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于高尚友情的历史故事11篇

关于高尚友情的历史故事11篇

第一章 高山流水

春秋时,楚国的伯牙从小就喜爱音乐。年轻时,他曾跟随当时很有声望的琴师成连学习弹琴。当时的琴是拨弦乐器,琴弦有七根,所以又称“七弦琴”。

关于高尚友情的历史故事11篇

一次,伯牙想弹奏一首反映海上狂风暴雨的曲子,他苦思冥想,总是找不到动听的旋律,于是向老师成连请教。他的老师就带他到海边亲自去体会。

有一天,天空电闪雷鸣,海涛阵阵,一时间触发了伯牙的创作灵感,终于创作出了反映海上狂风暴雨的乐曲。

此后,伯牙潜心作曲,创作出许多优美的乐曲,其中《高山流水》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可是没有人能听懂这支曲子。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官,奉命编修乐谱。因为当时楚国歌曲很繁荣,所以他需要回楚国一趟,采集当地优秀的民间音乐。过了一些日子后他到了汉阳江口。就在这时候江上突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船只没法前进,停泊于山崖之下。到了晚上,风停浪静,雨止云开,天上现出一轮明月。舟中无聊,伯牙干脆叫童子焚上香炉,弹起琴来排解烦闷的心情。曲犹未终,指下“刮喇”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

在当时的音乐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只有遇到能听懂弹琴人心境的人,琴弦才会崩断。伯牙大惊,叫童子去找寻附近人家中是否有人在偷听。船家说:“这荒山野岭的地方,并无人家。”伯牙吩咐随从:“你们上岸看看,不是在柳荫深处,就是在芦苇丛中!”于是众人就要搭跳板上岸。忽听岸上有人朗声答道:“船上的大人啊,我是一名樵夫。回来晚了,躲在这里避雨。听到您美妙的琴声,就忍不住欣赏一曲。希望没有惊扰您。”

伯牙大笑道:“这么偏僻的地方,也会有懂得听琴之人?”于是叫人打发他走。樵夫却不走而是在岸上高声问道:“大人刚才弹的可是孔子感叹弟子颜回之死的曲子?”

伯牙一听,心想这位樵夫竟然能听得懂我的曲子,没准还真的是一位高人,就马上请他到船舱中来听琴。并且还想切磋一番。

换好琴弦后,伯牙先弹了一首《高山》,曲子刚完,樵夫就赞叹说:“太好了,这是座多么巍峨壮观的高山啊!”伯牙随即又弹了一曲《流水》,音乐一停,樵夫就赞美说:“太妙了,这江河真是波澜壮阔啊!”伯牙激动地说道:“您听我的音乐,完全听出了我的心啊!您真是我的知心人啊!”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伯牙再一次来到这里拜访钟子期的时候,他因为思念伯牙已经不幸病故了。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放声大哭,取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狠狠地摔去。随从大惊,问道:“先生,好端端的琴,为什么要摔碎它?”伯牙感慨说:“世上已经没有知音了,我还弹什么琴,弹琴还有什么意思?”此后,伯牙发誓终生不再弹琴了。

伯牙和子期是因为音乐相识的,也是因为音乐而成为莫逆之交。真正的朋友都是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的,所以,他们之间的友情才显得格外真诚和珍贵。“高山流水”比喻遇到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也就是像伯牙与钟子期那样的“知音”。

第二章 负荆请罪

秦王在战争中打败了赵王后,提出了和平相处的意见并邀请赵王在西河之外的渑池相会。赵王畏惧秦国,不想去。廉颇、蔺相如商议道:“君王如果不去,显得赵国太虚弱与怯懦了。”赵王便前往赴会,相如随行。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弹琴,想占他个便宜,却没想到蔺相如用计让秦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敲缶,秦王虽然很恼怒,但也无可奈何。

