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中国有句古话叫:“乱世黄金,盛世收藏”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这就是对古玩界最好的形容词,不管在哪个年代,古玩的价格都离奇的高,也从来不缺乏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文物贩子、造假贩子便脱颖而出,成为了搅乱整个市场的人。
在历史长河中,永远不会缺少那些隐藏在民间的高人,他们也许名气不大,但真正实力却足以震惊所有人。
战国时期,一个从未有人见过真实面貌的鬼谷子,却能够利用身边的弟子,左右战国混乱的格局。
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民间高手的能量更多体现在某些物品上。
比如号称“无用发明家”的耿帅,自制潜艇的张胜武等等,都是民间高手的代表人物。
也许在发明界,民间高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但是在工艺品界或者收藏界,真正的民间高手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方兴庆。
他是"造假村"的"青铜器之父"
这个"造假第一村"是位于河南伊川县的一个普通小村庄,名字叫做烟云涧村。
这个村子的人几乎都会做旧技术,有报道称村中出品的青铜器年销售额达到亿元。
烟云涧村原本就只是中原地区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和中国无数别的小村庄一样,大家都靠着辛勤的劳动生存,没有什么特殊的。
但是烟云涧村又一开始就是特殊的,不同于别的村子的,因为在这个村子中有一个叫方兴庆的人。
方兴庆被认为是烟云涧村的"青铜器之父",他带领整个烟云涧走向了一条与别的村子不一样的道路。
早年期间,方兴庆不过是村子里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
在过去的中国社会中,很多出身贫困农村家庭的孩子,都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而方兴庆也是早早辍学回家,帮大人干起农活。
尽管在当时的农村中,此类现象非常常见,可方兴庆却并不甘心一辈子被困在土地当中。
此后,方兴庆辗转获得到工厂打工的机会。
虽方兴庆本打算在工厂中一直工作下去,可依靠命运的指引,外出务工时,方兴庆认识了一个倒卖文物的商贩,却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工作之余,方兴庆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便走街串巷,做起倒卖文物的工作。
虽方兴庆的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可在一些文物贩子的指点下,他也能够寻找到许多价值相对较高的古董。
然而,并非所有的古董都能为方兴庆带来收入,因部分古董残缺不全。
所以,它们的价值自然不是很高。
可这并不意味者此类古董毫无价值,一次,方兴庆在一位银匠的指点下,成功修复一枚赝品铜镜。
当时,方兴庆将自己修补好的铜镜带给一位古董界的朋友鉴赏,一时之间,那位朋友竟没有发现铜镜是赝品。
见此情景,方兴庆便想到了一个敛财的新手段。
于是,方兴庆找到一个木匠,专门制作古代青铜器的模具,此后,他又与银匠取得联系,并正式开始仿制古代青铜器。
在方兴庆看来,与其将仿制的青铜器卖给商贩,不如自己做好直接贩卖,这样一来,每个仿制品都能赚上五六百元。
就是这次对古镜的修补,让方兴庆掌握了化学试剂的运用,最终这面古镜也卖了一个好价钱,也让方兴庆的信心倍增。于是他打算通过仿制铜镜来赚钱。
方兴庆邀请了一些村民帮他炼铜,就这样从古镜的制作转换到了青铜器的制作,但是效率实在太低,因此方兴庆也创办了第一家自己的工厂。
后来方兴庆又外出学习制作青铜器的知识,学成归来之后勤加练习,很快便掌握了制造青铜器的方法,并且在那一年,他利用自己仿制的青铜器赚取了大量的钱财。
后来他发现在这里有路可走,便又查阅书籍,学习制造陶器、铁器等,他认真学习了许多古代工艺制造品。
方兴庆在自己发财之后便想着扩大自己的工厂,他开始带动村子里的其他人来跟着自己一起赚钱。
村子里的人见方兴庆赚到钱之后纷纷来学习,很快便在方兴庆这里学习到精髓。
越来越多的人来他这里学习,方兴庆的工厂也越来越大了。
上世纪末,四川成都机场和上海海关都查获了一批青铜器,经专家鉴定,是“商周”时期的文物。
警察根据线索顺藤摸瓜,查到了河南烟云涧村。
当警察找到方兴庆时,他说自己并未倒卖古董,自己只是仿造青铜器和古文物,商品也是以“工艺品”的名义对外出售的。
当地的警察也不知方兴庆是否犯罪,于是上报了国家。
国家了解后,认为方兴庆的初衷是好的,他带动了村子里八百口的人脱贫,走上了小康的道路。
并且他们仿制的工艺品确实精美,便允许了方兴庆继续仿制工艺品。
被国家认可的方兴庆更是兴奋了,他继续带领村子里的人制作工艺品。
因为方兴庆的行为并未违法,所以警察和当地的文物部门,对他也无可奈何。
方兴庆将制假手艺传给了村里人。靠着方兴庆传的“秘诀”,烟云涧村成了“中国青铜第一村”。
全村3318人,有2000多人跟着方兴庆直接或间接从事仿古青铜器制造。
也靠着这一门手艺,该村800多户村民因此脱贫,产品也远销海外。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唯一一个现今仍存于世的古老文明。疆域辽阔加上历史悠久,珍贵文物自然就跟散落银河的星宿一样丰富。
如今这位河南老人曾经所生活的村庄已经由国家挂牌,一跃成为了官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红头文件标志地域,这一成就也是令不少河南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
去年我去了河南的古帝都闲逛,再有机会去河南,一定到烟云涧村看看。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声明:尊重作者原创。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时,欢迎广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创好文章。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请另取标题,以免读者误会。如使用本刊标题,必须注明“转自公众号:四海博缘收藏平台”。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