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见戏就能见人

见戏就能见人

《时迁偷鸡》之时迁

小花脸就是丑,京剧里,丑分文丑、武丑和婆子、彩旦。这门角色在戏曲表演里很重要,与小旦、小生并称为“三小”,不少剧种的表演艺术都是在“三小”的底子上发展起来的,现在有些剧种还是以“三小”为主。“三小”在京剧表演里也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最不容易演好。

以小花脸来说,要扮演的人物,真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性别有男有女,年龄有老有少;身份有王侯将相,也有市井小民;职业有士农工商,也有僧尼道士;生理上有缺陷的,像矮子、驼背、瞎目、跛足的都由小花脸来扮。凡口操异乡方言的人物也归丑行承当。

所要表现的性格,就更加繁杂多样:有奸险狡诈的小人,如汤勤;有正义善良的长者,如崇公道;有庸劣卑俗的市侩,如店家(《连升店》);也有温文尔雅的酸儒,如蒋干……演员在台上要装谁像谁,就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掌握各个行当的程式,从衣着冠戴上看,就有各色各样,样样精通,事非容易。

见戏就能见人

《起解》之崇公道

文丑又有方巾、袍带和茶衣腰裙之分。方巾丑多演文人秀士,穿褶子,念韵白,如汤勤、蒋干;袍带丑多演将相官宦,穿蟒袍,念京白,如《选元戎》的程咬金、《醉酒》的高力士;茶衣腰裙丑多演下层人民,穿短装,也是念京白,如《一匹布》的张古董、《小过年》的王小二;另外还有老丑,专门扮演须发皓然的老者,如《卖马》的王老好、《乌盆记》的张别古。

彩旦与婆子都是扮演女人,区别在于年纪和扮相的不同。彩旦扮的人物年纪轻,脸上要涂粉抹脂,身上要穿红着绿,如《浣花溪》的鱼氏、《能仁寺》的赛西施;婆子扮的人物年纪大,就是一副清水脸,不搽胭脂不抹彩,穿着打扮也不是那么花枝招展。如《梅玉配》的黄婆、《变羊计》的贾妈。

见戏就能见人

《乌盆记》之张别古

上面说的是京剧小花脸的分工分路。

说到这一行的表演技巧,也是唱念做舞,样样俱全的。像《八扯》《请医》《选元戎》都有吃重的唱功;《问樵》《小上坟》《小放牛》都有繁复的舞蹈;至于念功、做功,就更是小花脸表演中最主要的手段了。因此说,演好小花脸是很不容易的。

解放以来,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京剧界的同志们发掘、整理了一批优秀的传统丑戏,同时也从兄弟剧种中移植了一些剧目,有很大成绩。但是,若与其它各行的当家戏比起来,小花脸戏的品种还是显得不够多样。近些日子,许多剧团重排了一些久不上演的“三小”戏,这是件好事。

见戏就能见人

《凤还巢》之程雪雁

我认为,今天我们不单要创造新的,如果还能拾翻拾翻旧家底儿,拿出来,把上面的尘土掸一掸,泥垢擦一擦,对丰富当前的上演剧目是不无好处的。当然也要注意,今天要往出拿,就一定要做些“推陈出新”的工作,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不适宜的地方就要修缮,有些过了时的旧哏,今天的观众听着耳生了,就要换换,有些过于粗俗的地方也必须做些加工。

当然,实在不好的,也改不好,就干脆扔掉,这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总而言之,思想倾向要好,在艺术上,要做到干净利落,雅俗共赏。这样,戏也就能立得住了。多演些喜剧,让观众多发出些健康的笑声,心情一舒畅,精神一愉快,对于工作岂不也有裨益吗?

见戏就能见人

《法门寺》之贾桂

舞台上的小花脸戏多了,就能通过戏多锻炼出些人才来。见戏就能见人,许多前辈演员都是因为演好了几出戏,才被大家熟悉的。戏多了,英雄都有用武之地,有了用武之地,就能多出些英雄。

近年来,许多青年演员对于学习昆曲戏都很积极,这是好风气。学昆曲戏,对于砸基础,提高表演技巧,丰富艺术修养,确实大有益处。除此,其它兄弟剧种的丑角表演,也可以吸收吸收。只要是能为我用的,就学下来,加以融化,这样一来,京剧丑角的表演自然就会逐渐丰富提高。我辈年轻之时,哪里有今天这样的大好条件?哪里有什么百花齐放?如今既有这样好的条件,就应当好好利用起来。

见戏就能见人

本文选自《萧长华戏曲谈丛》1961年

图片源自网络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