渑池之会结束回国后,赵王认为此行蔺相如功劳很大,便拜蔺相如为上卿,位次排在廉颇之前。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攻城略地,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不下数百次,为国家立下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动动口舌,竟然官位比我还要高了,况且蔺相如本来只是个出身卑贱的人,让我身居其下实在不能忍受,我感到羞耻。”他扬言说:“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点难堪!”相如听说了,就不肯与廉颇会面。每当朝会的时候,相如常常借口有病不去,避免为列次的先后与廉颇发生冲突。有一次,相如外出,远远地望见廉颇,相如立即命令车夫调转车头躲避。这下子,相如门下的宾客们都生气极了,他们一齐进言道:“我们之所以离开亲属而服务于您的门下,只是因为仰慕您崇高的道义精神。想在您手底下做些大事。可是现在,您与廉颇同居上卿之位,廉颇散布了一些恶言恶语,而您就吓得东躲西藏,恐惧得不得了,真是太让我们对您感到失望了。这种事就连普通人也会觉得是羞辱,何况是身居将相高位的人呢?我们都是些缺乏修养的人,请允许我们告辞而去。”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道:“诸位,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更强吗?”大家说:“当然比不上秦王了。”相如说:“尽管秦王是那样地威风凛凛,而我在秦国的宫廷上当众斥责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愚劣,难道单单就怕一个廉将军吗?我只不过是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发动战争,就是因为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现在如果两虎相争,势必不能同生共存,一定会有所伤亡。我之所以要忍辱回避,无非是把国家存亡大事放在前头,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头罢了!”后来廉颇听说了这件事,就脱衣露体,赤膊背着荆杖,由宾客陪伴来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鄙浅陋的人,不料您宽容我、容让我到了这样的地步。”两人终于和好,并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共同为国家效力。

蔺相如不但足智多谋,而且气量宽宏;廉颇出身高贵,是鼎鼎有名的将军,却能够明白事理,一认识到错误就马上改正,也是位令人钦佩和敬重的英雄。在尽释前嫌后,二人终于同心同德,一起保卫着自己的国家。成语“负荆请罪”和“颈领之交”都来源于这个典故,前者比喻主动向人认错赔礼,自请严厉责罚,后者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第三章 聂政身死酬知己

春秋末期,韩国大夫严仲子因为受到宠信而受到了韩相侠累的嫉恨。严仲子害怕自己有一天被侠累杀害,便逃离韩国,开始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离乡之恨,刺杀侠累。后闻听魏国轵地人聂政因杀人避仇,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聂政为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是值得结识的一个人物,于是严仲子就到了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带着美酒和美食去看望聂政的母亲,并赠黄金百镒(音yì,古代重量单位,1镒为24两,一说20两)。聂政坚辞不受,但在他心中却十分感谢严仲子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此就把严仲子看做知己。聂政之所以不答应严仲子去刺杀侠累,不是因为胆小怕事,而是由于自己的老母尚在,不能为朋友而牺牲自己。

又过了一段时日,聂政的老母亲与世长辞了。严仲子披麻戴孝,像亲儿子一样帮助聂政葬母,聂政看在眼里,感激在心。此后,聂政为母服丧三年,又把姐姐嫁出去,只剩下自己一个人才奔赴濮阳严仲子那里,询问严仲子仇家的名字,并谢绝严仲子想派别人相助的要求,一个人去了韩国。

韩相侠累府宅护卫森严。聂政来到相府的时候正巧侠累正高坐府堂,执戟甲士侍立两旁。聂政持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正自呆若木偶时,聂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醒悟过来,齐上围攻聂政。聂政持长剑击杀数十人后,难逃重围,他长叹一声,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

聂政死后,韩侯把他的尸体悬挂在大街上,悬赏能辨认其人的人。聂政姐聂荣闻听消息后心里明白,于是马上动身到了韩。等到了市集上,果认出尸体是聂政的。聂荣伏尸痛哭,失声喊道:这个是轵地深井里人聂政啊!

道上有往来人好心劝止道:这个人是刺杀韩相的凶手,韩侯悬赏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么还敢来辨认呀?聂荣回答:我知道。然而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都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识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还活着,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到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聂政的英名埋没呢!

她的话刚一说完,聂荣长呼三声“天”,即因悲哀过度、心力交瘁,死在聂政的尸体旁,后有人感其姐弟侠义,就收殓了他们的尸体。聂政身怀武艺却甘愿为母及姐混迹于市贩中,感激于严仲子国士之礼舍命相报,为免亲人受连累不惜毁容一死,他所求者,不过是那种知己相报的信念啊!而聂荣虽无惊人的武艺,却具有无畏的精神,为了信仰、亲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敢于挺身而出,其性格刚烈坚强,行事果决,重义轻生,也可称其为侠女呀!

