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之中,有一位比肩贝多芬的伟大作曲家,创造了600多首传世音乐,然而他却是一个两百年前的佛系躺平青年。
16岁的他为了拒绝服兵役,跑到老爸的学校当助手混日子:“那玩意儿多累哦!不去不去!”
18岁的他,辞职教师助手,开始住在自己的学生家中,接受各方救济:“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不去不去!诶,小子,你家饭真香哈!”
直到31岁病死于梅毒,英年早逝。葬于贝多芬的坟墓旁。墓碑上刻着弗朗茨·舒伯特。“啊,终于躺平了!”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古典音乐圣地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父亲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兼一位业余音乐家。他的母亲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这一点与《约翰克里斯多夫》之中十分相似。)。
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小提琴。六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上课,音乐启蒙也从那时开始。当舒伯特七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迈克尔·霍尔泽,学习音乐。
在此时,舒伯特就表现出,惊人天赋。霍尔泽根本难以教导舒伯特,舒伯特无师自通。教学变为了交流。
1808年8月,舒伯特加入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道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依旧展现出非凡天赋。
他的天赋引起了当时顶级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注意,萨列里成为了舒伯特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从此萨列里开始教授舒伯特作曲和声乐理论。
在寄宿学校之中,年仅十几岁的舒伯特陆续写了很多室内乐,几首歌曲,一些钢琴曲片段。
因为参加过合唱团,导致舒伯特的音乐极为注重旋律。
早期童年,这位问题青年,和我们每一位躺平佛系青年一般欢愉。
在1813年底,舒伯特离开了寄宿学校,开始了躺平之旅的前戏——遭受社会毒打。
当时的奥地利帝国时期,规定无业游民必须参加兵役。舒伯特便是兵役征召对象。
为了避免兵役,舒伯特开始接受教师训练,成为了父亲学校的一名教师助手。并在1814年,17岁时成功担任低年级的老师。落于维也纳郊区乡村。
“啃老?哼!未成年怎么能说我啃老呢?在家靠爸爸,天道如此!”
家庭变动:在17岁那年,他的父亲也与一位来自近郊丝绸商人的女儿再婚。怀疑舒伯特的母亲逝世。
其后两年,舒伯特开始尝到人间疾苦。
有人传闻,舒伯特上课上到一半,脑中乍现灵感,当场和学生说道:
“咱们来上音乐课吧!”
就地更改教学内容,直接在黑板之上,书写乐章。事后却被父亲狠狠训斥,被同行嘲笑。
乡村教师的酬劳,只够日常开销。忍受着繁杂工作的舒伯特,开始不断积郁。
简单讲:这个阶段的舒伯特,就是如今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我们。要钱没钱,处处踩坑,伤痕累累。生活毫无乐趣可言,单单是活着就要消耗巨大心力。
但舒伯特唯一的藉慰是,萨列里一直对舒伯特念念不忘,并长期来找他,对之单独教授作曲。
当时早已声名显赫的萨列里可以说是是舒伯特人生之中最大的伯乐!同时对舒伯特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乡村生活的窘迫,让舒伯特亲临人间疾苦。
在1815年,尽管有教课工作,找萨列里上课,生活杂事纠缠。不过19岁的舒伯特音乐产量高得让人难以置信。
以下是1814年、1815年所创造的一些传世经典:
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125)、
第三号D大调(D.200)
《四年的哨兵岗位(Der vierjährige Posten)》 (D.190)、
《费南多(Fernando)》 (D.220)
《贝拉别墅的克劳汀(Claudine von Villabella)》 (D.239)
阿德剌斯特(Adrast) (D.137,未完成)
来自萨拉曼卡的朋友(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 (D.326)。
还有弦乐四重奏,四部奏鸣曲及零散的钢琴曲加上146 首歌曲。
其中,钢琴曲成为了舒伯特的天资舞台。
1816年,舒伯特开始了成熟创造期,他为歌德的诗歌《魔王》谱曲,写出传世经典叙事曲《魔王》。
魔王
当写完《魔王》几周后,一个家境殷实名为Franz von Schober的学生,因为曾经舒伯特好友Spaun的家里听过舒伯特的歌曲,前来拜访。
听到《魔王》的学生,惊为天人!大手一挥,兴奋道:
“老师!你是天才!
“来我家吧,我养你!呸!我来资助你!”
顷刻间,舒伯特热泪盈眶,握着学生的手,颤颤巍巍说道:
”我愿意!呸!我看行!你家的饭贼好吃!这个鸟地方,爷早就厌倦了!走起!“
舒伯特刚刚申请卢布尔雅那宫廷乐师未果,正在闷闷不乐着!
两人一拍即合!
他父亲得知后,大喜过望,握着学生的手说道:”谢谢啊!感谢你帮我解决了我这个祸害,呸!不是!帮我儿子!老子我雄风不减,和新老婆再生他娘的十五个!“
就这样,四月末舒伯特搬到了Schober家寄宿。开始长达12年的躺平之旅。
新婚,不是!新房新气象!
刚刚搬家的舒伯特,那是热情满满。
但是生活就像一把杀猪刀,一刀又一刀的残酷切断舒伯特的遐想。
寄人篱下的生活,让舒伯特愈发贫穷。
愈发贫穷,就愈发自卑。
舒伯特曾经为了赚点小钱,好出入风花雪月场,试图教授音乐。但很快放弃,因为每每教授音乐,总是让他想教书的痛苦时光。
这种如洗的贫穷,让舒伯特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他后来说:“我整天都在写,每当我完成一部,马上开始下一部。”
唯一的好消息是,随着舒伯特的作品越来越多。舒伯特的朋友圈子在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听闻到这样一位天赋不凡的作曲家。慕名而来。
譬如当时的著名男中音,Johann Michael Vogl。他与他的兄弟约瑟成为了舒伯特第一批的忠实歌迷。他们对舒伯特的喜爱,到了经常在维也纳的沙龙演唱中,给观众好友演唱舒伯特谱写的歌曲:《Anselm Hüttenbrenner》。
这种歌迷,还包括出色的钢琴家、音乐世家。
一个全新名词,开始流传在维也纳,“舒伯特圈子(Schubertiaden)”。
好比中国李白,舒伯特在维也纳过得虽然拮据,但是并非穷苦。 有较多的仗义朋友经常接济。
提一嘴,舒伯特有一个外号是“小蘑菇”。因为他只有157公分,又是个小胖子。
但好景不长,经常与这些所谓的”音乐名流“打交道。舒伯特的生活也称不上检点,1822年,患上梅毒。
跑步运动的女人Athletic woman running
1823年,舒伯特感染斑疹伤寒症。这在当时,处于不治之症。他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
梅毒与伤寒,让舒伯特饱受折磨,他进入了最后的辉煌之中。
1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 795), 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冬之旅”(Winterreise,D. 911) , 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
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一直待在维也纳。碰到了三次贝多芬。
第一次时,舒伯特瞻仰贝多芬,却被贝多芬的高冷吓退:
舒伯特:“哥!你真是偶的偶像,给俺签个名呗?”
贝多芬:“啥?你说啥 ?老子听不见!”
1826年,舒伯特第一次获得了音乐上的报酬,那是献给音乐家之友协会的一部交响曲。
在1828年,舒伯特即将死亡的春天,这位创造了600首曲子的音乐巨匠第一次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好评如潮。
1828年11月19日,舒伯纳死于维也纳。葬在一生的偶像贝多芬身旁。
死后,他的作品开始成为贝多芬之后,古典主义与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享誉世界。
1872年,舒伯特的纪念碑在维也纳的中央公园建立起来。
最后:
躺平虽好,可不要起不来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