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frankfan7 邮件:[email protected]
<b>面临挑战</b>
第一个挑战是<b>设计复杂</b>。存储一直是虚拟化架构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很多性能的问题都和存储有关。虚拟化架构师需要了解很底层的存储设备及其特性,需要在IOPS,Latency和容量等各个方面优化。另外存储的分层、扩展和运维都有很多考虑的方面。
第二个挑战是<b>费用昂贵。</b>如果数据量很大,特别是用存储光纤网络(SAN)的情况下,那是虚拟化平台烧钱的很大一块,平庸的存储设计看起来四平八稳循规蹈矩,殊不知可能会在存储上开销很大。
<b>机会来了</b>
近年来存储技术的发展,本地HDD的价格相对于SAN来说要便宜很多,最大容量期望在2016年达到60TB。价格甚至可以到几分美金/GB。同时SDD的迅猛发展,很大解决了由于IOPS导致的性能问题。价格低到1美金/IOPS. 那么人们有会问了,如果把本地HDD和SDD结合起来,是不是既解决了容量,又保证了性能呢?
想法是好,技术上实现的难度也不大,可关键是后期如何有效的管理存储资源就是一个挑战了。
<b>百炼钢(硬件+</b><b>软件实现存储虚拟化)</b>
<a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304/153430407.jpg" target="_blank"></a>
这种模式在运算集群和底层存储阵列之间加入了中间层,典型代表是Datacore SanSymphony-V 和 IBM SVC。 运算集群和中间层通讯就可以,无需了解太多底层的硬件设备特性。这个好处就是有很大灵活性,可以采用不同厂家的存储设备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同时扩展也比较容易。
<b>绕指柔初级(软件实现存储虚拟化)</b>
<a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304/153542953.jpg" target="_blank"></a>
实现虚拟存储的中间层更向前发展了一步,用虚拟机代替了原来的硬件设备。比如HP Leftehand Virtual SAN Appliance 和VMware VSA.
这种模式与DAS结合起来,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比SAN要便宜。同时管理上也不算太麻烦。甚至有预测说DAS将会慢慢成为主流。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间层虽然是用虚拟机实现的,但架构没有本质变化,运算层和存储虚拟层还是分离的。这就意味着除了管理运算层之外,你还需要特别管理存储虚拟层。
<b>绕指柔高级 </b><b>(VWware</b><b>分布式存储)</b>
<a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304/153617330.jpg" target="_blank"></a>
分布式存储的主要特点是:
· 完全在Hypervisor层实现,无需其他硬件和软件。
· 与已有的vSphere管理整合,极大的简化了存储层的管理。
· 充分利用DRS实现对运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的全面优化分配
· 存储策略的制定可以具体到某个VM。
· 扩展性和存储集群
ESXi主机可以选择把自己本地的存储贡献给Distributed Storage,DS采用RADI-1在不同主机的本地存储间同步。这样就保证了在任何本地存储损坏的情况下,还有另外一个备份能正常运行
<b>小结:</b>
由我们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存储虚拟化发展的一个清晰的脉络,由硬件+软件到软件独立实现,进一步又发展到整合在Hypervisor中。好处显而易见,成本降低,管理简化,而且增加了更多突出的特性。
需要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传统的存储硬件厂商在存储虚拟化的浪潮中选择什么策略呢?以后我们再另文分析吧。
参考
本文插图及部分分析参考了下面一些文章。
<a target="_blank" href="http://cto.vmware.com/a-preview-of-distributed-storage/">A Preview of Distributed Storage</a>
<a href="http://www.yellow-bricks.com/2013/04/24/re-is-vsa-the-future-of-software-defined-storage-openi/">RE: Is VSA the future of Software Defined Storage? (OpenIO)</a>
本文转自frankfan751CTO博客,原文链接: http://blog.51cto.com/frankfan/1189333,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