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恐怖的传说,再可怕的怪物,也难逃成为资本家手下的“包身工”,在商业社会中全面“娱乐IP化”,黑衣人的传说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却是目前最成功的的一个——题记
商业社会中,很多有传播和商业价值的东西,都有可能被资本“娱乐化”,都市传说也不例外,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今天的主角——黑衣人都市传说。
开篇之前,先向所有专栏关注者致歉,专栏放了很久鸽子,现在恢复更新。个人也参考一些评论,认为专栏内容有些恐怖+趣味性低,之后会稍微调整下专栏文章的风格,今天我们来聊点欢乐的话题,就是都市传说的娱乐化,恐怖传说变成娱乐产物。
下面进入主题:
严格意义上说,黑衣人的都市传说并不算是完全独立产生出来的都市传说,而是“外星人热潮”下的产物之一。都市传说的内容大体如下:
宇宙研究者/科学家/军队科研人员,在发现外星人的秘密(包括但不限于政府与外星人合作,外星人核心科技,外星人存在证据以及外星人操纵政治等)后,遇到一些外貌古怪、表情严肃的“不速之客”,提醒/暗示他们放弃目前的研究……
各种版本的都市传说的内容各有一定差别,对这些人的描述也各有不同,有些版本中,黑衣人还展示了一些“超能力”用以暗示他们可能不是地球人……
这则传说带有比较鲜明的时代背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罗斯威尔事件以及人类在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人类开始对于宇宙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好奇和兴趣,尤其对于太空中的其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其中,各类“外星人”以及“UFO”的传说层出不穷,社会中兴起了相关的热潮,除都市传说外,还有相关的小说、电影等内容不断问世,很快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流行文化符号,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成为热门社会话题之一。
“黑衣人”传说,在“外星人热潮”的大背景下既不是最早产生的,最初也不算是最有名的一个,不过这则都市传说还是融合了不少特别的元素,比如美国人对政府的一贯不信任(认为政府与外星人有联系)以及专门管理外星事务的部门。
这则传说,也具有其他都市传说中的一般规律,比如随着传播中不断变化,结合本地文化产生的各种细节,以及在不同传说中,会对黑衣人的真实身份做各类不同的设定等等,怎么看都算是很传统的都市传说。
从民俗学和传播学上,几乎具有一般当代传说/都市传说和民间故事的一切属性:
匿名性(没有明确作者和源头,只能找到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故事)
不断口耳相传(传播中不断“添油加醋”,变成“以讹传讹”)
群体性创作(非固定故事,传播中由大众不断“修改”)
各地均有异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在各地都有不同的细节,比如“我朋友的朋友”说的)
从这个研究角度而言,黑衣人都市传说和其他都市传说之间并没有啥本质的区别,然而却有一点是不同的——就是黑衣人在“商业娱乐化”领域中获得了极大成功,导致后续形象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在所有都市传说,甚至在“外星人”相关的都市传说中,黑衣人都不算是最有名的,也不是最早的,但是却是“娱乐化”最成功的之一,其最早的娱乐衍生品是漫画:
美国漫画家Lowell Cunningham,生于50年代末期,成长期间正好是“外星人热潮”,耳濡目染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这则都市传说的内容,创作出了这部漫画,基本设定是双主角一黑人一白人,强调外星人其实生活在地球之中,美国有专门管理/研究它们的机构(黑衣人)等等……
然而,漫画经历较为坎坷,人气并不理想,而且受限于出版社规模和商业反响,内容不多,早早结束,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和知名度。然而,几次并购之后,这个漫画版权也几经辗转并且最终拍成了真人电影:
电影则使得《黑衣人》名声大噪,1997年上线之时,便砍下5.87亿美元票房,电影最终以三部曲+续集方式走向了全世界。电影延续(部分改编)漫画故事的同时,也继承重口味+搞笑+美式幽默的风格,丝毫看不出是“恐怖/猎奇传说”改编的故事。
实际上,除了漫画和电影之外,《黑衣人》也出了动画,而且赶上了中国动画引进的“黄金期”,成为不多的有完整中文配音的美国动画,引进的时候将名称翻译为《黑衣警探》,我当时在《小神龙俱乐部》节目中追完全篇动画52集(标准年番):
不瞒大家说,我是先在电视上看了《黑衣警探》的动画,后来才从一本《世界未解之谜》的书中听说了黑衣人的原版传说,而因为动画先行的印象实在过于深刻,所以我根本不觉得有什么恐怖的地方,反而觉得很滑稽搞笑(总是想起主角各类行为)……
