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筒專訪《秋田》導演周立冬
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将于6月的上海正式拉開帷幕,本次的華語新風展映單元出現了一部華語電影市場中難得一見的關注國内中産群體的新作《秋田》。
這部作品的導演周立冬不僅是本片的編劇、導演,更是本片的主演,在這之前他曾經做過翻譯,下海經商,經營公司的他從小就是影迷,拍電影一直是他的念想,在諸多生活經曆之後也從未放棄。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有同樣想法,以圈外人身份踏足電影制片行業的魯大舉。魯大舉此前是一名職場資深 HR。二人彼此認可對生活和電影的了解,是以一拍即合開始了《秋田》的拍攝制片工作。
同時《秋田》也是2018年第34屆華沙國際電影節(Warsaw Film Festival)上是唯一一部入圍主競賽的華語片,并最終獲得亞太電影聯盟大獎。
華沙電影節是中、東歐最重要的電影盛會之一。它由華沙市的電影俱樂部 “Hybrydy” 于 1985 年成立,2009 年被 FIAPF 認證為國際 A 類電影節。華沙電影節尤其注重挖掘新導演,在國際競賽、紀錄片競賽、短片競賽、自由精神競賽等幾個單元之外,還有專為導演第一、二部作品設定的 1-2 競賽單元。最高獎為“華沙大獎”,最佳短片獲得者有資格角逐來年奧斯卡最佳短片,自由精神競賽單元偏愛獨立、創新的片子。
《秋田》 The Fall (2018)
導演: 周立冬
類型: 劇情
制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國語
老林經營着一個不大的公司,是個小老闆。他一家三口,老婆在國外,兒子馬上聯考。老林沒啥特别的愛好,他的日常很簡單:除了上班、下班,在家裡看看電視、吆喝吆喝兒子,就是與老友們喝喝小酒。他的生活機器也就這般,不緊不慢運轉着。 入夏,老林跟一家大企業做了筆買賣,可大企業沒如約付他貨款,老林需要盡快讨回他的貨款,不然,他的小公司可就麻煩了。自此,他的生活機器跟以前轉得不一樣了……
周立冬
1964年出生于山東,曾在煤礦工作,下海經商十幾年,52歲時踏入電影圈,自編自導自演了人生第一部長片《秋田》。
采訪正文
導 筒:
你在當導演拍攝這部《秋田》之前一直是經商的狀态,過去是怎樣接觸和喜歡上電影的?
周立冬:
喜歡電影是從小就有的,小的時候印記很深,就老是喜歡看電影,喜歡看劇本,那時候的劇本都登在《人民戲劇》上。好多劇本都是電影院裡在放的電影,當時是少年,對劇本沒有概念,權當小說來看的,看着看着才知道,“噢,這是電影”,由此喜歡上了這種方式。
《人民戲劇》
之後做了近二十年的生意,做得無聊了。我所指的“無聊”是腦袋裡的無聊,“身體”上不無聊,天天幹活累的很(笑)。是以想找個事做,就想拍電影吧,就開始寫劇本,有了這個念頭。
本片不同于近年院線中出現的大多數文藝片,最明顯的一點就在于對中國中産階級的刻畫,你認為中國的中産群體最大的特質以及最值得被拍攝的部分是哪裡?
首先在寫這個劇本的時候我沒有太考慮這個,現在碰到這個問題我才開始去想這個問題,開始寫的時候隻是因為這些是我熟悉的事情。
《秋田》劇照
我覺得所謂中産群體值得拍的東西挺多的,如果真的要挑一樣出來說,可能是這個階層的脆弱性,他們實際上是非常脆弱的,“中産”的這個标簽可能随便一撩就能給他們拿下來,他會變成一個普通的、甚至不如普通人的這麼一個人。
你目前是否還在做生意,還是徹底轉型來做電影了?你覺得自己還有哪些生活經曆還沒有反應到作品當中,或者在之後的創作中繼續展現?
我現在還在做生意,維持自己的一個小公司,這麼多年了也很有感情。我想拍電影慢慢的也會成為我的正式工作,在之前算是個人愛好。
第二個問題不好回答,經曆确實很多,一部電影的容量有限,需要挑選,《秋田》就是挑選出來的。有很多自己和身邊朋友的經曆都是值得寫的。
導演周立冬和制片人魯大舉在《秋田》片場
了解到《秋田》之前是準備了很長時間,你在劇本創作上有怎樣的習慣和節奏?
我不是專業出身的編劇,我就是有感而發,憑直覺寫出來的劇本。《秋田》我是寫完一稿後放下了,覺得寫的不怎麼樣。過了兩年以後,我覺得不甘心,同時又有了新的東西和想法,就又拿出來繼續寫。
編劇是一個不斷修改的過程,可能要改個十遍、二十遍乃至一百遍。如果說真的有方法,可能就是有了創意以後不斷地打磨和修改。
周立冬《秋田》片場
本片的攝影很大部分采用了固定機位和緩慢地搖移鏡頭,你對攝影風格有怎樣的思考?
