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但却能维持很好的治安,不像大西洋彼岸同为大国的美国,时常有枪击案发生。究其原因,是我国对于枪支的管控十分严格。
自1996年被称为最严格的《枪支管理办法》出台实施以后,民间不符合管理规定的枪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被收缴,很多以打猎为生的人,都主动上交了猎枪,一同为创造良好治安出了一份力。我国的治安状况也连年好转,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对于检举揭发私自持有枪械,相关部门还会有专门的奖励。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有人公然将两把军用手枪放在家中,可是多年来,并没有人感到害怕,也没有人举报。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听闻此事,还专程到老人家里慰问,关怀备至。
这是怎么回事呢?老人是谁?他的两把手枪是哪里来的?

珍藏了两把手枪的老人,名叫滕西远,是一名老兵。关于他和那两把手枪的故事,还得从他小时候参加抗战的时候,慢慢说来。
1925年10月,生活在当时山东莱芜县口子镇北山阳村的一户贫苦农户,迎来了第三个孩子的出生,父母给他取名叫滕西远。
之后父母又生了两个弟弟,一家人过得十分艰难,当时正值乱世,动荡的年代里,贫苦人家连吃饭都吃不饱,很不幸,滕西远的家里就是其中的一户。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不幸离世,家里五个孩子只能大的带小的,艰难生长。
滕西远
家里的条件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大哥只好去参军,混口饭吃。二哥后来也参加了革命。一开始,哥哥们还能抽出时间,带着吃的回来看望一下弟弟们,给他们讲讲部队的经历。
后来世道更乱了,战火频繁,两个哥哥也无法回家探望,还不满十岁的滕西远只好四处讨饭,来养活自己的两个弟弟。
可是乱世之中人人自危,讨饭也很困难,滕西远最小的弟弟,因为没有吃的,最终只能死于饥饿。
在日军疯狂的进攻下,日占区迅速蔓延到了滕西远的家乡,日寇对于中国同胞的残杀景象,落入了沿街讨饭的滕西远眼里。当时的他虽然年少,但是也被这一幕激起了血性,便决定要成为一名军人,和日寇作战,保家卫国。
于是滕西远就来到了家乡的莱东县大队,请求加入抗战的武装。
可是当时他才十三岁,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身材瘦弱,皮肤黝黑。所以县大队的政委第一次见到他,觉得这个孩子年纪太小,不打算收留。
滕西远这时候极为坚定地看着刘子正,一字一句地说道:“我没什么牵挂,干革命绝不会有二心,请你们收下我吧!”他这才加入了县大队。
刘子正 (革命前辈)
说来也巧,进了县大队的滕西远,和县大队里面当司务长的大哥再次相聚了,常言道兄弟齐心,力可断金,这次相聚让两人十分高兴。
不过,加入县大队时又瘦又黑的滕西远,在县大队里面的存在感,一开始并不高,直到他第一次手刃敌人。
1940年开春,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滕西远被前来扫荡的日伪军堵在了北山阳村里。在汉奸的带领下,有两位战士已经不幸被抓了,眼看滕西远也要被前来搜捕的敌人发现。危急时刻,他没有慌乱,先敌人一步翻越围墙逃了出来,隐蔽着开始悄悄撤离。
在路上,滕西远还碰到了另外两名逃出虎口的战士,三人会合往外撤去。可是敌人为了防止抗日武装逃出,封死了村子的各个出口,于是他们便悄悄地退到村里藏起来,准备等敌人离开后再撤离。
不一会儿,一个落单的日本兵,朝着趴在猪圈顶上放风的滕西远这个方向过来。看到敌人落单,滕西远便和另外两个战士商量,一起做掉他。
说着,滕西远立即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武器,一把匕首紧紧握住,等到敌人靠近猪圈的时候,滕西远从上面一跃而下,跳到日本兵的头上,借势将其掀翻在地,之后其他两人迅速冲出,死死控制住敌人的手脚,滕西远抄起匕首就向敌军刺去,迅速击毙了敌人。这一次滕西远一战成名,然而这只是他英勇作战的一个开端。
转眼已经入夏了,敌人的扫荡没有取得成就,就开始对鲁中抗日根据地发起大规模进攻。
期间八路军领导的抗日武装和他们爆发了数次激烈的遭遇战,滕西远所在的县大队也不例外,跟着大部队,同敌人在杨家横一带大战一场。
滕西远(左)
