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富尚品三国:32 董卓也有礼贤下士的一面

董卓顺利主导废立皇帝,成为朝廷的实际当家人。但是董卓连凉、并、司三州也没有真正控制,没有真正稳定的地盘。更主要的是,整个关东地区,完全是董卓力所不及的地方,在这种背景下,董卓如果不能收买到足够多的汉奸(说得好听点就是合作者),就绝不能放手向帝国的行政、经济领域渗透;更不能向关东地区大举渗透。在这种背景下,无论谁处于董卓的位置上,也会充满危机感的。因为,不论董卓怎样布局,也必须得保证普遍地区愿意接受他的地位,至少普遍不会起兵讨伐他。否则,董卓的失败,可能只是分分钟钟的事。

当时天下有13个州,105个郡国,一千一百多个县;五六百万平方公里,四五千万人口。以董卓控制的人力、物力,想全面接管这样广阔的地区,那是标准的自不量力。如果在没有收买到众多汉奸之前,董卓就敢这样干,无非是等于把自己的嫡系力量分散开,被逐个蚕食击破,董卓的失败,肯定是分分钟钟的。

许多时候,一场战役的胜利,就可以席卷一个广阔的地区;有的时候,一场接一场的战役胜利,却是一步一个坎,所占领的地区那是叛乱此起彼伏,这边葫芦刚按倒,那边的瓢又起来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原因很简单,前者是因为胜利者能取得当地人的合作;后者是因为胜利者无法取得当地人的合作。根本不用人教董卓,董卓也知道想办法收买人心,想办法拉拢人。因为,处于他的位置上,谁也知道,如果不能做好这项工作,自己努力奋斗来的一切,随时可能化为乌有的。所以董卓上台后,对士大夫是极力拉拢的。

九月初,朝廷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儿,以填补原来由太监担任的职务,在宫殿侍侯皇帝。把太监空下来的职务交给公卿子弟,稳定公卿之心。

九月十二日,董卓任命远在幽州的幽州牧兼太尉刘虞转拜大司马,封襄贲侯。(大司马是汉武帝为了表彰北破匈奴的两大名将——卫青、霍去病特意作为两人的荣誉尊号加授的,和现在授封将领为元帅、上将军衔有些类似,如大将军卫青是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霍去病是大司马骠骑将军。有资格冠加大司马的有四类将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到汉成帝、哀帝时期大司马才逐渐由荣誉加官向本官转化。废丞相改为大司徒,但大司马仍存,与大司空同为三公,共掌朝政。《汉书·百官公卿表》:“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大司马由原来必须依附于将军的加官变成了“金印紫绶,有官属,禄比丞相,位在司徒上”实实在在的独立职官,正式纳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统之中。)不过,东汉开国以来一直没有设置大司马一职,董卓其实是暂时看上了刘虞担任的三公之首的太尉,因为刘虞是当时天下人公认的德高望重的名臣,又是地方实力派诸侯,董卓不好似拿下刘弘的司空一样夺过来不加以安抚,就把大司马从历史故纸堆里翻了出来给刘虞,而且翻出来这大司马地位是位在三公之上的上公。董卓则由司空改任太尉,仍领前将军,加赐代表皇帝权力的符节,以及作为仪仗的斧钺和虎贲卫士,更封郿侯。

十三日,太中大夫杨彪升任司空,弘农杨氏,四世三公的美名,就在董卓的友情“赞助”下顺利完成。

富尚品三国:32 董卓也有礼贤下士的一面

二十一日,豫州牧,太尉黄琼之孙黄琬被征入朝任司徒。(可推黄琬当与杨彪同为十三日下任命诏书,二十一日黄琬至洛阳任职。)董卓征黄琬入朝也有解除黄琬兵权之意。豫州紧邻洛阳,就在洛阳东南,直接威胁洛阳安危,黄琬和董卓又不是一路人,豫州牧这样可以手握豫州兵权的要职,董卓肯定不放心黄琬担任。

