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世紀音樂(十二):新古典主義音樂—“六人團”

作者:音樂知識與趣聞分享

“六人團”是20世紀法國的一個音樂創作小組,由六個人組成。在1920年年初,法國記者科萊在《喜劇》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俄國五人團、法國六人團和薩蒂》,“六人團”的名稱由此誕生。這六位作曲家是奧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米約(Darius Mihaud,1892—1974)、普朗克(Trancis Poulenc,1899—1963)、奧裡克(Georges Au-ric,1899—1983)、杜列(Louis Durey,1888—1979)泰費爾(Cermaine Tallfere,1892—1983)。

“六人團”的成立,是因為他們6個人都反對以瓦格納為代表的音樂和印象主義音樂,提倡質樸清新的創作風格。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6個人的想法開始不同。在“六人團”成立後的兩三年後,便很少再在一起活動了。

“六人團”的創作并不完全是新古典主義,他們很少采用古典主義音樂的曲式結構和音樂素材,他們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創作傾向主要展現在他們清新質樸的音樂風格上。在“六人團”中,最著名且在創作上水準更高的是奧涅格和米約。

阿瑟·奧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法國作曲家,“六人團”成員之一。

20世紀音樂(十二):新古典主義音樂—“六人團”

奧涅格

奧涅格生于法國勒阿弗爾,他早期在蘇黎世音樂學院學習,接受德國音樂教育。19歲人巴黎音樂學院,受到了印象派影響。1914—1915年到瑞士服兵役,戰後傳回巴黎,成為“六人團”成員,此後主要潛心作曲。

奧涅格的音樂更加具有德奧浪漫主音樂的風格特點,也在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印象主義音樂風格。奧涅格創作了大約200部作品,體裁涉及十分廣泛,其中代表性作品有:

歌劇《大衛王》(1921)是奧涅格的成名作,是根據聖經故事完成的一部作品,後來經常用音樂會的形式演出。管弦樂曲《太平洋231号》(1923)使用不協和和聲、快速變換的節拍節奏模仿了火車頭啟動、運作、停止的全過程,這部作品對後來的音樂具有一定的影響。奧涅格共寫了5部交響曲,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第二交響曲》(1941)、《第三交響曲》(1946)、《第五交響曲》(1950)。

奧涅格:歌劇《大衛王》(音頻版)(1921);管弦樂曲《太平洋231号》;

奧涅格:《第二交響曲》(1941);《第三交響曲》(1946)《第五交響曲》(1950)

達賴厄斯·米約(Darius Milhaud,1892—1974),法國作曲家。

20世紀音樂(十二):新古典主義音樂—“六人團”

米約

米約生于法國普羅旺斯的猶太家庭,7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和作曲。1909年,17歲的米約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916年出任駐巴西公使秘書。1918年回到巴黎後,于1919年成為“六人團”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米約移居美國。1947年,同時在巴黎音樂學院和美國加利福尼亞米爾斯學院和科羅拉多阿斯彭音樂學院教授作曲。

米約經常被人稱為“本世紀最勤奮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創作了400多部作品,包括歌劇、舞劇、清唱劇、兒童劇、戲劇配樂、電影音樂、交響曲、協奏曲、弦樂四重奏、鋼琴曲、合唱、獨唱歌曲等。這是在20世紀十分少見的情況。米約的音樂創作是十分感性的,他通常是在生活中獲得了什麼體驗,他緊接着就會為此創作一部作品,或許這也是為什麼他這麼多産。

米約一生的創作沒有明确的時期劃分,他在不同階段的創作風格基本一緻。他音樂的主要特點是多調性,注重旋律,這也是為什麼他的音樂被認為有古典主義音樂傾向的原因。在20世紀能夠保持調性音樂的創作其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米約的代表性作品有:

為家鄉普羅旺斯創作的管弦樂《普羅旺斯組曲》(1937)。

奧涅格:管弦樂《普羅旺斯組曲》(1937)

采用巴西民間音樂創作的鋼琴組曲《巴西回憶》(1921)

奧涅格:鋼琴組曲《巴西回憶》(1921)

雙鋼琴作品《醜角》(1937)

奧涅格:雙鋼琴作品《醜角》(1937)

20世紀音樂(十二):新古典主義音樂—“六人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