留在北京到朝廷各部门做官,即做京官。

明清时期官场有个说法:“人中进士,上者期翰林,次期给事,次期御史,又次期主事。”翰林是最佳选择,去不了翰林院也要到中央各部任职。进士最差的出路就是到地方任职,一般从知县这个级别做起。也就是说,考中了进士,最差也能当个县长。

以上均以明清为例,我们走完了科举考试的全套流程。

我们现在的考试环境与难度可比古代的先辈们简单多了,但他们依旧克服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有勇气和幸运加持。在此也希望考研学子能够金榜题名,“早日上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