聂政是古代少有的做到“忠孝”两全的人。他感谢严仲子对自己的知己之恩,但是为了奉养老母,嫁出姐姐,并不答应为严仲子报仇雪恨。等到母亲去世服孝期满,姐姐也有了归宿之后才去行刺侠累。最后为了不连累任何人自毁面容死去了。这种为了报答知己的情义不惜奉献生命的勇气和侠义精神流传数千年,为人们广为传颂。

第四章 左儒为友而刎颈

传说周宣王时,宫里有一位先王时的老宫人,约摸五十多岁,怀孕四十余年产下一女婴,周宣王夫妇认为是不祥之物,就命人将其包裹起来,抛到了二十里外的清水河中。后来周宣王又听说妖气虽已出宫,但并未消除,就命上大夫杜伯督办查找“妖女”之事。在兴师动众查寻“妖女”的过程中,因累及许多无辜,杜伯便不愿再查下去。

三年后,周宣王因梦见一美貌女子惊扰太庙,心中十分恐惧,就逼问杜伯查找“妖女”的结果。杜伯认为“妖女”已被溺死,继续查找下去,会惊扰百姓,于朝廷不利。

周宣王听了大怒,斥责道:“分明是怠弃朕命。如此不忠之臣,要他何用!”便立即下令处死杜伯。此时文武百官吓得面如土色。忽然文官行列里走出一位官员,忙将杜伯拉住,连连说“不可!不可!”

这位不惧君王之威的官员就是杜伯的好友——下大夫左儒。左儒对周宣王说:“臣闻尧有九年的大水之患,还能做成帝王,商汤有七年的旱灾,也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天下称颂的明君。自然灾害尚且不能防备,怎么能轻信有妖孽这样的事呢?君王如果杀了杜伯,臣恐怕国人把天下出了妖孽的事情传扬出去,如果被外邦人知道了,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请大王宽恕他吧。”

周宣王听了左儒的话,不但没有收回成命,反倒指责左儒道:“你为了朋友而违抗朕的命令,是重朋友而轻君王的表现。”左儒回答道:“如果大王是对的而朋友是错误的,我一定会违背他的意思而支持您的意思;如果朋友是正确的,我就一定不能遵照大王您的主意了。杜伯没有可以被杀的罪过,大王要是杀了他,天下必定会以为大王是个不明事理的昏君,为臣我要是不能劝谏阻止您的话,天下人必然以为我是个不忠的臣子。大王要是非要杀杜伯的话,就让为臣和杜伯一起死吧。”

周宣王的怒气并没因此消退,仍命令武士将杜伯推出朝门之外杀了。左儒回到家中,也自刎而死。

左儒为了正直的朋友而刎颈自杀的故事被后人广为传颂,“刎颈之交”也就成了人们夸赞坚贞友谊的代名词。试问,普天之下能有几个人可以为了支持朋友而对抗权威,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呢?

第五章 左伯桃与羊角哀

春秋时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在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双亡,努力读书,成就了济世之才,那时候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年纪,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乃携书一囊,辞别乡中邻友,奔楚国而来。

他迤逦来到雍地,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湿透了,勉强忍住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远远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窗中透出一点灯亮来,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书生来,四十多岁年纪,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欢迎他进屋去。左伯桃进得屋内,上下一看,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满堆了一些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的人。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恨相见之太晚”的意思,两人便结拜做异姓兄弟。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

晓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粮将要用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楚国,否则两个人都要饿死。他知道自己学问没有羊角哀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

羊角哀到了楚国,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羊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

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着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这里守墓。

左伯桃的坟和荆轲墓相隔不远,相传荆轲因刺秦王不中,死后灵魂不散,见左伯桃葬在他的旁边,鬼与鬼便起了纠纷。一夜,羊角哀梦见左伯桃遍体鳞伤而来,诉说荆轲的凶暴。羊角哀醒来之后提剑到左伯桃坟前说道:“荆轲可恶,吾兄一人打不过他,让小弟来帮你的忙罢。”说罢,自刎而死。是夜,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隐隐闻喊杀之声。天明,荆轲的坟爆开了。

这消息给楚元王知道之后,给他们建立了一座忠义祠,位五碑以记其事,至今香火不绝。

羊左之交是多么可歌可泣的友情啊,左伯桃为了朋友,甘愿冻饿而死,羊角哀为了帮助左伯桃对抗荆轲,甘愿自杀成鬼。在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友情”,但是大多数只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一旦没有了利用价值,朋友就会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比起古代的宝贵友情,是多么令人汗颜啊!

