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奇葩的晋惠公,能把不要脸说得这么理直气壮的,我找不出第二个人

轻轻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站在时间的肩膀上,我与历史对话。

自春秋以来,在中国的西北一直盘踞着两个为后世之人津津乐道的大国——秦和晋,晋国称霸春秋长达一百余年,而秦国最终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秦与晋互为邻邦,世代婚姻相通,甚至发展成了后人熟知的成语“秦晋之好”。但在另一方面,秦晋之间的恩怨纠葛又错综复杂,大国交锋往往精彩绝伦。

跟大家说说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与最无赖的晋惠公夷吾之间的一段故事。

奇葩的晋惠公,能把不要脸说得这么理直气壮的,我找不出第二个人

秦穆公像

一、骊姬之乱

这还要从晋献公(惠公的父亲)晚年说起。献公据说一共有九个儿子,长子申生,为人贤德爱民,尊老扶幼,南征北战,立功无数。

但献公晚年时非常昏庸,宠爱夫人骊姬,一心想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国君,因此献公在骊姬的蛊惑下杀了申生,并将重耳、夷吾在内的其他所有儿子全部驱逐出国。又在临终前将奚齐托付给大臣荀息,嘱咐他一定要忠于奚齐。

献公死后,荀息和骊姬共立奚齐为国君。但举国臣民都因为申生死于骊姬之手,均欲除之而后快,大臣里克与丕郑父欲立公子重耳为君,便联手杀了奚齐。

可是荀息此时依然独掌大权,不久又拥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为君,一不做二不休,里克再次动乱,将卓子,骊姬与荀息,全部杀死。

奇葩的晋惠公,能把不要脸说得这么理直气壮的,我找不出第二个人

在这种情况下,夷吾成功继承了君位,是为晋惠公,好戏开场了。

二、惠公继位

只是明明里克与丕郑父是想要立重耳(晋文公,与齐桓公并称)为君的,怎么就变成了夷吾呢?

回过头来看里克连杀二君之后发现非常尴尬,因为献公的儿子都被他驱逐出国了,国内居然无人能继承君位。而此时重耳在翟国,夷吾在梁国,可是都对国内的发生的动乱一知半解,因此也踌躇不敢回国。

这时在晋国西部的秦国国君秦穆公,就非常高兴了。因为要打破这种局面,只要他出兵,想拥立谁,谁就是下一任君主。

但在此之前,穆公依然派公子挚前去观察重耳和夷吾的品德,看谁更适合立为晋君。重耳不想趁国之乱谋一己私利,直接婉拒了穆公;相反,夷吾却对公子挚百般奉承,并送了他许多黄金,两人品德高下立判。

但出人意料的是,穆公果断的派大将公孙枝率车300乘直接到了梁国,要护送夷吾回国继位,这是哪门子道理?

奇葩的晋惠公,能把不要脸说得这么理直气壮的,我找不出第二个人

不过仔细想想,如果是要立本国国君自然是择优而立,而立敌国国君,却是越差越好。并且要秦国出兵,那肯定是要给他好处的,而夷吾一心想要君位,自然更好说话。

这个夷吾倒也不是个没脑子的人,并不想便宜了秦国。这时有一个叫郤芮的站出来了:“公子如果回不了晋国,那不过就是梁国一个匹夫罢了,晋国和你有什么关系?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你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我的天,好有道理!这么一听真是半点毛病没有。

于是夷吾一方面派人跟国内的里克与丕郑父商量,事成之后割汾阳之田一百万亩给里克,负葵之田七十万给郑父;另一方面,派人给穆公送去秘信,愿以河外五城相赠。五城?什么概念?史载:东尽虢地,南及华山,内以解梁为界,足足占据晋国国土的二分之一。

败家子,可真是慷慨。

三、忘恩负义

但穆公也高兴不了多久,因为对小人嘛,你期望越高失望就会越大。果然,夷吾继位后,便想反悔,苦于没有理由。但人只要过了自己这关,就没什么不敢做的。

这不聪明的郤芮又站出来了:“主公之所以贿赂秦国,因为那时晋国还不是您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果去掉这五座城池,那相当于丢了一半的国土,秦国即使发兵来打我们,以晋国之力,他们也不可能取得五座城池!”

看看,这话说的,我都被说服了。穆公虽然很生气,但后果并不严重。

虽说得罪了秦国,但至少保住了土地。面子有啥要紧,又不能当钱。夷吾现在唯一担心的就只有哥哥重耳了,因为此时国内许多大臣那原本都是支持他的啊。因此,必须拿一个人开刀,打消他们这个念头!

奇葩的晋惠公,能把不要脸说得这么理直气壮的,我找不出第二个人

此时一个人名慢慢的在夷吾的脑海中浮现——那就是里克!为什么偏要选择杀他?因为里克是在诛杀骊姬一党时的首脑,名气很大;其次他还是重耳的铁粉,里克杀二君目的也不过是想立重耳为君;其三,之前答应给他的一百万亩汾阳之田,可还没给呢!

一举三得,说干就干。

可是里克对于自己继位是有大功啊,又没犯罪,该如何下手呢?