目前,《黑衣人》(《Man in Black》系列)已经有了漫画、动画、真人电影以及改编的游戏。而作为全球知名的动漫影视IP,也有自己线下的“设施”——环球影城专门设计了一个《Man in Black》的游乐场,亲子向,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坐在一个车里,拿着电子武器,四处冒出“外星人”,然后最终系统会统计各自“得分”……
《黑衣人》已经从一个“恐怖/猎奇向”的都市传说,发展成为了“全年龄向”的企划,确实令人有些吃惊。我和小伙伴们冲着“Man in Black”去的环球影城,结果发现除了我们之外周围全都是妈妈带着小孩子玩,那种感觉真十分尴尬……
《Man in Black》作为跨媒体企划的成功,已经毋庸置疑,然而更加有趣的是其传播中的变化,这则最初带有恐怖元素的都市传说,在被文化娱乐产物传播的同时,形象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跨媒体娱乐企划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黑衣人”的同时,而关于其原型的严肃讨论,却在肉眼可见地下降,没有人再会去关注外星人传说和美国政府,大家将其看做是一种简单的流行文化娱乐符号。
随着《Man in Black》系列的火爆,知道“黑衣警探”的人算是越来越多,不过将黑衣人当做都市传说并且信以为真的人,却反而越来越少,大家对其的第一印象已经从恐怖的形象,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娱乐形象。
受众群体中至少不再相信这些东西真实存在的比例在明显提升,“娱乐化”之后的《黑衣人》尽管原型算是恐怖类都市传说,然而大多的人更愿意记住漫画本身的设定,从一个恐怖的形象,变成了诙谐幽默的守护者形象,甚至比辟谣的威力还大,估计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黑衣人则在游戏、电影中完成“形象蜕变”,从一个恐怖的角色成为带有搞笑元素的正面角色。事实证明,都市传说中的“以讹传讹”以及传播中的各类附会,并不是文化产业中资本运作的对手,ACGN可能才是真正的“传播王者”。
在当下商业社会中,任何有一定知名度和热度的形象、故事以及文化产物(甚至是梗)都能够通过快速传播而获得商业价值,自然而言地开始获得资本的“青睐”,中外无不如此:
而很多都市传说,通过网络爆红之后,也在谋求“商业化”,有些甚至已经为其创作者、版权方获得了一定经济上的收益:
日本的网络都市传说“Ningen”,后来被人做到了动画中;
美国的网络都市传说“Slender Man”,也在通过“授权”制作游戏;
中国的网络都市传说,也在寻求“电影化”以谋求商业上面的收益;
………………………………
只是目前而言,都还没有《黑衣人》在这方面“成功”。《黑衣人》已经成功跳脱出原本恐怖都市传说和猎奇故事形象的框架,实现“走向世界”,通过美国好莱坞,成为流行娱乐符号之一。
然而,这里我想说的是,从恐怖到搞笑的商业化,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坏事,尤其对于都市传说而言:
这里不提市场经济就业方面的效益,就谈民间传说本身。一个民间故事产生都有各自的历史社会背景,适应的是当时的社会心理需求,有些都市传说在失去文化土壤之后就会“销声匿迹”。而很多时候有些故事都是通过结合当代娱乐元素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的:
咱们不提别的,就说中国的“七夕”,也是经过“世俗化”——现在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中国版情人节”——而流传下来。如果讨论“七夕节”历史源流,本意是“乞巧”,具体流程大致是捉一只蜘蛛然后看它是否结网,如果是的话,就算“乞巧”成功……
如果严格按照传统,那么每年我需要出去捉一只蜘蛛,然后塞给心爱的女孩子,然后告诉她你要整夜盯着它,如果它结网了,你就成功“乞巧”了……那根本不用等妹子提出分手,我自己就先疯了……
恰恰相反,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把“七夕”过成了“情人节”,反而让这个传统节日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有了新的活力,传播越来越广。每年“七夕”,作为抽出时间买一些浪漫情怀礼物,制造一些情调的日子,反而让我记住了它。(反正绝对比让我捉蜘蛛强一万倍)
同理,“外星人热潮”褪色后,黑衣人传说反而因为这些娱乐化的产物,知名度不减反增,实现了超越社会时代背景,完成了自身的“脱胎换骨”,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存在于社会传播之中:
这种现象,其实十分有趣,原本禁忌一般的形象,通过文化娱乐产业走入千家万户,重塑大众形象,这在都市传说领域中,可能并不唯一,却是最成功的一个。而且逐利的资本很有可能还要继续消费这一形象,让未来变得更为不可确定。
更有趣的是,这种异化的传播,还在不断发生,我们都在继续见证,这则都市传说至少已经有50年的历史,严格来说不算很“年轻”(当然也算不上历史悠久),却还在以一个不可思议的速度“千变万化”。就如老树开新花,而且品种还在变化一样。
商业社会冲击下,确实有些我们不喜欢的元素正在显现,但是有些事情,也并不是完全消极的。现代社会的传播以及媒体变化,也在重新改变着许多古老传说的面貌,重新赋予新的叙事和文化元素。
如有不妥之处,求轻喷,欢迎爱好者们一同讨论~
点【了解更多】,追一部精彩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