第六章 范式张劭生死之交

在汉朝时候有一个叫张劭的秀才,他是汝州南城人。他自幼苦读诗书,这年终于觉得自己学问有所长进了,就辞别六十多岁的老母亲,到洛阳去考试。他走到离洛阳城不远处,见天晚了,便投店宿歇准备明早再赶路。夜里,他正在温习功课,忽然听得隔壁有人呻吟不止。于是张邵就叫来店小二:“隔壁是谁?为什么呻吟不止?”小二答道:“是一个秀才,害重病,快死了。”张劭曰:“原来和我一样是应举的人,我应该过去看看。”小二说:“您可别去,听说他的病传染的,我们都不敢去,您还是不去为好!”张劭说:“死生有命,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呢?”于是不管小二的劝阻执意要去探望。张劭推门到了隔壁,见一个人仰卧在土炕上,面黄肌瘦,嘴里只喊:“救人!”张劭见房中衣服和图书等,确实都是应举的,便在他的头边说:“别担心,我张劭也是应举的人。看你病成这个样子,我一定尽力救你。”于是,张劭请来郎中,自己亲自给他喂汤送药。整夜都待在这个病人的房里守护他。

由于救治及时,几天过后,病人慢慢能起来走动了。他告诉张劭,自己叫范式,楚州山阳人,商人家庭,从小死了父母,现在离开老婆孩子,来洛阳应举。张劭劝他不必担心,专心养病就是了,自己会一直好好照顾他的。在范式完全病愈的时候,考期已经错过了。范式非常过意不去,说:“因为我,误了兄弟功名,心里很不安。”张劭回答说:“大丈夫以义气为重,功名富贵,不过像浮云一样,会随风飘散的。人的功名利禄,总需要一个缘字,怎么能说您耽误了我呢?”范式听后非常感动,于是就和张劭结为兄弟,情如骨肉。

从此两人早晚相随一起学习,不觉半年过去了。范式想起家乡的妻儿,提出要回家看看,张劭帮助他付了房钱。在送别时二人约定在来年重阳相聚,张劭说:“我们是农村,没什么可以款待兄长的,如果兄长真的来了,我一定杀鸡做小米饭招待你,咱们一言为定。”两个人握握手,终于忍住眼泪道别了。

日月如梭,第二年的重阳就要到了。这天张劭早早起床,打扫屋子,摆好桌椅,在瓶里插满菊花。一家子忙乎了一上午,准备饭菜,都等待范式的到来。

眼看到了中午,范式还是没有来。这时母亲让小儿子出去叫哥哥:“还是先吃饭吧。也许范式被什么事耽误了。”张劭对弟弟说:“范兄是不会爽约的。今天等不到他,我一定不回家。你也累了,先回去休息吧。”就这样张劭在村口等了一天。

入夜后,张劭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村口等待范式。他抬头望着夜空,也不禁为范式担起心来。忽然张劭听得风吹草木声紧,隐隐见一个黑影飘过来。他仔细一看,果然是范式,一阵惊喜,跳上去:“小弟一直等到现在,知道你肯定不会爽约的。家里准备了鸡和小米饭,都凉了。”便朝家里请。范式并不答话,只是跟着张劭一直进了草堂。张劭指着座位说:“远路赶来,肯定累了,兄长请上座吃饭吧,然后我叫母亲出来。”范式僵立不动,也不讲话,还用袖子遮着脸。张劭摆好酒菜,只见范式还是僵立着,便问道:“兄长抱怨我的母亲和弟弟没有出来迎接吗?”范式摇摇头让张劭离得远一点,然后叹口气说:“贤弟,你见到的是我的阴魂啊。我们已经生死殊途了。”张劭大吃一惊,问:“兄长怎么说这么不吉利的话?”范式说:“自与贤弟相别,回家被生意所累,忘记了日子。今早,邻居送来茱萸酒,我才知道又是重阳,是我们约定相见的日子啊!但你我相隔千里,一天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到的。如果爽约,贤弟将会认为我是什么人呢?我听说:人不能一日千里,但魂能一日千里。所以我嘱咐妻子说:‘我死之后,先不要下葬,等我的贤弟张劭来了,再让我入土为安。’然后我就自杀了。现在我的魂魄驾阴风,特来赴约。请原谅我的轻忽。同时希望贤弟能不辞劳苦到我家里看看我的尸体,我死也瞑目了。”说完,泪如泉涌,然后就消失了。