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此时郤芮又站出来了:“里克弑二君,又杀害顾命大臣荀息,这个罪名很大了。念其入国之功,私劳也;讨其弑逆之罪,公义也!明君不可以私劳而废公义。”

夷吾一听,是呀,有道理呀。于是里克终!

而与里克同党的丕郑父,听闻里克被杀,惴惴不安。便私下联同祁举、共华、贾华、骓遄、叔坚、累虎、特宫、山祈、屠案夷一共十人,密谋杀害夷吾,迎立重耳。却不料这个屠案夷就是夷吾派去的内奸,可想而知,丕郑父等九人死得有多惨。

四、韩原之战

这么看这个晋惠公自从继位以来,失信天下,又大杀群臣,可谓一件好事没干。这不报应来了,国内连续两年稻谷不熟,等到继位第五年,国内大荒,民间绝食。

这下夷吾没办法了,于是又不得不向秦国借粮。不过是个人都会不好意思吧,但夷吾不会,他是这样想的:“我去借,如果秦国给,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给,那他就是不仁不义,既然这样那我五座城就可以理直气壮不给他了!”诶,是不是觉得也有点道理?

而穆公听闻晋国借粮,虽然一时火大,但穆公能被后人评为春秋五霸之一,还是有觉悟的:负我者,晋君也,饥饿者,晋民也,吾不忍以君故迁祸于民。

于是穆公不计前嫌,运送数万斛粟米至晋国,渭水之上连续几月川流不息,晋国之人无不感悦,史称“泛舟之役”。

但是,如果你觉得夷吾君臣就此对秦国感恩戴德的话,那就错了。巧的是,第二年,秦国反而闹起了灾荒,晋国丰收。

奇葩的晋惠公,能把不要脸说得这么理直气壮的,我找不出第二个人

秦晋春秋时地图

穆公很自然就派公孙枝去晋国借粮,夷吾很慷慨地就答应了,做人还是要知恩图报的嘛。可回过头与众大臣一商量,不对啊!如果只借粮,不把之前五座城也给他,秦国还是会怨恨晋国。因此,借不借粮给他,秦国都不会原谅自己,那还借个毛。

而这个秦国的公孙枝在晋国逗留数日,还没看到夷吾有所行动。心里急啊,家里已经没米了,不得已便又来见晋国君臣。

此时夷吾主意已定,看到公孙枝前来,抢先就开骂了:“去年晋国受灾,是天意让秦国攻取晋,但你们不这么做,那也怪不得我;今年秦国受灾,那就是天意让我取秦为己有啊,我将联合梁国,共分秦国之地。你们要粮,那就用兵来取好了!”

如此行径,与禽兽何异。穆公听得此话,无奈感叹道:人之无道,乃至出人意料至此乎?与其制于人,不如先发制人。

穆公尽起本国兵马,同百里奚亲将中军,西乞术、白乙丙保驾。公孙枝将右军,公子絷将左军,共车四百乘,浩浩荡荡,杀奔晋国来。

话分两头,夷吾听闻秦国大军压境,顿时大怒,跟国人说秦国无缘无故就来打我们,无缘无故?一般人可不好意思说这话。

这不夷吾气冲冲的,举国所有,要与秦一绝死战,搞得自己反而受了委屈似的。可是秦军恨晋人不讲信用,因此士气高涨,三战三捷,直抵韩原,在龙门山下列阵。

夷吾倒也不怕,派人传口信给穆公:我有战车六百乘,足以与君一战。你要是退,当然最好,不然的话,就算我不想打你,我手下的将士可会要你的命!

穆公听闻,也不觉得奇怪了,不怒反笑道:孺子何骄也?君欲国,寡人纳之;君欲粟,寡人给之;今君欲战,寡人敢拒命乎?

这场战争的结果,似乎没有太多悬念,晋国连同晋惠公以下几乎所有没死的将领全部成了穆公手下的俘虏。穆公一怒之下,就要把这群人都给斩了。可是不好意思,杀不了!

为什么?因为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亲妹妹,那也是夷吾的亲大娘啊!这不,一听说夷吾被抓了,马上就带着自己的儿子,搭了一堆木架子,派人跟穆公说,要是敢杀夷吾,自己就一把火把自己和儿子都烧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夷吾这个混账抓了,现在又杀不得,还只能放了。但总不能白跑一套,于是取了晋国五座城池,并让晋国太子圉来秦国做人质,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

在现实生活中,像晋惠公这等人物倒也不是少数。往往觉得别人帮自己那就是天经地义的,而如果一次请求对方没有帮忙,那就是不讲义气。弄得本来关系很好的两人,反而成了仇人。

但奇怪的是,越是这样的人,反而没有任何负担,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过得逍遥自在。而真正为他人着想,却时刻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得不到别人的认同。真是应了那句话,没心没肺活着不累。

只是不在同一个世界的人,始终是无法相互理解的。所以不用总想着要和别人在同一个频道上,就算是比我自己认识自己更长的人,也不会允许我用自己的方式好好地活着。

有时候学着没心没肺一点,不要遇到事就追根究底,也不要轻易去考验所谓的人性。在这个面具横行的世道上,虚情假意总是泛滥,逢场作戏总是常态,凡事不必看得那么明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