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筒专访《秋田》导演周立冬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6月的上海正式拉开帷幕,本次的华语新风展映单元出现了一部华语电影市场中难得一见的关注国内中产群体的新作《秋田》。
这部作品的导演周立冬不仅是本片的编剧、导演,更是本片的主演,在这之前他曾经做过翻译,下海经商,经营公司的他从小就是影迷,拍电影一直是他的念想,在诸多生活经历之后也从未放弃。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有同样想法,以圈外人身份踏足电影制片行业的鲁大举。鲁大举此前是一名职场资深 HR。二人彼此认可对生活和电影的理解,因此一拍即合开始了《秋田》的拍摄制片工作。
同时《秋田》也是2018年第34届华沙国际电影节(Warsaw Film Festival)上是唯一一部入围主竞赛的华语片,并最终获得亚太电影联盟大奖。
华沙电影节是中、东欧最重要的电影盛会之一。它由华沙市的电影俱乐部 “Hybrydy” 于 1985 年成立,2009 年被 FIAPF 认证为国际 A 类电影节。华沙电影节尤其注重挖掘新导演,在国际竞赛、纪录片竞赛、短片竞赛、自由精神竞赛等几个单元之外,还有专为导演第一、二部作品设置的 1-2 竞赛单元。最高奖为“华沙大奖”,最佳短片获得者有资格角逐来年奥斯卡最佳短片,自由精神竞赛单元偏爱独立、创新的片子。
《秋田》 The Fall (2018)
导演: 周立冬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老林经营着一个不大的公司,是个小老板。他一家三口,老婆在国外,儿子马上高考。老林没啥特别的爱好,他的日常很简单:除了上班、下班,在家里看看电视、吆喝吆喝儿子,就是与老友们喝喝小酒。他的生活机器也就这般,不紧不慢运转着。 入夏,老林跟一家大企业做了笔买卖,可大企业没如约付他货款,老林需要尽快讨回他的货款,不然,他的小公司可就麻烦了。自此,他的生活机器跟以前转得不一样了……
周立冬
1964年出生于山东,曾在煤矿工作,下海经商十几年,52岁时踏入电影圈,自编自导自演了人生第一部长片《秋田》。
采访正文
导 筒:
你在当导演拍摄这部《秋田》之前一直是经商的状态,过去是怎样接触和喜欢上电影的?
周立冬:
喜欢电影是从小就有的,小的时候印记很深,就老是喜欢看电影,喜欢看剧本,那时候的剧本都登在《人民戏剧》上。好多剧本都是电影院里在放的电影,当时是少年,对剧本没有概念,权当小说来看的,看着看着才知道,“噢,这是电影”,由此喜欢上了这种方式。
《人民戏剧》
之后做了近二十年的生意,做得无聊了。我所指的“无聊”是脑袋里的无聊,“身体”上不无聊,天天干活累的很(笑)。所以想找个事做,就想拍电影吧,就开始写剧本,有了这个念头。
本片不同于近年院线中出现的大多数文艺片,最明显的一点就在于对中国中产阶级的刻画,你认为中国的中产群体最大的特质以及最值得被拍摄的部分是哪里?
首先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没有太考虑这个,现在碰到这个问题我才开始去想这个问题,开始写的时候只是因为这些是我熟悉的事情。
《秋田》剧照
我觉得所谓中产群体值得拍的东西挺多的,如果真的要挑一样出来说,可能是这个阶层的脆弱性,他们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中产”的这个标签可能随便一撩就能给他们拿下来,他会变成一个普通的、甚至不如普通人的这么一个人。
你目前是否还在做生意,还是彻底转型来做电影了?你觉得自己还有哪些生活经历还没有反应到作品当中,或者在之后的创作中继续体现?
我现在还在做生意,维持自己的一个小公司,这么多年了也很有感情。我想拍电影慢慢的也会成为我的正式工作,在之前算是个人爱好。
第二个问题不好回答,经历确实很多,一部电影的容量有限,需要挑选,《秋田》就是挑选出来的。有很多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经历都是值得写的。
导演周立冬和制片人鲁大举在《秋田》片场
了解到《秋田》之前是准备了很长时间,你在剧本创作上有怎样的习惯和节奏?
我不是专业出身的编剧,我就是有感而发,凭直觉写出来的剧本。《秋田》我是写完一稿后放下了,觉得写的不怎么样。过了两年以后,我觉得不甘心,同时又有了新的东西和想法,就又拿出来继续写。
编剧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可能要改个十遍、二十遍乃至一百遍。如果说真的有方法,可能就是有了创意以后不断地打磨和修改。
周立冬《秋田》片场
本片的摄影很大部分采用了固定机位和缓慢地摇移镜头,你对摄影风格有怎样的思考?
