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语道,不是猛龙不过江,在香港歌坛,活跃过多位来自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外来户”,他们或在香港开一时之风气,创造了黄金时期,如邓丽君;或插旗立派,展示一代枭雄之风采,如罗大佑;或纯属玩票,演唱过几首粤语歌,如陈淑桦;或有心杀入华人娱乐中心,再攀新高峰,如许美静、陈洁仪;或身为港人,在外发展多年衣锦还乡,如周华健、王杰。
其实,香港歌坛本就是个大熔炉,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最善于使用的一招便是“吸星大法”,什么东瀛、西洋,只要是好东西,便拿来化为己用。所以,在香港闯荡是件很容易的事,只要你有真本事,就能立足,同样,在香港闯荡也是件很困难的事,此地高手如云,有时强龙未必斗得过地头蛇。
要说和香港歌坛之间交流最密切的,还是台湾,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大批台湾歌手涌入港岛。
彼时,粤语歌还未经许冠杰的带动流行起来,年轻人则热衷猫王、披头士,但普通大众连多少个英文字母都搞不清,那么他们听什么?自然是台湾国语时代曲。
据黄沾《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考证,60年代,香港掀起琼瑶小说热,带动了台制电影来港公映。一部《意难忘》颇为卖座,自此台制时代曲登陆香港。到60年代末,娱乐商开始主办台湾歌舞团如“艺霞”等来港登台。这类歌舞团,远溯上海的“明月”“梅花”等组织,近学日本“松竹”“宝冢”,以大堆头歌舞,色彩斑烂的服装吸引,为港人前所未见,于是卖座奇佳。
几乎当时全台湾最红的歌星都来香港走穴了,有姚苏蓉、欧阳菲菲、杨燕、忆如、青山、李亚萍、刘朗、谢雷,陈芬兰、林冲等等。
台湾歌星的影响力有多大呢,据说,那时候,所有歌厅夜总会都以国语压阵,就连徐小凤这种本土大牌也不例外,且台柱必是台湾歌星。假设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香港,去某家夜总会消费,如果台上看不见一个台湾歌星,完全可以怀疑是不是来到了假夜总会,尽管摔杯子耍酒疯,要求退票,老板不仅不好意思打你,还会低声下气地请求你不要到处宣扬,因为请不上台湾歌星,一定让同行笑话,太丢人了。
这这批台湾歌星大潮中,有一个年纪最小的歌手,名叫邓丽君,时常来港登台表演,又参与录制了《欢乐今宵》,很受港人喜欢,先后获得“慈善皇后”、“白花油义卖皇后”及 “香港十大最受欢迎歌星”等称号,她还在港拍了《歌迷小姐》等电影。
邓丽君加冕白花油义卖皇后
《歌迷小姐》
1975年,邓丽君正式与香港宝丽金签约,成为旗下歌手,因此,邓丽君可以说是港台联合制造出来的明星,人是台湾人,唱片却是香港出的,而且这一时期绝对是她的事业巅峰,共推出了八张《岛国情歌》系列,和那张被誉为其歌唱成就最高的《淡淡幽情》,这些唱片的总销量达到了500万张。当然,既然身在香港公司,不唱粤语歌曲说不过去,所以还在1980年和1983年,分别发行了两张粤语专辑《势不两立》和《漫步人生路》,开启了台湾歌手发行粤语唱片的先河。
《岛国情歌》系列一览
《淡淡幽情》
《势不两立》
《漫步人生路》
此外,邓丽君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也是在香港开的,时间是1976年3月27日。3天后,香港邓丽君歌迷会成立,为全球首个邓丽君歌迷会。1983年12月29日,邓丽君又在香港红馆举办了出道15周年纪念演唱会,创了香港歌坛的四项纪录:首次红馆连演6场,6场全满,观众达10万人,取得了有史以来最高票房。这一年,她才30岁。
在香港发展时期,邓丽君还和新华社香港分社有过秘密接触,就连她在赤柱佳美道十八号的房子,也是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购买的。那时,她有很多计划,去内地演出,旅游,甚至定居(选的是苏州),可惜最终都没有实现。
邓丽君香港故居
有人留意,在香港,邓丽君实际很孤独,很少参加演艺界的活动,也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到80年代末期,她已不再发行国语专辑,处于隐退状态。日文歌曲倒是还时有录制。
曾经相恋的邓丽君和成龙
邓丽君和甄妮、张国荣、林子祥、梅艳芳、吕方
邓丽君和谭咏麟、林子祥
邓丽君和梅艳芳、张国荣同台演出
1995年,邓丽君逝世,驾鹤西去之地不是台湾,也不是香港,而是泰国清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