约在九月底,朝廷三公齐备。董卓又自导自演了一场政治秀,满足了士人近二十年来的期盼——太尉董卓联合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一同携带鈇锧(古代斩人的刑具)到朝堂上书,要求为建宁元年(168年)九月政变时被政治定性为叛贼的陈蕃、窦武以及次年(169年)在“第二次党锢”中被捕遇害的众多党人平反。皇帝刘协当然准奏,一律恢复陈蕃等人的爵位,派使者专门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注1】。以黄琬9月21日到任司徒,此事可推为9月22-30日间。

虽然汉灵帝刘宏在黄巾起义时(西元184年)就已经解除党锢,但当时是害怕党人与黄巾军联合的无奈之举,党人及其后人的命运,并没有完全得到改善。而董卓一道诏书,是给陈蕃、窦武等人在政治上彻底平反,将党人及其亲属重新纳入朝廷大家庭。

这场政治秀结束后,约在九月末十月初,董卓控制的朝廷开始大规模征辟名士入朝为官。从史书记载,具体负责给董卓推荐官员的官员有尚书周毖,许靖,侍中伍琼等人【注2】。

周毖、伍琼还主动给董卓上了一堂大课。用政治正确,或者史书记载就是劝说董卓矫正桓帝、灵帝时期的弊政,淘汰贪赃枉法、不称职的官员,选拔被压制的人才,征召天下有名望的士人,以收揽人心。这只是史书记载的内容,或者是台面上的官话,让官员落马历代最直接简单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反腐败的名义,在一个法制不健全的社会中,“无官不贪”才是官场常态,更别说在皇帝公开卖官的灵帝朝。

关起门,周毖、伍琼对董卓说的是:现在朝中的官员,都不是你提拔的,与你没有也多没有关系,他们与你自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如果你大举提拔你自己的嫡系军人,也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一来,士大夫群体更排斥你,只会让你越来越孤立。所以你应该这样干——那就是利用颁发圣旨的权力,大批起用新人和不得志的士大夫。不断分化士大夫群体,士大夫们本来就有重重矛盾,只要操作的好,完全可以把他们分化掉,让愿意和你合作的士大夫官员在帝国拥有越来越多分量。

说得更具体,就是谁愿意与董卓合作,董卓就让他当官、升官;谁不愿意与董卓合作,董卓就让他降职、甚至是撤职。士大夫中,以前不受重用的人,你应该马上提拔他们(如:蔡邕、荀爽、陈纪);士大夫集团中,名声比较大的人,你应该破格提拔他(如:韩馥、刘岱、张邈)。这些人受到你的重用,自然会感激你,而为了保住由此而来的权力,他们自然会愿意和你合作。简单的去看,董卓确实可以让士大夫群体不断分化,并让愿意和他保持合作关系的士大夫官员在帝国占有越来越多的分量。

董卓采纳了这个听着非常正确的建议,并委托周毖、伍琼和他的长史何颙等具体负责淘汰所谓贪脏枉法与不称职的官员,选拔被压抑的人才。董卓这么容易把推荐官员的大权交给周毖、伍琼、何颙等人,自然与他们在董卓入京后一直积极靠拢董卓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周毖和董卓颇有渊源,周毖是周慎之子,凉州武威人。中平二年(185年),周慎拜荡寇将军,董卓官拜破虏将军,两人一并随司空张温征讨凉州叛军,更易让董卓有一种亲近感、信任感。

从相关史书记载可推,董卓第一个积极拉拢的名士是蔡邕。蔡邕接到董卓给他升官的命令,表示了拒绝。简而言之,我现在身体不好,您的盛情我领了,等我身体养好了再说。董卓大怒,威胁道:“我能把你蔡邕全族杀得一个不剩!”蔡邕恐惧,只得接受任命。

