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網誌:@frankfan7 郵件:[email protected]
<b>面臨挑戰</b>
第一個挑戰是<b>設計複雜</b>。存儲一直是虛拟化架構設計中最關鍵的環節之一。很多性能的問題都和存儲有關。虛拟化架構師需要了解很底層的儲存設備及其特性,需要在IOPS,Latency和容量等各個方面優化。另外存儲的分層、擴充和運維都有很多考慮的方面。
第二個挑戰是<b>費用昂貴。</b>如果資料量很大,特别是用存儲光纖網絡(SAN)的情況下,那是虛拟化平台燒錢的很大一塊,平庸的存儲設計看起來四平八穩循規蹈矩,殊不知可能會在存儲上開銷很大。
<b>機會來了</b>
近年來存儲技術的發展,本地HDD的價格相對于SAN來說要便宜很多,最大容量期望在2016年達到60TB。價格甚至可以到幾分美金/GB。同時SDD的迅猛發展,很大解決了由于IOPS導緻的性能問題。價格低到1美金/IOPS. 那麼人們有會問了,如果把本地HDD和SDD結合起來,是不是既解決了容量,又保證了性能呢?
想法是好,技術上實作的難度也不大,可關鍵是後期如何有效的管理存儲資源就是一個挑戰了。
<b>百煉鋼(硬體+</b><b>軟體實作存儲虛拟化)</b>
<a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304/153430407.jpg" target="_blank"></a>
這種模式在運算叢集和底層存儲陣列之間加入了中間層,典型代表是Datacore SanSymphony-V 和 IBM SVC。 運算叢集和中間層通訊就可以,無需了解太多底層的硬體裝置特性。這個好處就是有很大靈活性,可以采用不同廠家的儲存設備來滿足不同的需要。同時擴充也比較容易。
<b>繞指柔初級(軟體實作存儲虛拟化)</b>
<a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304/153542953.jpg" target="_blank"></a>
實作虛拟存儲的中間層更向前發展了一步,用虛拟機代替了原來的硬體裝置。比如HP Leftehand Virtual SAN Appliance 和VMware VSA.
這種模式與DAS結合起來,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比SAN要便宜。同時管理上也不算太麻煩。甚至有預測說DAS将會慢慢成為主流。
需要特别強調的是,中間層雖然是用虛拟機實作的,但架構沒有本質變化,運算層和存儲虛拟層還是分離的。這就意味着除了管理運算層之外,你還需要特别管理存儲虛拟層。
<b>繞指柔進階 </b><b>(VWware</b><b>分布式存儲)</b>
<a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304/153617330.jpg" target="_blank"></a>
分布式存儲的主要特點是:
· 完全在Hypervisor層實作,無需其他硬體和軟體。
· 與已有的vSphere管理整合,極大的簡化了存儲層的管理。
· 充分利用DRS實作對運算、存儲和網絡資源的全面優化配置設定
· 存儲政策的制定可以具體到某個VM。
· 擴充性和存儲叢集
ESXi主機可以選擇把自己本地的存儲貢獻給Distributed Storage,DS采用RADI-1在不同主機的本地存儲間同步。這樣就保證了在任何本地存儲損壞的情況下,還有另外一個備份能正常運作
<b>小結:</b>
由我們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存儲虛拟化發展的一個清晰的脈絡,由硬體+軟體到軟體獨立實作,進一步又發展到整合在Hypervisor中。好處顯而易見,成本降低,管理簡化,而且增加了更多突出的特性。
需要關注的另一個方面是,傳統的存儲硬體廠商在存儲虛拟化的浪潮中選擇什麼政策呢?以後我們再另文分析吧。
參考
本文插圖及部分分析參考了下面一些文章。
<a target="_blank" href="http://cto.vmware.com/a-preview-of-distributed-storage/">A Preview of Distributed Storage</a>
<a href="http://www.yellow-bricks.com/2013/04/24/re-is-vsa-the-future-of-software-defined-storage-openi/">RE: Is VSA the future of Software Defined Storage? (OpenIO)</a>
本文轉自frankfan7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 http://blog.51cto.com/frankfan/1189333,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