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备为什么不踏踏实实治理好夺取的荆州四郡,而是非要借南郡?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着周瑜与曹仁对峙之时,迅速南下,夺取荆州南部四郡。别看这南部四郡不起眼,大概能占荆州的一半地盘了,而且其中一半可用于耕种。

刘备刚从赤壁死里逃生,还捡了这么一大块地,按理说该知足了。那他为何不守着这沃野千里,踏踏实实过日子,非要跟孙权借南郡呢?

刘备为什么不踏踏实实治理好夺取的荆州四郡,而是非要借南郡?

刘备甘心偏安一隅吗?自从刘备到了荆州后,除了帮刘表看守荆州北门之外,事业上一直没有任何起色。而当时刘备已经年过半百,难道这一生就这么过去了吗?

刘备很不甘心,于是徐庶就向他推荐了好朋友诸葛亮。诸葛亮加盟刘备集团后,便献上了隆中对,使得刘备终于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据荆州,取益州,然后择时北伐,图谋恢复汉室。

刘备为什么不踏踏实实治理好夺取的荆州四郡,而是非要借南郡?

不久,刘表病逝,继承荆州的是年轻的刘琮。曹操、鲁肃、诸葛亮闻讯,不约而同地将眼光集中在了襄阳。其中,曹操立刻集合15万大军杀向襄阳;诸葛亮则建议刘备即刻取而代之,刘备不从;鲁肃最后抵达,遇上了落荒而逃的刘备他们。

不过,刘备和诸葛亮并未因此而放弃隆中对计划,而是积极与孙权联盟,共同对付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如此艰难的时刻,刘备尚没有放弃心中梦想。等到占领荆州南部四郡后,还有什么理由在里面安心养老呢?

刘备为什么不踏踏实实治理好夺取的荆州四郡,而是非要借南郡?

因此,占领荆州四郡只是隆中对中的一小步棋,那里可以为刘备后面执行更大的军事行动提供粮饷以及士兵。而这一切源自于刘备的梦想,王业不偏安。

南郡独特的地理位置既然刘备不甘心偏安一隅,那就得继续执行隆中对的下一步战略计划,取益州。

虽然通往益州的道路不止一条,刘备也可以从零陵郡出发,然后从云贵那里进入益州南部。但是,就当时而言,没人会舍弃便捷的水路,而去翻越几千里长且几千米高的山脉。因此,贯穿南郡的长江才是刘备最好的选择。那么,进军益州之前就必须占据南郡。

刘备为什么不踏踏实实治理好夺取的荆州四郡,而是非要借南郡?

其实,赤壁之战后,周瑜就将眼光锁定在南郡,与曹仁斗了一年后,终于将其收入东吴的囊中。周瑜很有抱负,其战略眼光与诸葛亮几乎相同。攻取南郡只是第一步,他接下来的目标同样是取益州,占汉中,与马超结盟,再从南郡图谋北伐曹操。

因此,只要周瑜活着,刘备想借到南郡几乎是不可能的。你看,曹仁撤退后,周瑜立刻驻军江陵。刘备虽是名义上的荆州牧,又是孙权的妹夫,周瑜并没有因此多分一些地盘给他,而是将长江南岸的犄角旮旯处公安分给了他。

刘备为什么不踏踏实实治理好夺取的荆州四郡,而是非要借南郡?

此前,张松已经向刘备抛来了橄榄枝,希望刘备务必赶在曹操之前西取益州。然而,公安这地很尴尬,往上游走被江陵的周瑜拉着,往下走又被沙羡的程普截住。也就是说,刘备被困在东吴的牢笼之中了。

刘备为了摆脱困境,便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亲自去了趟京口,请求孙权能将南郡交给自己打理。这时,孙权想起周瑜伐蜀的计划,就故意试探刘备,刘备却以刘璋为宗亲为由拒绝出兵。

周瑜见刘备去了京口,怀疑刘备在打南郡的主意,也清楚他借南郡的真正意图是为了图谋益州。益州,此刻像极了两年前的荆州,谁先行动谁就可能占据上风。不能再犹豫了,周瑜立刻向孙权写了一封加急信,希望孙权直接在京口扣留刘备。然而,孙权却举棋不定,他想扣留刘备,却又忌惮曹操,此时的东吴需要刘备这样的盟友,刘备因此安全回到公安。

刘备为什么不踏踏实实治理好夺取的荆州四郡,而是非要借南郡?

周瑜见刘备返回,明白孙权对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信心。于是,他赶紧也去了京口,亲自面见孙权,请求立刻攻打西川。孙权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周瑜的方案。不过,也许是天助刘备,就在周瑜意气风发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在返回江陵途中(巴丘)突然病逝了,东吴攻打西川的计划就此搁浅。

不久,刘备又迎来了第二个好消息,老朋友鲁肃接替了周瑜。鲁肃与周瑜最大的不同是,周瑜认为东吴可以单干,而鲁肃却更认同联盟。虽然周瑜更具有抱负,但鲁肃却更为清醒。虽说东吴占领了南郡,但是刘表原来的荆州班子大都投奔了刘备。况且仅凭东吴当时的实力,都不足以应付来自濡须口和襄阳的压力,再图谋易守难攻的益州,那简直就是不自量力。

刘备为什么不踏踏实实治理好夺取的荆州四郡,而是非要借南郡?

在鲁肃的劝说下,刘备终于得以成功入驻南郡。不久后,在张松的操作下,刘备便接到了西入益州的邀请函。于是,刘备便开始执行隆中对的第二步棋——西取益州。

结语赤壁之战后,如果说荆州南部四郡能为刘备提供兵力和粮草,那么南郡便是那条助他进入益州的通道。如果仅有张松的配合,周瑜不死,刘备也无法入西川。

而鲁肃将南郡借给刘备,除了让刘备替东吴分担来自曹魏襄阳的军事压力,实则是故意借道。刘备成功取益州则归还南郡;不成功,那群龙无首的荆州兵将来只能投奔盟友孙权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