战斗一开始便异常激烈,日军数量很多,而且武器精良。但是我军的意志顽强,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滕西远看着远处不断推进的敌人,想起了哥哥常说的擒贼先擒王,他举起枪一枪击毙了一个日本的骑手,让敌人陷入了短暂的慌乱。但是日军向来以训练有素著称,很快就稳住阵脚,一窝蜂地冲了上来。
滕西远又开枪打死几名敌人以后,子弹已经耗尽。这时候敌人已经冲上了阵地,他就拿起刺刀,冲过去同敌人进行白刃战。
混战之中,一名敌人的刺刀捅进了滕西远的胳肢窝,瞬间鲜血淋漓。滕西远顾不上疼痛,咬着牙拔出插在咯吱窝的带血刺刀,反手就将敌人抹了脖子成功歼敌。
一场遭遇战结束,滕西远杀了6个敌人,被授予一等功,廖荣标作为第四支队的司令,见了滕西远都忍不住夸赞他是个打鬼子的能手,之后还奖给了他一只驳壳枪,也就是后来他家里的第一只毛瑟手枪,那时滕西远才十五岁。
在后面抗战的日子里,滕西远用那把枪杀敌无数,成了远近闻名的抗日英雄。
廖荣标
抗战结束以后,紧接着就是蒋介石密谋发动的内战。
1947年的7月,在连续取得抵御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孟良崮战役等胜利以后,国共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
为了牵制敌人,达到围点打援的目的,粟裕把目标对准了,南麻地区驻扎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
在派出作战的四个纵队当中,就有滕西远所在的部队。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一名炮兵连长了。
粟裕
滕西远率部到前线考察地形,为开战做好准备。
这一天傍晚,来到一处山坡查看的滕西远,发现了一股200多人,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此时的山坡上,只有滕西远自己和另一名战士两个人,大部队赶过来还要半小时,但是滕西远觉得绝不可以放走这一股敌人。
脑海中飞快地对比两方的实力差距,滕西远深知无法正面对抗,于是他决定来一出虚实难辨的“空城计”,拖住敌人再说。
在敌人进入山沟之后,一颗手榴弹被滕西远扔了下去,爆炸过后,他大声喊道:“你们已经被我们包围了,赶快缴枪投降!”同时还朝着天空开了一枪。
当时天色已晚,不明敌情的敌人还以为真的陷入了包围圈,一时间只敢就地隐蔽。
可是等了许久,却没有发现有解放军围上来,便打算先撤为妙。就在此时,两侧山坡突然响起了铺天盖地的喊杀声,听到爆炸和枪声赶来的大部队,真正包围了200多人的国民党军队,随即展开激战,成功消灭了这一股敌人。
22岁的滕西远,因为成功地拖延了敌人撤退的步伐,为我军这次大获全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再次荣获一等功。
庆功会上,粟裕亲自和他谈话,并且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将一把崭新的毛瑟枪,挂在了滕西远的脖子上,可谓是羡煞旁人。收藏了多年,老人视若珍宝的第二把毛瑟手枪,便是这一把。
两把枪的来历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战英勇,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滕西远,不过他的军旅生涯还尚未结束。之后他又随着部队一起参加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斗。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远赴朝鲜战场,在一次战斗当中,滕西远还英勇地炸毁了敌人的一辆坦克,而他自己只是受了一点轻伤。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滕西远就回到了老家,从此在普通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份工作。他从不向人夸耀自己的事迹,只是一边踏踏实实做事,一边学习年轻时候因为家境和时势导致自己落下的文化知识。在后来记者的采访中,我们也知道了滕西远没有上缴两把枪的原因:他有解放军部队授予的持枪证。
其实对于96岁的老人滕西远来说,两把枪是一段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更是两件珍藏的艺术品。所以说,最适合的保管员,就是保存了它们七十多年的滕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