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漫谈
田聚常
中秋节,俗称“八月十五”,与春节、清明、端午合称中国四大
传统节日。农历八月,高粱红了,棉花白了,瓜果飘香,黍谷归仓,秋作物成熟,新果蔬上市,是个喜庆的季节。月亮,美丽温柔,恬静可爱,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不知何时,人们把二者连在了一起,将八月中月亮最圆的这一天设为中秋节。旧时每逢此节,民间有围绕“月”进行的祭月、赏月等活动,故有人称其为“祭月节”“月节”。因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民间有已婚女子此日必须赶回婆家过节,外出游子也要赶回与家人团聚之俗,所以亦有人称之为“团圆节”。
一、“中秋节”由来
中秋节是由我国先民庆“月夕”“仲秋”二节衍生而成的节日,其节庆活动亦保留着二节习俗之遗痕。
【月夕】 “月夕”即祭月,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上古时期,人们认为月亮和太阳这两个交替出现的天体均由神灵掌管。在古人的心目中,“日者,阳之主”,故谓之“太阳”;“月者,阴之宗”,所以称“太阴”。太阳与月亮代表着世界的两极,在季节上分属春秋,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在空间方位上分属东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因此《礼记·祭义》说:“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在传统的农耕社会,自然气候对中国的农事活动影响巨大。古人长期靠天吃饭,一年中无论春播、夏管,还是秋收、冬藏,完全信天由人,所以十分重视对日月的祭祀。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春播的时候祭祀日神,祈求丰收,称为“春祈”;秋收的时候祭祀月神,答谢大地恩赐,称为“秋报”。最初,“祭月”时间定在每年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这天刚好又是秋季90天的一半,即整个秋季之中,故又名“中秋”。
【仲秋】 “仲秋”亦称“中秋”。中国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农历七、八、九三个月谓“秋月”或称“三秋”。农历八月是秋季仲月,故称仲秋月。八月十五,又是仲秋月之中,所以又称“中秋”。仲秋时节,天上的温湿空气退去,水汽降低。云雾少了,秋高气爽的天气多了,“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八月十五这天,夜空如洗,月亮显得格外皎洁。秋云飘逸,银月光满;秋水如镜,玉露初凉;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处处迷人,令人陶醉,给人以“月到中秋分外明”“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的感觉。
“月夕”“仲秋”何时合二为一,史籍无载。不过,西周至唐宋对日月祭祀属皇家的礼制,与一般民众没有什么关系。明清已降,祭月活动虽然扩大到民间,但近代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祭月神秘色彩逐渐淡化,娱乐成分明显增加,中秋赏月、玩月文化活动成为中秋节文化主流。
二、“中秋节”习俗
【吃团圆饭】 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中秋节当天中午,家家户户均设酒宴。开桌前,由家长持供品先在诸神牌位前焚香,再到院中祈祷祖灵,以求诸神及祖灵保佑。然后,一家人按长幼顺序入席就坐就餐,谓之“吃团圆饭”。
【邻里同庆】 中秋节,民间有互赠礼品,同庆佳节的习惯。中秋节午饭后,人们首先将新粮制做的糕点和新鲜果蔬装入小型篮筐,然后让孩子们送给邻居品尝。邻居们往往从筐中拿出一些物品后,将自做糕点放入筐中,以示相互品尝。衣着花红柳绿孩子们在街上,逢门而入,交错奔走,演奏着邻里和谐之曲,绘画出中秋靓丽画卷。
【拜月】 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在院中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举行对月祭祀活动,俗称“拜月。拜祭月亮,一般由家庭主妇焚香祷告。
【赏月】 拜月仪式完毕后,然后,全家老幼,围坐桌前欢聚一堂,共赏月光,共尝月饼、瓜果之类,谓之“赏月”。
【送月饼】 八月十六日,新婚夫妇要到岳父家串亲,岳父往往邀自己的亲朋作陪,一是互庆,二是互识。节后,民间有走亲串朋之俗,有“亲戚走到十七八,嘶气面托(变味油条)老豆芽”之民谚。近年来,有不少未婚男青年节前到女朋友家馈送礼品习俗。但是,不管串什么亲戚,携带礼品中都离不了月饼,故串亲戚活动统称“送月饼”。
【预测】 民间有以中秋天气预测来年元宵节天气之说。谚云:“八月十五下大雨,防备来年雪打灯(正月十六下雪)”。
三、“中秋节”传说
不知何时,人们围绕天上的月亮和中秋节食品创造出了两个美丽故事,相互乐道,代代相传。
