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金秋时节,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为表彰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智勇兼备,千锤百炼有杰出贡献的英雄,举行了隆重的授予军衔仪式,这些在红军、抗战、解放三大时期担任重要职务的部队精英,大都授予相应的军衔,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被后人称为开国将帅而载入史册。

这次授衔是非常严格,有明确的评选标准,大体上的遵循五大要素:任职、素质、能力、资历、军功。就针对个人而言,曾经或现役军队担任何种职务,参加什么重要战役、荣立何种功劳、毕业于什么学校,有何突出表现等都是重要的评价标准。
例如红军时期是军长、抗战时期是师长、解放战争是野战军司令员级别的,一般是授予元帅或大将军衔,其它的军衔以此类推对应级别。还有现役军队中的正兵团级,多数被评为上将,副兵团级为中将,少将是将官中的基础力量。但有一点,授予开国将军的,必须是正在军队服役的,转业到地方工作的不参与授衔,因此,很多人都完全有资历授予将星,但由于转业到地方担任省级、部级,都没有授予军衔。
当然,这也并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在红军长征时期,曾经担任过晋西红军游击队大队长,陕甘红军游击队大队长,相当于红军的师级干部,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警备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只是兵团副政委,特别是在建国之后,他已经转业到了地方担任副省长。按照一般的情况,他是不会授予军衔的,然而,他在1955年的时候被授予上将军衔。
他便是阎红彦。阎红彦,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他出生于陕西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一个贫农家庭,从小随父兄种地、烧砖瓦,生活艰辛。阎红彦九岁才被送到米粮山私塾读书,半年后就因经济困窘辍学,到一家砖瓦场干活。1920年阎红彦外出独自谋生,到陕西军阀王保民的岳父家干活,后因被毒打出走,在陕北神木、府谷一带靠打短工生活。不久陕北军阀井岳秀部队石谦团驻安定县的李象九连招兵,阎红彦报名入伍,先当号兵,后当李象九的勤务兵,连长李象九不久入团入党,谢子长也在李象九连,阎红彦受连队革命气氛的熏陶入党。
谢子长等人发动陕北历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武装暴动(即清涧起义),阎红彦参加了起义,并率一队人马捉拿了县长张反之,歼灭敌军两个连占领宜川,部队发展到九百余人,阎红彦任旅部警卫排长,起义失败后阎红彦经过了段时间的艰难处境,不久又入吕梁山区组建红军游击队,担任副大队长,随后队伍编入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指挥,阎红彦任第一支队支队长,红军进军陕北,游击队在谢子长、刘志丹的指挥下连战连捷,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创建了陕甘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后来,随着革命斗争的加剧与局势的恶化,昔日的战友相继离去,先是谢子长于1935年因为伤势恶化而离世,刘志丹又在1936年的东征时不幸牺牲,让阎红彦心里非常难受,只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替谢子长与刘志丹报仇。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阎红彦担任红军黄河游击师的领导,发动群众解决东征的渡船问题,随后由地方武装和几个县的独立营组建一个番号为红三十军的队伍,全军共467人,由红彦任军长,担任对北线敌军的牵制任务,随后该部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炮兵营,阎红彦任一二九师留守处主任,炮兵营改编为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阎红彦任团长,留守延安拱卫中央。
解放战争时期,阎红彦又担任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二野第3兵团副政委等职。以阎红彦的资历,是可以授上将的,但是在建国后,阎红彦被调离了部队,担任四川省副省长,因此,按照规定是不能授予军衔的。
但是,在红军时期,有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陕北红军四大分支,作为我军重要分支的陕北红军,不能没有代表人物,鉴于谢子长、刘志丹都已牺牲,贺晋年也被降为少将,有资历代表陕北红军的,只剩下阎红彦了,因此,当时主席评价说:“阎红彦是一位好同志,在陕北苏区、陕北红军、陕北党的建立过程中,除了刘志丹、谢子长,数阎红彦的贡献大。”在主席的亲自过问下,阎红彦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被授予上将军衔。
可惜的是,这样的好人却没有长寿,授予上将军衔几年后的1967年初,阎红彦给陈伯达打电话,两人争吵了一番,阎红彦急火攻心,猝然离世,年仅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