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汽车出口“华丽转身”

很长一段时间,整车出口是中国汽车难以跨过的门槛,然而这一现状在2021年迎来转机。

近日,中国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我国累计出口数量和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比例最高的商品是汽车(包括底盘),1~11月累计出口192.8万辆,同比增长101.9%;累计金额达到2029.9亿元,同比增长108.4%。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包括上汽集团、长城汽车、福田汽车等中国汽车品牌均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俗成绩,并且多家车企的出口量增幅均超过了100%。据悉,福田汽车第三季度海外销量达1.7万辆,同比增长80%。今年1~9月,福田汽车出口超过4.7万辆,继续保持中国商用车出口第一位。

中国汽车出口量的上涨,表明了海外市场对我国汽车品牌的接受度在不断提升,彰显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折射出我国汽车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出口是今年中国车市很大的增长点,中国汽车出口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是因为海外疫情高发,其他品牌的产品供应跟不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出口的汽车产品在档次上相较于此前高了许多的同时,性价比也进一步提高。我们预计2021年我国汽车总体出口市场大概将达到200万辆的规模,2022年汽车出口也将维持较高的增长。”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说道。

翻倍增长

与中国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保持“吻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近日披露的数据也表明,中国汽车出海进程被按下快进键。

中汽协披露的数据显示,2021年11月,汽车企业出口20万辆,同比增长59.1%。2021年1~11月,汽车企业出口179.3万辆,同比增长1.1倍。其中,2021年11月,商用车出口3.0万辆,同比增长13.0%。2021年1~11月,商用车出口36.6万辆,同比增长77.0%。

中国汽车出口缘何在2021年迎来翻倍增长?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2021年,因疫情及芯片短缺等影响,海外汽车生产商的供应能力出现下滑,而我国疫情控制较好,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生产能力快速恢复,有能力向海外市场提供中国汽车产品,弥补了海外汽车市场产品供应的缺口。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爆发性增长,有力地推动了今年中国汽车的出口增长。

此外,中国汽车品牌品质提升,竞争力增强,也推动着中国汽车出口迎来高速增长态势。

“近几年,中国品牌汽车无论从外观、质量,还是智能网联配置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相比合资品牌的产品并不逊色,某些先进配置甚至超越了合资产品,在海外拥有较强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投资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原来的贸易模式、部分KD模式为主发展成为直接投资模式。多家企业直接投资的工厂已经开始在境外量产,并逐渐提升了产销量,这支撑起了中国品牌汽车的海外销售。”许海东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的快速增长,是拉动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最主要的因素。

中汽协数据显示,1~11月,我国新能源车出口29.1万辆,同比增长189.9%。其中,11月新能源车出口3.7万辆,增长贡献率为32.9%。

乘联会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名靠前的车企有特斯拉中国(约2.11万辆)、上汽乘用车(6110辆)、长城汽车(426辆)和比亚迪(404辆),其他车企新能源车出口量也在持续走强。

据悉,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欧洲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增长较快,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另一大重要推动力。因而,欧洲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出海的第一站。目前,在欧洲的挪威市场,蔚来、小鹏都已经有车型交付。中国车企在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相布局,拉动了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较大增长。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我国汽车出口迎来“华丽转身”的原因在于,此前,国际燃油车市场长时间被外国品牌占领,依托先发优势,这些品牌在内燃机技术和商业模式上构建了一定程度的壁垒。而我国因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提前布局,在产品开发和相关配套设施方面发力较早,因而能够通过新能源汽车出口提升出海表现。可以说,当前我国汽车“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离不开在技术创新上的厚积薄发,同时拥有过硬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中国品牌才敢进军欧洲这样的成熟汽车市场。

车企竞相出海

当前,“出海”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品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途径,也已成为几乎所有中国汽车品牌的必由之路。尤其是近两年,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在电气化和智能化等新技术领域不断发力,并在全球逐渐形成引领之势,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的整体出口规模和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

而且,在“走出去”进程中,中国汽车品牌开始“两条腿”走路,既重视出口贸易,也加快在海外的投资。

以商用车头部企业福田汽车为例,2017年9月,福田汽车和比亚乔集团(Piaggio Group)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围绕乘用型和货运型的微型皮卡(微卡)、微型VAN类(微客)产品展开合作。2018年5月,双方签订轻型商用车新产品联合开发协议, 并进入投放欧洲的新产品研发阶段。今年1月,在福田汽车与比亚乔集团建立合作历时两年多后,二者联合开发的首款新品New Porter NP6城市微卡在欧洲上市。

比亚乔集团是一家在意大利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工业控股公司,欧洲最大的踏板车和摩托车制造商,其两轮机车产销量高居欧洲第一。与此同时,比亚乔在三轮和四轮轻型商用车领域也举足轻重,2017年轻型商用车全球销售量达到17.68万辆,确立了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

据悉,New Porter NP6由福田汽车提供产品开发技术、KD零部件生产,比亚乔在意大利工厂完成组装,是中国首款符合欧洲标准的微卡。同时,该项目也实现了中国商用车企业首次向欧洲输出技术的突破。而自上市以来,New Porter NP6累计销量已达7080辆。

“New Porter NP6 完成交付超7000辆,这不仅是对福田汽车满足欧洲标准的精益制造体系和工艺开发能力的验证,同时也是福田汽车持续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又一阶段性成果,是福田汽车走向欧洲市场迈出的坚实一步。”业内人士分析道。

据悉,站在汽车出口前沿的商用车车企——福田汽车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太及南亚、美洲、非洲区域。目前,在中国汽车商用车品牌中,福田汽车在菲律宾、越南等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福田汽车也已突破智利、埃及、巴基斯坦等市场,在智利成为新能源市占率领先者。

在乘用车车企中,记者注意到,包括长城汽车等中国汽车品牌亦在通过在海外投资加快“出海”布局。

2020年,长城汽车通过收购通用汽车的泰国罗勇府整车制造工厂,以此进军东盟市场乃至澳新市场;同年9月,长城汽车与俄罗斯联邦工业和贸易部正式签署在俄特别投资合同(SPIC),建设具备核心零部件深度本地化能力的汽车制造厂。今年11月,长城汽车欧洲总部在德国慕尼黑成立,正式挺进了世界传统汽车业的“老巢”,未来它将成为长城汽车开拓欧洲大陆市场的中心。据悉,长城汽车欧洲总部的职能将涵盖研发、销售、管理等。

商用车品牌福田汽车以及乘用车领域长城汽车只是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汽车品牌加速“走出去”的一个缩影。

2019年9月,上汽名爵ZS纯电动SUV在挪威上市;2020年5月,爱驰汽车700辆定制欧版爱驰U5发往欧洲市场;2020年6月,上汽大通宣布首批328辆上汽大通MAXUS EV30发运挪威;2020年9月,小鹏汽车首次向挪威市场出口100辆小鹏G3i车型;2021年7月,蔚来正式实现了出口挪威市场,并把用户服务体系搬到了挪威市场;2021年8月,比亚迪正式向挪威用户交付了第一批唐EV。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汽车品牌的产品品质正逐渐被高门槛市场所认可。

在许海东看来,未来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和质量还将继续提升,随着全球汽车业向电动化转型,中国企业优势有望进一步显现,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汽协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