【男不拜月】 民间,祭拜神灵祖宗一般都是家中男性主持,唯有祭祀月神例外,有“男不拜月”之说。相传,天上有个仙女叫嫦娥,是天帝的侄女。她嫁给了一个叫后羿的神仙,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那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平时太阳们一个个轮流执勤,将温暖洒向人间,倒也讨人喜欢。后来顽皮的太阳们结伴玩耍,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害的民不聊生。天帝决定让后羿下凡教训一下这十个捣蛋玩意儿,令嫦娥随夫下凡协助。后羿奉天帝命令,手握天帝赠送的神弓,和嫦娥一起下到人间。年轻气盛的后羿,见人间赤地千里,一片凄凉,气愤极了。他撇下嫦娥,独自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再说嫦娥仰望天空,见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了。心想,丈夫一定顺利完成了天帝交给的使命,夫妻很快就可以升天复命,情不自禁,跳起舞来。没想到,她想登云起舞,身子却不听使唤,怎么也飞不起来了。原来天帝只是想让后羿教训儿子,没想到后羿竟杀了自己九个儿子,一气之下解除了后羿夫妇腾云神功,贬他们成为凡人,永世不能上天为仙。嫦娥听说后,心想:凡间女子是要死亡的呀!又想到那阴森森的阎罗殿,十分恐怖的刑具,浑身哆嗦,整日啼哭。后羿知道自己连累了嫦娥,就安慰她说自己能去昆仑山找西王母求得长生不老之药。嫦娥听后,止住了哭声,催后羿赶快上路。后羿辞别了娇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昆仑山西王母的皇宫。西王母对后羿的遭遇十分同情,慷慨拿出两幅长生不老之药,对后羿说:“吃一副可长生不老,吃两幅可升天成仙”。几个月后,后羿回到家里,
将两幅药交到嫦娥手中,并交代了药效功能。由于长途跋涉,又困又乏,昏睡过去。嫦娥将两幅药拿在手里,心想:只有吃掉两幅药才能升天做神仙。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想到这里,一咬牙,将两幅药一起吞了下去。随后,便飘然升天,到了南天门。没想到守护南天门神仙不放她进去,说是天帝有旨,由于她监督不力,罚她到月亮广寒宫受苦。从此,嫦娥成了月神。天下男子非常同情后羿,对嫦娥这个薄情寡义的女子的窃药负夫行为,无法谅解,就算她成为月神,也不祭拜她。
【八月十五杀“鞑子”】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蒙元统治中国的时候,把老百姓分成四等人。官吏基本上用蒙古,色目为主。中下层官员才用汉人,南人。蒙古人如果杀汉人和南人,罚些钱都可以了。但是汉人和南人如果杀了蒙古人家的畜生就得偿命。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蒙古人为了防止人民造反,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每五家派一个蒙古人(俗称“鞑子”)监督。被派到各地的蒙古人无恶不作,百姓们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起义,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这时,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王昭光制造了不少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中秋节之夜,不满异族统治的人们纷纷夺取菜刀,杀死监督自己的蒙古人,取得起义成功。直到现在,民间仍流传一句歇后语:“八月十五杀鞑子——人心齐啦”就源于此。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纪念起义成功,下令把每年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举国欢庆。并将当年起义时秘密传递信息的饼子称为“月饼”。每逢中秋节,朱元璋总是令宫中做些月饼赏赐群臣。后来,官宦之间也效仿着做月饼互赠。就这样,中秋送月饼越传越广,成为习俗。

作者简介:田聚常,男,1953年生,河南濮阳市华龙区人。从事史志工作30余年,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史志协会、地名学会会员,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濮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地方史志协会、濮阳龙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濮阳市方志谱牒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曾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等书的编写工作,先后主编了《濮阳市区志》、《中国共产党濮阳市市区历史大事记》等文献,并著有《濮阳民俗志》、《戚城》、《东北庄杂技》、《许村集村志》等书。在《中原文物》、《寻根》等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多项论著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近年潜心研究民间宗族家谱、村史村志、故事传说等民俗文化。2010年以来,多次应邀在央视、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作民间文化方面的专题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