影像该有的样子在写剧本的时候脑子里就有了想法,开机前和摄影在沟通的时候,当时给他看了几部电影以后就问他能不能在这方面找到一种感觉,我希望他能找到这几部电影的共性,能够在我的电影里面去形成。
我是头一次拍电影,我也不是特别知道怎么去告诉别人我要什么,只能尽力把我的感觉说出来。拍摄出来的效果是希望追求一些写实感、就选择了目前的这种方法。
你提到了会参照一些其他电影作品的拍摄风格,国外有不少中产阶级相关的电影,有没有你看过印象很深刻的,或者你们一起看了的作品?
我觉得国外的“中产阶级”其实跟国内的不是很一样,这里面的衡量标准差别比较大,而且更多的不只是指物质方面,更是精神方面的,所以说可比性不是很大。
拍摄方法也不是刻意地要去看哪位导演的作品,虽然这么说有点矫情(笑),像锡兰、蒙吉、小津安二郎他们导演的电影的拍摄风格和方法可能会有借鉴。
克里斯蒂安·蒙吉《毕业会考》 Bacalaureat (2016)
未来“中产阶级”这个群体会被越来越多的被拍摄、被挖掘,更多导演可能也会尝试在这个方向上做探索,如果在年龄、阅历、见识方面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阶段但是想在这个题材上创作,你会建议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拍到你会觉得更有趣的故事?
我个人觉得不应该拍摄自己不太了解的东西,没有体验的事情很难拍出来。应该拍摄的一定是自己有感触的、体验深的东西。在这个基础才能谈得上挖掘。否则的话,不是太容易。
平时国内的一些电影你会去看吗,你是怎么去看待这些偏商业类型的作品,包括有一些观点会说到的“小妞片”?
会去看呀,以前几乎不去电影院,最近老去。商业类型的作品是现在这么多电影院存在的理由。另外“小妞片”是什么片,我不知道。
这次影片剪辑是由杨潇完成的,他也参与过《路边野餐》与《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幕后,与他合作有怎样的体验?你们怎样商讨剪辑细节?
和杨潇合作很愉快,我们对电影的认识有很多共同之处。他挺敏锐的,对自己的追求也很忠诚。我剪掉了一场他喜欢的戏,他始终耿耿于怀,老是想着找机会再剪回来(笑)。
杨潇
干完活以后我们都会一起喝点酒,他不是很能喝(笑)。不过好像从《南方车站的聚会》组回来以后酒量见涨,白酒红酒黄酒都能喝了。总之,是段很愉快的合作,谢谢杨潇!
刁亦男《南方车站的聚会》
影片中有不少你生活工作上的朋友参演?你怎样去指导他们的表演?
其实也没怎么太沟通,因为是多年的朋友,彼此很了解,我就让他们站好位置作好“自己”就好。
这次《秋田》在华沙影展入围并获奖,后面还会在国内和观众见面,会对你之后的职业规划产生什么影响?
我也是一老头了(笑),也无所谓什么职业规划,就想着继续拍电影吧,看是否能有新的突破。
你自己本身做生意,筹资过程是怎样的?是自己出资,还是寻找资金呢?
这个过程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我想拍电影,然后认识了制片人鲁大举,他说“咱俩一人一半吧”,我说“行”,就没了(笑)。
制片人鲁大举参演《秋田》
有没有其他要拍的项目已经正在筹划中?
正在筹备下一部电影,暂定名叫《长夜漫漫》,讲一个公司白领的故事。
所以会找另一个演员来出演吗?怎样总结自己在《秋田》这次的表演?
下一部会请演员来演。演完《秋田》自己心里挺害怕的,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拍完了,还活着(笑)。但愿能及格吧。
有没有推荐的国产片和国外的艺术片?
还是别推荐了(笑),我觉得导筒的读者都是极喜爱电影的人,我看过的人家也看过。
接下来《秋田》的公映计划会是什么样的?
鲁大举:
我们预计是下半年公映,目前也会在上海电影节展映单元放映,现在正在进行技审环节。如果合适的话,希望在秋天的时候公映《秋田》。
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周立冬导演《秋田》将有两场展映
欢迎广大影迷购票支持
6月17日星期一18:30-20:18
(导演见面场)
SFC上海影城
6月20日星期四15:45-17:33
上影节观影福利
今天为大家提供5张
SFC上海影城 《秋田》导演见面场 电影票
【导筒】微信公众号抽奖活动参与方式:
1.转发本条推文
2.截图发送给【导筒】小助手酥皮导筒
+回复:秋田观影报名
(微信号:directubeee)
▼▼▼
3.【导筒】将于6月16日12:00正式开奖
送出3个免费观影名额
在本文写下对本片的期待可提高获奖率!
【导筒】微博活动参与方式:
1.微博用户请关注【导筒】微博账号
2.转发活动微博
3.6月16日12:00正式开奖
送出2个免费观影名额
50位电影从业者的135部上影节佳作推荐
60余部华语片亮相19上影节,完整排片表公布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完整片单公布
草间弥生提醒您,上海观影热潮本周提前掀起
「导筒」微信号 directube
关于公众号文末广告位被关闭30天的通知
长按二维码随意赞赏
推广/合作/活动
加微信号:directu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