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世纪音乐(十二):新古典主义音乐—“六人团”

作者:音乐知识与趣闻分享

“六人团”是20世纪法国的一个音乐创作小组,由六个人组成。在1920年年初,法国记者科莱在《喜剧》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俄国五人团、法国六人团和萨蒂》,“六人团”的名称由此诞生。这六位作曲家是奥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米约(Darius Mihaud,1892—1974)、普朗克(Trancis Poulenc,1899—1963)、奥里克(Georges Au-ric,1899—1983)、杜列(Louis Durey,1888—1979)泰费尔(Cermaine Tallfere,1892—1983)。

“六人团”的成立,是因为他们6个人都反对以瓦格纳为代表的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提倡质朴清新的创作风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6个人的想法开始不同。在“六人团”成立后的两三年后,便很少再在一起活动了。

“六人团”的创作并不完全是新古典主义,他们很少采用古典主义音乐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素材,他们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倾向主要体现在他们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上。在“六人团”中,最著名且在创作上水准更高的是奥涅格和米约。

阿瑟·奥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法国作曲家,“六人团”成员之一。

20世纪音乐(十二):新古典主义音乐—“六人团”

奥涅格

奥涅格生于法国勒阿弗尔,他早期在苏黎世音乐学院学习,接受德国音乐教育。19岁人巴黎音乐学院,受到了印象派影响。1914—1915年到瑞士服兵役,战后返回巴黎,成为“六人团”成员,此后主要潜心作曲。

奥涅格的音乐更加具有德奥浪漫主音乐的风格特点,也在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奥涅格创作了大约200部作品,体裁涉及十分广泛,其中代表性作品有:

歌剧《大卫王》(1921)是奥涅格的成名作,是根据圣经故事完成的一部作品,后来经常用音乐会的形式演出。管弦乐曲《太平洋231号》(1923)使用不协和和声、快速变换的节拍节奏模仿了火车头启动、运行、停止的全过程,这部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影响。奥涅格共写了5部交响曲,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第二交响曲》(1941)、《第三交响曲》(1946)、《第五交响曲》(1950)。

奥涅格:歌剧《大卫王》(音频版)(1921);管弦乐曲《太平洋231号》;

奥涅格:《第二交响曲》(1941);《第三交响曲》(1946)《第五交响曲》(1950)

达赖厄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法国作曲家。

20世纪音乐(十二):新古典主义音乐—“六人团”

米约

米约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犹太家庭,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909年,17岁的米约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16年出任驻巴西公使秘书。1918年回到巴黎后,于1919年成为“六人团”成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米约移居美国。1947年,同时在巴黎音乐学院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米尔斯学院和科罗拉多阿斯彭音乐学院教授作曲。

米约经常被人称为“本世纪最勤奋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400多部作品,包括歌剧、舞剧、清唱剧、儿童剧、戏剧配乐、电影音乐、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合唱、独唱歌曲等。这是在20世纪十分少见的情况。米约的音乐创作是十分感性的,他通常是在生活中获得了什么体验,他紧接着就会为此创作一部作品,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么多产。

米约一生的创作没有明确的时期划分,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基本一致。他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多调性,注重旋律,这也是为什么他的音乐被认为有古典主义音乐倾向的原因。在20世纪能够保持调性音乐的创作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米约的代表性作品有:

为家乡普罗旺斯创作的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1937)。

奥涅格: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1937)

采用巴西民间音乐创作的钢琴组曲《巴西回忆》(1921)

奥涅格:钢琴组曲《巴西回忆》(1921)

双钢琴作品《丑角》(1937)

奥涅格:双钢琴作品《丑角》(1937)

20世纪音乐(十二):新古典主义音乐—“六人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