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秋節”漫談

“中秋節”漫談

田聚常

中秋節,俗稱“八月十五”,與春節、清明、端午合稱中國四大

傳統節日。農曆八月,高粱紅了,棉花白了,瓜果飄香,黍谷歸倉,秋作物成熟,新果蔬上市,是個喜慶的季節。月亮,美麗溫柔,恬靜可愛,有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不知何時,人們把二者連在了一起,将八月中月亮最圓的這一天設為中秋節。舊時每逢此節,民間有圍繞“月”進行的祭月、賞月等活動,故有人稱其為“祭月節”“月節”。因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民間有已婚女子此日必須趕回婆家過節,外出遊子也要趕回與家人團聚之俗,是以亦有人稱之為“團圓節”。

一、“中秋節”由來

中秋節是由我國先民慶“月夕”“仲秋”二節衍生而成的節日,其節慶活動亦保留着二節習俗之遺痕。

【月夕】 “月夕”即祭月,源于古人對月亮的崇拜。上古時期,人們認為月亮和太陽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均由神靈掌管。在古人的心目中,“日者,陽之主”,故謂之“太陽”;“月者,陰之宗”,是以稱“太陰”。太陽與月亮代表着世界的兩極,在季節上分屬春秋,在時間上分屬日夜,在空間方位上分屬東西。二者互相配合、互相依存、正常運作是宇宙和諧的保證,是以《禮記·祭義》說:“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緻天下之和”。在傳統的農耕社會,自然氣候對中國的農事活動影響巨大。古人長期靠天吃飯,一年中無論春播、夏管,還是秋收、冬藏,完全信天由人,是以十分重視對日月的祭祀。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春播的時候祭祀日神,祈求豐收,稱為“春祈”;秋收的時候祭祀月神,答謝大地恩賜,稱為“秋報”。最初,“祭月”時間定在每年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秋分”,這天剛好又是秋季90天的一半,即整個秋季之中,故又名“中秋”。

【仲秋】 “仲秋”亦稱“中秋”。中國傳統曆法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月。農曆七、八、九三個月謂“秋月”或稱“三秋”。農曆八月是秋季仲月,故稱仲秋月。八月十五,又是仲秋月之中,是以又稱“中秋”。仲秋時節,天上的溫濕空氣退去,水汽降低。雲霧少了,秋高氣爽的天氣多了,“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八月十五這天,夜空如洗,月亮顯得格外皎潔。秋雲飄逸,銀月光滿;秋水如鏡,玉露初涼;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處處迷人,令人陶醉,給人以“月到中秋分外明”“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的感覺。

“月夕”“仲秋”何時合二為一,史籍無載。不過,西周至唐宋對日月祭祀屬皇家的禮制,與一般群眾沒有什麼關系。明清已降,祭月活動雖然擴大到民間,但近代随着天文知識的豐富與時代文化的進步,祭月神秘色彩逐漸淡化,娛樂成分明顯增加,中秋賞月、玩月文化活動成為中秋節文化主流。

二、“中秋節”習俗

【吃團圓飯】 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秋節當天中午,家家戶戶均設酒宴。開桌前,由家長持供品先在諸神牌位前焚香,再到院中祈禱祖靈,以求諸神及祖靈保佑。然後,一家人按長幼順序入席就坐就餐,謂之“吃團圓飯”。

【鄰裡同慶】 中秋節,民間有互贈禮品,同慶佳節的習慣。中秋節午飯後,人們首先将新糧制做的糕點和新鮮果蔬裝入小型籃筐,然後讓孩子們送給鄰居品嘗。鄰居們往往從筐中拿出一些物品後,将自做糕點放入筐中,以示互相品嘗。衣着花紅柳綠孩子們在街上,逢門而入,交錯奔走,演奏着鄰裡和諧之曲,繪畫出中秋靓麗畫卷。

【拜月】 中秋之夜,家家戶戶都要在院中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舉行對月祭祀活動,俗稱“拜月。拜祭月亮,一般由家庭主婦焚香禱告。

【賞月】 拜月儀式完畢後,然後,全家老幼,圍坐桌前歡聚一堂,共賞月光,共嘗月餅、瓜果之類,謂之“賞月”。

【送月餅】 八月十六日,新婚夫婦要到嶽父家串親,嶽父往往邀自己的親朋作陪,一是互慶,二是互識。節後,民間有走親串朋之俗,有“親戚走到十七八,嘶氣面托(變味油條)老豆芽”之民諺。近年來,有不少未婚男青年節前到女朋友家饋送禮品習俗。但是,不管串什麼親戚,攜帶禮品中都離不了月餅,故串親戚活動統稱“送月餅”。

