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樂之中,有一位比肩貝多芬的偉大作曲家,創造了600多首傳世音樂,然而他卻是一個兩百年前的佛系躺平青年。
16歲的他為了拒絕服兵役,跑到老爸的學校當助手混日子:“那玩意兒多累哦!不去不去!”
18歲的他,辭職教師助手,開始住在自己的學生家中,接受各方救濟:“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不去不去!诶,小子,你家飯真香哈!”
直到31歲病死于梅毒,英年早逝。葬于貝多芬的墳墓旁。墓碑上刻着弗朗茨·舒伯特。“啊,終于躺平了!”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古典音樂聖地維也納近郊的裡希田塔爾。他父親是一個教區學校的校長,兼一位業餘音樂家。他的母親在結婚前是一個女仆(這一點與《約翰克裡斯多夫》之中十分相似。)。
從五歲開始,舒伯特就随父親開始學習小提琴。六歲時開始進入學校上課,音樂啟蒙也從那時開始。當舒伯特七歲時,師從霍爾澤教堂的樂隊長邁克爾·霍爾澤,學習音樂。
在此時,舒伯特就表現出,驚人天賦。霍爾澤根本難以教導舒伯特,舒伯特無師自通。教學變為了交流。
1808年8月,舒伯特加入皇家教堂童聲合唱團。在那裡舒伯特開始接觸道莫紮特的序曲和交響曲。依舊展現出非凡天賦。
他的天賦引起了當時頂級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裡的注意,薩列裡成為了舒伯特真正意義上的導師。從此薩列裡開始教授舒伯特作曲和聲樂理論。
在寄宿學校之中,年僅十幾歲的舒伯特陸續寫了很多室内樂,幾首歌曲,一些鋼琴曲片段。
因為參加過合唱團,導緻舒伯特的音樂極為注重旋律。
早期童年,這位問題青年,和我們每一位躺平佛系青年一般歡愉。
在1813年底,舒伯特離開了寄宿學校,開始了躺平之旅的前戲——遭受社會毒打。
當時的奧地利帝國時期,規定無業遊民必須參加兵役。舒伯特便是兵役征召對象。
為了避免兵役,舒伯特開始接受教師訓練,成為了父親學校的一名教師助手。并在1814年,17歲時成功擔任低年級的老師。落于維也納郊區鄉村。
“啃老?哼!未成年怎麼能說我啃老呢?在家靠爸爸,天道如此!”
家庭變動:在17歲那年,他的父親也與一位來自近郊絲綢商人的女兒再婚。懷疑舒伯特的母親逝世。
其後兩年,舒伯特開始嘗到人間疾苦。
有人傳聞,舒伯特上課上到一半,腦中乍現靈感,當場和學生說道:
“咱們來上音樂課吧!”
就地更改教學内容,直接在黑闆之上,書寫樂章。事後卻被父親狠狠訓斥,被同行嘲笑。
鄉村教師的酬勞,隻夠日常開銷。忍受着繁雜工作的舒伯特,開始不斷積郁。
簡單講:這個階段的舒伯特,就是如今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的我們。要錢沒錢,處處踩坑,傷痕累累。生活毫無樂趣可言,單單是活着就要消耗巨大心力。
但舒伯特唯一的藉慰是,薩列裡一直對舒伯特念念不忘,并長期來找他,對之單獨教授作曲。
當時早已聲名顯赫的薩列裡可以說是是舒伯特人生之中最大的伯樂!同時對舒伯特的影響也十分巨大。
鄉村生活的窘迫,讓舒伯特親臨人間疾苦。
在1815年,盡管有教課工作,找薩列裡上課,生活雜事糾纏。不過19歲的舒伯特音樂産量高得讓人難以置信。
以下是1814年、1815年所創造的一些傳世經典:
降B大調第二交響曲(D.125)、
第三号D大調(D.200)
《四年的哨兵崗位(Der vierjährige Posten)》 (D.190)、
《費南多(Fernando)》 (D.220)
《貝拉别墅的克勞汀(Claudine von Villabella)》 (D.239)
阿德剌斯特(Adrast) (D.137,未完成)
來自薩拉曼卡的朋友(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 (D.326)。
還有弦樂四重奏,四部奏鳴曲及零散的鋼琴曲加上146 首歌曲。
其中,鋼琴曲成為了舒伯特的天資舞台。
1816年,舒伯特開始了成熟創造期,他為歌德的詩歌《魔王》譜曲,寫出傳世經典叙事曲《魔王》。
魔王
當寫完《魔王》幾周後,一個家境殷實名為Franz von Schober的學生,因為曾經舒伯特好友Spaun的家裡聽過舒伯特的歌曲,前來拜訪。
聽到《魔王》的學生,驚為天人!大手一揮,興奮道:
“老師!你是天才!
