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至在古代不仅仅是节气,还是一个节日,唐朝的冬至节胜过春节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当太阳黄经达270°,就到了冬至,每年的冬至一般都在公历12月21-23日左右,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但并不是最冷的一天,在冬至之前,地面还有积热,冬至之后,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当然我国跨纬度比较大,各地的气温也相差悬殊,但总体来说,进入冬至以后,全国气温都有所下降。

冬至在古代不仅仅是节气,还是一个节日,唐朝的冬至节胜过春节

冬至在现代只是一个节气,提起冬至,除了寒冷,黑夜最长之外,北方人最先想到的是吃饺子,而南方的食物则很多,汤圆、年糕、麻糍等等都是南方冬至会吃的节日食物,在很多年轻人眼里,冬至只是一个节气,谈不上节日,但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甚至要超过春节。

冬至节日的由来

过冬至节最早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即使是在明清时期,冬至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清朝道光间苏州文士顾禄《清嘉录》里有记载:冬至大如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其实早在西周时期,就对冬至非常的重视,在冬至这天会祭祀天神,《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抵、物魅,以福国之凶荒,民之札丧”,由此可见西周官方对冬至的重视,究其原因,冬至代表着阳气生,而中国传统阴阳思想中,天为阳、地为阴,西周会祭祀天神也不足为奇。

冬至在古代不仅仅是节气,还是一个节日,唐朝的冬至节胜过春节

但是西周时期,冬至并不是节日,因为西周是使用夏历,十一月为正月,冬至即为岁首,所以冬至在西周并没有单独成节,但其意义就跟现代的元旦类似,到了汉武帝时期,采用夏历正月为新的一年开始,冬至不再是岁首,但冬至依然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的一天,因此西汉时期,冬至渐渐成为节日。

古代冬至节有哪些活动?

西汉开始把冬至称为‘‘冬节”,官府在这两天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之为贺冬,并且还要放假,《后汉书》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从上至朝廷,下至黎民百姓都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人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快乐的过一个“安身静体”的冬至节。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冬至的地位更加重要,近似元旦,在西周祭祀的基础上,还是节日,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其仪亚于献岁之旦,到了唐朝也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时祖孝孙做大唐雅乐"元日、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唐朝天子在冬至日要盛装出席活动,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祭天与朝会是唐代官方冬至节的重要节日内容,有唐一朝,绝大多数帝王的冬至祭天活动被记载于史书中,因为冬至祭天在长安南郊的圃丘进行,所以唐人常称其为"有事南郊""拜南郊""祀南郊"等,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举行朝会,即天子接受群臣与四夷的朝贺,其时间安排与南郊祭天孰先孰后,有唐一代这个时间是变化的。

与唐朝相比,宋朝对冬至更加重视,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民间有“肥冬瘦年’’之谚。事实上,宋人也是将冬至作为年节来过的,孟元老在追忆东京节令生活时说:“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而北宋官府对冬至祭祀的声势非常的浩大,远超过唐朝,各级官吏可以暂时放下繁忙的公务,来纵情地欢度节日。就连平时百般忙碌的商人,届时也皆将生意暂且撂下,专门在家过节。

冬至节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唐宋时期的冬至节是非常隆重的,唐朝国力强盛,对周边国家影响非常大,而宋朝虽然军事力量薄弱,但是文化繁荣,对周边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唐宋时期尤其是唐朝的冬至节深深的影响到东亚周边国家。

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因此将冬至节也带回了日本,日本本土过冬至节的最早记载则见于《续日本纪》,圣武天皇神龟二年(725年),天皇在冬至接受了百官朝贺,并宴请了文武百官,在其后的150多年时间里,日本的史书中记载了天皇十几次过冬至的记载,从这些冬至节活动与诏敷中,可以看到日本与唐朝冬至节类似,也有祭天、朝贺、宴饮、赏赐、大赦等内容。

而越南古代一向以小中华自居,在冬至节上也是模仿中国,也会在冬至这天祭祀,甚至在阮朝时期认为清朝的皇帝祭天一年搞二次祭天都渎祀,指出“惟我皇考世祖高皇帝定为每年一祭,甚合礼典,当传之万世。”这说明越南认为自己才是继承了中华正统,甚至在1942年越南的末代皇帝还隆重的进行了冬至日祭祀。

冬至在古代不仅仅是节气,还是一个节日,唐朝的冬至节胜过春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对于冬至的重视已经远远不如古代,现在冬至不是节日,只是民间会在冬天重视一些,吃一些特色的食品增加仪式感。

参考文献

王兰兰:《唐代冬至节及其对东亚诸国的影响》李霞:《唐宋节日比较——以诞节、端午节、冬至节为中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