【預測】 民間有以中秋天氣預測來年元宵節天氣之說。諺雲:“八月十五下大雨,防備來年雪打燈(正月十六下雪)”。

三、“中秋節”傳說

不知何時,人們圍繞天上的月亮和中秋節食品創造出了兩個美麗故事,互相樂道,代代相傳。

【男不拜月】 民間,祭拜神靈祖宗一般都是家中男性主持,唯有祭祀月神例外,有“男不拜月”之說。相傳,天上有個仙女叫嫦娥,是天帝的侄女。她嫁給了一個叫後羿的神仙,兩人過着幸福的生活。那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都是天帝的兒子。平時太陽們一個個輪流執勤,将溫暖灑向人間,倒也讨人喜歡。後來頑皮的太陽們結伴玩耍,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害的民不聊生。天帝決定讓後羿下凡教訓一下這十個搗蛋玩意兒,令嫦娥随夫下凡協助。後羿奉天帝指令,手握天帝贈送的神弓,和嫦娥一起下到人間。年輕氣盛的後羿,見人間赤地千裡,一片凄涼,氣憤極了。他撇下嫦娥,獨自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并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是以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再說嫦娥仰望天空,見天上隻有一個太陽了。心想,丈夫一定順利完成了天帝交給的使命,夫妻很快就可以升天複命,情不自禁,跳起舞來。沒想到,她想登雲起舞,身子卻不聽使喚,怎麼也飛不起來了。原來天帝隻是想讓後羿教訓兒子,沒想到後羿竟殺了自己九個兒子,一氣之下解除了後羿夫婦騰雲神功,貶他們成為凡人,永世不能上天為仙。嫦娥聽說後,心想:凡間女子是要死亡的呀!又想到那陰森森的閻羅殿,十分恐怖的刑具,渾身哆嗦,整日啼哭。後羿知道自己連累了嫦娥,就安慰她說自己能去昆侖山找西王母求得長生不老之藥。嫦娥聽後,止住了哭聲,催後羿趕快上路。後羿辭别了嬌妻,曆盡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昆侖山西王母的皇宮。西王母對後羿的遭遇十分同情,慷慨拿出兩幅長生不老之藥,對後羿說:“吃一副可長生不老,吃兩幅可升天成仙”。幾個月後,後羿回到家裡,

将兩幅藥交到嫦娥手中,并交代了藥效功能。由于長途跋涉,又困又乏,昏睡過去。嫦娥将兩幅藥拿在手裡,心想:隻有吃掉兩幅藥才能升天做神仙。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想到這裡,一咬牙,将兩幅藥一起吞了下去。随後,便飄然升天,到了南天門。沒想到守護南天門神仙不放她進去,說是天帝有旨,由于她監督不力,罰她到月亮廣寒宮受苦。從此,嫦娥成了月神。天下男子非常同情後羿,對嫦娥這個薄情寡義的女子的竊藥負夫行為,無法諒解,就算她成為月神,也不祭拜她。

【八月十五殺“鞑子”】 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而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由元末流傳下來的。蒙元統治中國的時候,把老百姓分成四等人。官吏基本上用蒙古,色目為主。中下層官員才用漢人,南人。蒙古人如果殺漢人和南人,罰些錢都可以了。但是漢人和南人如果殺了蒙古人家的畜生就得償命。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蒙古人為了防止人民造反,規定民間不準私藏鐵器,隻準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每五家派一個蒙古人(俗稱“鞑子”)監督。被派到各地的蒙古人無惡不作,百姓們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起義,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于無從傳遞消息。這時,軍師劉伯溫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命王昭光制造了不少餅子,将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中秋節之夜,不滿異族統治的人們紛紛奪取菜刀,殺死監督自己的蒙古人,取得起義成功。直到現在,民間仍流傳一句歇後語:“八月十五殺鞑子——人心齊啦”就源于此。朱元璋登基後,為了紀念起義成功,下令把每年八月十五定為“中秋節”,舉國歡慶。并将當年起義時秘密傳遞資訊的餅子稱為“月餅”。每逢中秋節,朱元璋總是令宮中做些月餅賞賜群臣。後來,官宦之間也效仿着做月餅互贈。就這樣,中秋送月餅越傳越廣,成為習俗。

“中秋節”漫談

作者簡介:田聚常,男,1953年生,河南濮陽市華龍區人。從事史志工作30餘年,系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史志協會、地名學會會員,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濮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地方史志協會、濮陽龍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濮陽市方志譜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編。曾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中國民間故事內建》等書的編寫工作,先後主編了《濮陽市區志》、《中國共産黨濮陽市市區曆史大事記》等文獻,并著有《濮陽民俗志》、《戚城》、《東北莊雜技》、《許村集村志》等書。在《中原文物》、《尋根》等國家、省、市各級報刊上發表各類文章百餘篇,多項論著獲省、市級科技成果獎。近年潛心研究民間宗族家譜、村史村志、故事傳說等民俗文化。2010年以來,多次應邀在央視、省、市電視台、廣播電台作民間文化方面的專題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