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改变世界进程的瘟疫

作者:精进的医生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晴

2020年1月23号上午10点武汉封城,而近两年后的今天,即2021年12月23日凌晨0时西安封城。不过,西安和武汉封城是有本质区别,武汉那次一切都是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随之湖北其他城市也封城,我们一家人都亲历了这次封城,整整两个多月,我们湖北人都呆在家中,足不出户。那些日子每一分每一秒我都记忆犹新,将近两年了,都还历历如在眼前。

而西安这次的封闭,仅仅是让人员流动尽快停下来,尽快完成几轮核酸检测,尽快把潜伏的阳性找出来,尽快斩断传播链。目标是明确的,措施是清晰的,人们没有了武汉当初封城的恐慌,没有焦虑,各自在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好好配合政府,做好核酸检测,大家都相信胜利很快就会到来!

虽然疫情一轮又一轮地爆发,虽然病毒不停地变异,虽然打了疫苗也不能完全阻隔病毒的侵袭,虽然疫苗对于变异病毒的屏障作用极其有限,但是,我们中国人对于动态清零却信心百倍,对于局部地区零星爆发的疫情没有丝毫恐慌,相信会和前面爆发的疫情一样,我们都能从容应对,最终扑灭这些星星之火,要不了多久就能让人们行动自由。



改变世界进程的瘟疫





这疫情从最开始爆发到现在就快两年了,随着奥密克戎变种正“疯狂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奥密克戎比德尔塔再次感染的风险高出了5倍以上,且没有迹象表明感染症状更温和。看来我们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不会是短时间的歼灭战,而是一场持久战,最终人类可能与之共存。而且这场疫情很有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要知道世界历史上几次的大的瘟疫爆发流行最终都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进程。

比如说黑死病,即鼠疫,中世纪在欧洲大范围地传播,导致了欧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这场黑死病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的灾难。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人类革新最直接的推动力。

疫情的扩散首先推动了医学的发展,进而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革新。然而,这场黑死病最重要的影响,则是打破了中世纪教会在精神领域的垄断地位。而这正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思想基础。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是这场黑死病的亲历者,他以此为背景,写出了文艺复兴文学的旗帜性作品,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在薄伽丘笔下,“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看不到人的踪影……”

改变世界进程的瘟疫

正是在死亡的恐怖笼罩之下,孕育了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热爱、对个人幸福的赞美与追求、对不合理的教会伦理的反抗。《十日谈》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一部宣言书,整个欧洲的文化发展在这场黑死病的催化之下,开启了现代性的新篇章。可以这么说黑死病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而西班牙大流感也同样如此。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欧洲史上也是人类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在这次大战中1600万士兵死亡。大家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但没人知道这场大战群带来的伤害,在一款病毒前却显得微不足道。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这一病毒有莫大的关系。

在“西班牙流感”爆发流行的这两年的时间里,这个病毒跟随英美军队的脚步,遍布全世界,导致了全球5亿人感染,4000万-1亿人丧生。这是一场全人类的灾难,任何人无法躲避。又有谁能想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病毒,它带来的伤害远比一场世界大战来的恐怖,甚至还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直接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改变世界进程的瘟疫

就像造成1918大流感的病毒一样,新冠病毒可能永远不会从我们中间完全消失。相反,科学家们希望它成为一种温和的病毒,因为人类的免疫系统通过接种疫苗和反复感染而增强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力,但这需要时间。

但在疫情期间,我们都需要对这个病毒给世界、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世界,每一个生命,都是息息相关的。疫情的影响将是长远的。特别是对经济的影响,我们的心理要有准备,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只有做最坏的打算,才能降低心理预期,在寒冬来临的时候能够坦然面对。

想当初,我们湖北封城的时候,酒店,餐饮,电影院等实体店不能去,受到极大影响,小区被管控,没有消费人群,可是租金还是要交。特别对于工厂来讲,根本无法按时复工,没有员工,订单也无法按时完成,还要面对着原材料的涨价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失业问题,现在的生活压力大,不能出去工作,面临着房贷,车贷。每一个普通人受疫情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看到这么多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疫情一定会影响世界的进程。虽然中国处于艰难之际,但国外许多国家的日子更不好过,因为他们的疫情控制没有中国做得好,中国的动态清零措施引起了世界广泛好评,这是以最小代价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这个百年之大变局,中国很有可能逐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