影像該有的樣子在寫劇本的時候腦子裡就有了想法,開機前和攝影在溝通的時候,當時給他看了幾部電影以後就問他能不能在這方面找到一種感覺,我希望他能找到這幾部電影的共性,能夠在我的電影裡面去形成。
我是頭一次拍電影,我也不是特别知道怎麼去告訴别人我要什麼,隻能盡力把我的感覺說出來。拍攝出來的效果是希望追求一些寫實感、就選擇了目前的這種方法。
你提到了會參照一些其他電影作品的拍攝風格,國外有不少中産階級相關的電影,有沒有你看過印象很深刻的,或者你們一起看了的作品?
我覺得國外的“中産階級”其實跟國内的不是很一樣,這裡面的衡量标準差别比較大,而且更多的不隻是指物質方面,更是精神方面的,是以說可比性不是很大。
拍攝方法也不是刻意地要去看哪位導演的作品,雖然這麼說有點矯情(笑),像錫蘭、蒙吉、小津安二郎他們導演的電影的拍攝風格和方法可能會有借鑒。
克裡斯蒂安·蒙吉《畢業會考》 Bacalaureat (2016)
未來“中産階級”這個群體會被越來越多的被拍攝、被挖掘,更多導演可能也會嘗試在這個方向上做探索,如果在年齡、閱曆、見識方面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階段但是想在這個題材上創作,你會建議他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拍到你會覺得更有趣的故事?
我個人覺得不應該拍攝自己不太了解的東西,沒有體驗的事情很難拍出來。應該拍攝的一定是自己有感觸的、體驗深的東西。在這個基礎才能談得上挖掘。否則的話,不是太容易。
平時國内的一些電影你會去看嗎,你是怎麼去看待這些偏商業類型的作品,包括有一些觀點會說到的“小妞片”?
會去看呀,以前幾乎不去電影院,最近老去。商業類型的作品是現在這麼多電影院存在的理由。另外“小妞片”是什麼片,我不知道。
這次影片剪輯是由楊潇完成的,他也參與過《路邊野餐》與《南方車站的聚會》的幕後,與他合作有怎樣的體驗?你們怎樣商讨剪輯細節?
和楊潇合作很愉快,我們對電影的認識有很多共同之處。他挺敏銳的,對自己的追求也很忠誠。我剪掉了一場他喜歡的戲,他始終耿耿于懷,老是想着找機會再剪回來(笑)。
楊潇
幹完活以後我們都會一起喝點酒,他不是很能喝(笑)。不過好像從《南方車站的聚會》組回來以後酒量見漲,白酒紅酒黃酒都能喝了。總之,是段很愉快的合作,謝謝楊潇!
刁亦男《南方車站的聚會》
影片中有不少你生活工作上的朋友參演?你怎樣去指導他們的表演?
其實也沒怎麼太溝通,因為是多年的朋友,彼此很了解,我就讓他們站好位置作好“自己”就好。
這次《秋田》在華沙影展入圍并獲獎,後面還會在國内和觀衆見面,會對你之後的職業規劃産生什麼影響?
我也是一老頭了(笑),也無所謂什麼職業規劃,就想着繼續拍電影吧,看是否能有新的突破。
你自己本身做生意,籌資過程是怎樣的?是自己出資,還是尋找資金呢?
這個過程其實說起來很簡單,我想拍電影,然後認識了制片人魯大舉,他說“咱倆一人一半吧”,我說“行”,就沒了(笑)。
制片人魯大舉參演《秋田》
有沒有其他要拍的項目已經正在籌劃中?
正在籌備下一部電影,暫定名叫《長夜漫漫》,講一個公司白領的故事。
是以會找另一個演員來出演嗎?怎樣總結自己在《秋田》這次的表演?
下一部會請演員來演。演完《秋田》自己心裡挺害怕的,有種劫後餘生的感覺,拍完了,還活着(笑)。但願能及格吧。
有沒有推薦的國産片和國外的藝術片?
還是别推薦了(笑),我覺得導筒的讀者都是極喜愛電影的人,我看過的人家也看過。
接下來《秋田》的公映計劃會是什麼樣的?
魯大舉:
我們預計是下半年公映,目前也會在上海電影節展映單元放映,現在正在進行技審環節。如果合适的話,希望在秋天的時候公映《秋田》。
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周立冬導演《秋田》将有兩場展映
歡迎廣大影迷購票支援
6月17日星期一18:30-20:18
(導演見面場)
SFC上海影城
6月20日星期四15:45-17:33
上影節觀影福利
今天為大家提供5張
SFC上海影城 《秋田》導演見面場 電影票
【導筒】微信公衆号抽獎活動參與方式:
1.轉發本條推文
2.截圖發送給【導筒】小助手酥皮導筒
+回複:秋田觀影報名
(微信号:directubeee)
▼▼▼
3.【導筒】将于6月16日12:00正式開獎
送出3個免費觀影名額
在本文寫下對本片的期待可提高獲獎率!
【導筒】微網誌活動參與方式:
1.微網誌使用者請關注【導筒】微網誌賬号
2.轉發活動微網誌
3.6月16日12:00正式開獎
送出2個免費觀影名額
50位電影從業者的135部上影節佳作推薦
60餘部華語片亮相19上影節,完整排片表公布
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完整片單公布
草間彌生提醒您,上海觀影熱潮本周提前掀起
「導筒」微信号 directube
關于公衆号文末廣告位被關閉30天的通知
長按二維碼随意贊賞
推廣/合作/活動
加微信号:directub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