“來我家吧,我養你!呸!我來資助你!”
頃刻間,舒伯特熱淚盈眶,握着學生的手,顫顫巍巍說道:
”我願意!呸!我看行!你家的飯賊好吃!這個鳥地方,爺早就厭倦了!走起!“
舒伯特剛剛申請盧布爾雅那宮廷樂師未果,正在悶悶不樂着!
兩人一拍即合!
他父親得知後,大喜過望,握着學生的手說道:”謝謝啊!感謝你幫我解決了我這個禍害,呸!不是!幫我兒子!老子我雄風不減,和新老婆再生他娘的十五個!“
就這樣,四月末舒伯特搬到了Schober家寄宿。開始長達12年的躺平之旅。
新婚,不是!新房新氣象!
剛剛搬家的舒伯特,那是熱情滿滿。
但是生活就像一把殺豬刀,一刀又一刀的殘酷切斷舒伯特的遐想。
寄人籬下的生活,讓舒伯特愈發貧窮。
愈發貧窮,就愈發自卑。
舒伯特曾經為了賺點小錢,好出入風花雪月場,試圖教授音樂。但很快放棄,因為每每教授音樂,總是讓他想教書的痛苦時光。
這種如洗的貧窮,讓舒伯特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創作中。他後來說:“我整天都在寫,每當我完成一部,馬上開始下一部。”
唯一的好消息是,随着舒伯特的作品越來越多。舒伯特的朋友圈子在不斷擴大。
越來越多的人,聽聞到這樣一位天賦不凡的作曲家。慕名而來。
譬如當時的著名男中音,Johann Michael Vogl。他與他的兄弟約瑟成為了舒伯特第一批的忠實歌迷。他們對舒伯特的喜愛,到了經常在維也納的沙龍演唱中,給觀衆好友演唱舒伯特譜寫的歌曲:《Anselm Hüttenbrenner》。
這種歌迷,還包括出色的鋼琴家、音樂世家。
一個全新名詞,開始流傳在維也納,“舒伯特圈子(Schubertiaden)”。
好比中國李白,舒伯特在維也納過得雖然拮據,但是并非窮苦。 有較多的仗義朋友經常接濟。
提一嘴,舒伯特有一個外号是“小蘑菇”。因為他隻有157公分,又是個小胖子。
但好景不長,經常與這些所謂的”音樂名流“打交道。舒伯特的生活也稱不上檢點,1822年,患上梅毒。
跑步運動的女人Athletic woman running
1823年,舒伯特感染斑疹傷寒症。這在當時,處于不治之症。他的生命開始進入倒計時。
梅毒與傷寒,讓舒伯特飽受折磨,他進入了最後的輝煌之中。
1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 795), 這部作品以及後來的“冬之旅”(Winterreise,D. 911) , 廣泛地認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
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一直待在維也納。碰到了三次貝多芬。
第一次時,舒伯特瞻仰貝多芬,卻被貝多芬的高冷吓退:
舒伯特:“哥!你真是偶的偶像,給俺簽個名呗?”
貝多芬:“啥?你說啥 ?老子聽不見!”
1826年,舒伯特第一次獲得了音樂上的報酬,那是獻給音樂家之友協會的一部交響曲。
在1828年,舒伯特即将死亡的春天,這位創造了600首曲子的音樂巨匠第一次也是一生僅有的一次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好評如潮。
1828年11月19日,舒伯納死于維也納。葬在一生的偶像貝多芬身旁。
死後,他的作品開始成為貝多芬之後,古典主義與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享譽世界。
1872年,舒伯特的紀念碑在維也納的中央公園建立起來。
最後:
躺平雖好,可不要起不來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