富尚品三国:32 董卓也有礼贤下士的一面

史书不只记载蔡邕是如此,董卓拔擢的不少名士如荀爽、陈纪、韩融、张玄,史书都留有“不得已”或“被迫”才上任的记载。

《后汉书·荀爽传》:献帝即立,董卓辅政,复征之。(荀)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

《后汉书·陈纪传》:董卓入洛阳,乃使就家拜(陈纪)五官中郎将,不得已,到京师,迁侍中。

《后汉书·张玄传》:及董卓秉政,闻之,辟(张玄)以为掾,举侍御史,不就。卓临之以兵,不得已强起,至轮氏,道病终。

好似这些名士之所以愿意出来做官,那都是董卓的威胁下才不得已做官。

可《后汉书·申屠蟠传》就记载了,名士申屠蟠就拒绝董卓的招揽,拒绝董卓招揽的申屠蟠有什么下场呢?啥惩罚也没有,在家寿终正寝。老人家免受了一番生死一线,兵连祸结的颠沛流离之苦。

再说了,董卓威胁人做官偶而为之还可以,这种事干的多了,只会让董卓在政治上越来越被动。这等于告诉天下人:和董卓合作很丢人,如果不是害怕全家被杀,他们绝不会与董卓合作;和董卓合作,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如果不是因为董卓手握血淋的钢刀威胁,我说什么也不会上他的贼船。如果董卓一再干这种事,董卓不但颜面无光,他控制的朝廷的威信也会受到动摇,更严重的,洛阳甚至会丧失号令天下的资格。

这些名士迫于董卓的淫威,不敢不来做官,也许有几分真心,更可能的合理解释是董卓愿意陪这些名士演给天下人看的一场戏。

董卓也是见过“清议”盛行,士人臧否人物风潮的,多少理解这些名士们对士林舆论和自身名节的看重,他董卓一上来就废立皇帝的手段太暴戾,太吓人了。要这群平日总是高唱着忠孝礼义廉的名士主动和他这个“乱臣贼子”合作确实是有不小的心理障碍和舆论压力,不过董卓也知道,这些名士嘴上说着不要,心里同样也馋着自己送上门的大礼。既然他们不愿意主动,那就我董卓主动出来做个“恶人”,反正我董卓的名声够恶够臭了,只要这些名士愿意到朝廷上班,哪怕什么事也不做,也是给我董卓增光添彩,既然对我董卓是有利的,那我背些许骂名给这些名士一个台阶下也无妨。

很多压制多年的士人,得到董卓的越级提拔。

富尚品三国:32 董卓也有礼贤下士的一面

蔡邕到京后先是代理祭酒,很受董卓敬重,三天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曾出为巴郡太守,不过董卓舍不得他,又被董卓留任侍中。

荀爽可谓是当时士人中的名望泰斗,荀爽从一名普通老百姓,做到三公之一的司空,前后一共九十三天。

陈纪是颍川名士陈寔的儿子,董卓派使者就家拜五官中郎将,到京后又迁侍中;韩融是颍川名士韩韶之子。

【以处士荀爽为司空。其染党锢者陈纪、韩融之徒,皆为列卿。幽滞之士,多所显拔】。

汝南袁氏也得到董卓的示好,袁术被任命为后将军,袁绍也被董卓不计前嫌任命为渤海太守【注3】。

不只在中央,在地方提拔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孔伷(读zhòu)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

此外,董卓还不计前嫌向弃官而走的袁绍、鲍信和王匡伸出橄榄枝,袁绍为渤海太守,鲍信为济北相(以鲍信离开洛阳至领济北相起兵可推知),王匡拜河内太守【会(何)进败,(王)匡还州里。起家,拜河内太守。】

董卓是非常积极向士人群体伸出橄榄枝。可以说,董卓进京后,士人群体的利益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相反还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扩张。

为了让士人感受到他董卓和士人群体合作的诚意,董卓还刻意抑制了对自己的嫡系亲信的提拔【(董)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董卓为了争取士人的支持,一定程度还得罪了他赖以起家的嫡系根本盘。甚至因此反向刺激了洛阳城——这个帝国首都恶性抢劫事件频发。

【注1】:《后汉书·董卓传》:(董)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注2】:《三国志·袁绍传》:《三国志·董卓传》初,(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其所举。

《三国志·许靖传》: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许)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注3】:《三国志·袁绍传》:(袁)绍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皆名士也,(董)卓信之,而阴为绍,乃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世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