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CSP要自行消费的许多服务项目并不以web service的形式传输给客户端平台或用户。下面举几个例子:(1)自动跨阵列存储器甚至跨数据中心的负载均衡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储虚拟化任务,CSP需要执行这样的任务为了保证高标准级别的服务响应时间并保持较高的资源利用率。(2)高性能灾难恢复和业务连续性备份也是个明显的例子。(3)对于关键业务相关的应用,备份中心需要和主叫发起(Primary)中心进行同步。(4)两个主动进行同步的数据中心完全可能配备了不同厂商的异构硬件/软件资源,跨异构存储架构的存储虚拟化技术是一个在云存储标准工作中格外需要考虑的问题。(5)重复数据删除也是一个CSP自我执行任务的好例子。(6)“云溢出”(Cloud Bursting):当一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存储空间,电力,冷却等能力将要超限的情况下,云溢出允许一个CSP卸载一部分的工作负载到另一个CSP。以上例子都可以看做是实现存储虚拟化的方法。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可用于兑现服务水平协议中承诺的服务质量保证。在“云安全之要点所在”中,我提出了“安全作为自助服务”,就是让数据中心自我检查其软件环境,确保始终处于安全服务状态。另外不同用户的数据隔离与安全策略的实施不应只在一个CSP中得到保证,还应该是跨数据中心的,因为数据可能会在多个CSP 之间迁移。举一个和GRC(Governance, Risk and Compliance,即监控管理,风险控制和法规遵从)以及政策相关的一个例子:一个国家的法律可能要求某些数据永远不能被迁移到这个国家管辖之外的CSP中。
从上述云存储数据中心为了实现存储虚拟化以及兑现服务水平协议中所承诺服务质量保证而必须从事的一系列主动操作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云存储数据中心,哪怕是专营客户端数据管理的那一类,是以主动方式在运行的。一个这样的数据中心始终处于主叫状态。然而请注意由Web Service包装的RESTful协议却是以主动—被动的方式工作的,而且CDMI制定了客户端平台始终为主叫方,主动请求服务,云数据中心服务器始终为被叫方,被动响应做出CRUD操作。这有点让我疑惑当前版本CDMI标准是否并未充分涵盖了云存储服务的本质。当然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个云数据中心包含两部分: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这两部分相互协作来完成存储服务。在目前或近期(或许若干年)内,客户端平台还需要与数据中心的被动部分发生联系。今后随着客户端平台越变越瘦,客户端将越来越只会与数据中心的主动部分发生联系,联系将以主动—主动的形式。而且这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若以内存页面更新的方式将会比上传下载完整数据块(如XML文件)的传输方式更加合适,原因是一个瘦客户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与数据中心保持在数据块上的一一对应。所以作为本文结论我认为:下一步云存储标准化工作应该主要集中在云数据中心主动被动部分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实现存储虚拟化,服务水平协议等操作等内容上。
本文转自 wenbomao 51CTO博客,原文链接:http://blog.51cto.com/wenbomao/354937,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