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给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很好的概括了曹操的一生。曹操这个人,不但奸,而且诈,摆在现在来看,就是那种鬼点子极多的人,也许没太多坏心,如果没有利益冲突,和谁都不会有矛盾,但这种人绝对是利益至上的,利益和人情上,他一定会选择前者。这种人不算坏,但也不能走的太近。

曹操当年刺杀董卓失败后和陈宫逃亡到故人吕伯奢家,误将吕伯奢杀猪的声音当成了对方要杀自己,杀害吕伯奢全家后还留下了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名言。赤裸裸的表明了他利益至上的原则。讨伐袁术时,军中粮草告罄,他便“借”运粮官的脑袋安抚军心,一鼓作气拿下了袁术,足见曹操的心机之深,手段之狠。
其实,三国中曹操有一条毒计使用过两次,也许这条计谋用的太隐蔽了,居然在演义中没有写明。
众所周知,关羽之所以过五关斩六将,是因为曹操“忘了”把通关文牒交给关羽,仔细分析下,便不难发现其中猫腻。曹操何等细心的人,智力之高虽不及诸葛亮,郭嘉这类逆天的CPU,但也算是三国顶尖的人物了,再者,公司的CEO都有自己的秘书处理日常事务呢,曹操贵为丞相,身边的秘书必然是一等一的细心之人,这种事怎么可能想不到,更何况,关羽走时,曹操还大老远的追上去给他送国行的呢,难道临行前会想不起来?再看五关六将的反应,一个个像跟关羽有仇似的,智取也罢,硬刚也行,非要将关羽杀之后快,有没有搞错,关羽可是丞相都十二分敬重的人物,这些小喽啰哪来的胆子和他撕破脸?唯一的解释只有曹操是故意没给关羽通关文牒,并密令手下把关将领斩杀关羽,而曹操表面上对关羽施以恩义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天下人看以彰显自己爱才,斩杀关羽的锅自有小喽啰背。只不过关二爷智勇无双,完全不吃曹操这一套,强行过关斩将,再加上张辽暗中协助,才给后世留下了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
晚年曹操又故伎重演,对自己和事业伙伴荀彧使出了同样的计谋。荀彧是曹操平定北方的第一功臣,功绩尤在郭嘉之上,又是颍川士族的领袖,为曹操团结宗族势力做出了极大贡献。晚年二人在对待汉室的问题上矛盾渐渐激化,在曹操称王一事上矛盾终于无法调和。于是曹操南征孙权时以劳军知名将荀彧调离士族势力最强的许昌,在自己驻军附近的寿春送给了荀彧一盒空的食盒。古称食禄,无食就是无禄,按《礼记》,士死曰不禄,饱读诗书又了解曹操的荀彧自然懂得其中深意,不同于关羽,他作为曹操的谋臣,主要臣死,臣不得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