张劭听后放声大哭,昏倒于地。母亲赶过来用水救醒他,问:“你的朋友不能来,也没有什么,肯定是有事情被耽搁了,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张劭慢慢说:“范兄已经来了,但是过来的是他的魂魄啊!”接着,张劭就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哭着说:“孩子,你想朋友,大概是做噩梦了。”张劭回答说:“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我现在就要到山阳去。”说完后,张劭辞别母亲,一路上风餐露宿,急奔山阳。

等他到了山阳后好不容易才打听到范式家,但门窗都锁得严实,邻居告诉他“范式已经死十多天了,但他的老婆和送葬的人,至今还没回来”。张劭跑到郊外,望见一个妇女身披重孝;一个孩子十七八岁,伏在棺材上号哭。张劭大叫道:“这是范式的棺材吗?”那个妇女说:“是不是张劭兄弟来了?”范妻告诉张劭,丈夫是怎么死,又怎么嘱咐他的,一切和当初范式的阴魂告诉他的一模一样。范妻还接着说:“因为村里的人都感觉很奇怪,认为人死了不该放太久,因此我想先下葬,然后等您。谁知道这个棺材快到坟坑的时候,突然奇重无比,像生了根似的,没办法,只好在这里等您来了。”

于是,张劭买来祭品,祭奠范式,后来,打开棺材,张劭看了看范式的尸体,更伤心地哭了起来,又昏死过去。

醒来后,张劭告诉范妻:“嫂嫂,范兄是为我死的,我哪能独自活在世上?我这里有一个棺材的费用,请你把我埋在范兄的身边。”说完,张劭也拔刀自杀了。

范式和张劭是真正的生死之交,他们注重情义,为了一个约定敢赌上性命。虽然他们这种为信义为友情轻生死的做法很让人感动,但却不是我们应当提倡的,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留着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人也是没有鬼魂的,故事有一点神话色彩是为了更具有感染性。“范张鸡黍”后来被改编为戏剧,二人的浓厚友情感动着一辈又一辈的人们。

第七章 阎敞善保挚友钱

东汉时期,有个叫阎敞的人。他在年轻时就结识了一个朋友,名叫第五常。从此两人相互尊重,赤诚相待,往来密切,关系非常地好。

一天,身在官场的第五常接到调令,要他到京城做官,而且事情很急,必须在15天内到任。这时候他就来到阎敞家,对他说:“现在我要走了,时间很紧,行李必须从简。因为钱物携带很不方便,我想将130万贯钱先寄放在兄长这里,以后再来取。你看这样行吗?”

阎敞听后说:“可以啊,你放心走吧,你的钱我一定妥善保管。贤弟可以随时来取。”于是,第五常就把钱拿过来,阎敞当面把钱封存好。然后设宴为朋友饯行。

吃过晚饭,阎敞把老朋友送出很远。第五常再三劝说留步,两人才依依惜别。临别时,第五常还说:“那笔钱,我也不急着用,阎兄如果需要,您尽管先用就是了。”然后这对朋友互道珍重,从此天各一方。

谁知道第五常到了京城后,不幸碰上瘟疫,没多长时间一家七八口都死了,只剩下一个九岁的小孙子。第五常临死时,把孙子叫到跟前,对他说:“你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重振我们家族。爷爷不行了,也没给你留下什么东西,就剩下30万贯钱寄存在你阎敞爷爷家里,你需用时就把它取来,也许能对你有所帮助……”话还没说完,便咽下气。

第五常死后,过了几年,音讯终于传到阎敞耳朵里,他悲痛欲绝,想上京去拜祭第五常,但终因身体虚弱而未能成行。

可是他无时不在惦记着第五常的后人,因为自己手里还存着老朋友的一笔钱。他知道这笔钱对故人后代的重要性,就多方打听后辈人音信,可惜总是毫无结果。

第五常去世的时候,他的孙子还小,不能返回故乡找爷爷的挚交好友取回那笔钱。他孤零零一个人,日子过得很苦,只能靠人家接济过日子。但他知书识礼,为人很正派。几年过去后,这个孩子长大了。为了安置家业,他想去找阎敞爷爷取回爷爷存放的钱,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手中没凭没据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能拿得到这笔钱吗?

一天,阎敞正在家里读书,突然来了一个年轻人,看上去面熟得很,但又实在记不起在哪里见过。

一问,才知道竟然是自己多年寻找的老友第五常的孙子。阎敞见年轻人长成大人了,而且人品又好,惊喜交加,赶忙酒饭招待。

饭后,这个年轻客人说:“爷爷临终前告诉我,有30万贯钱放在您这里。我现在正需要钱,希望能拿回去。看在爷爷与您相交多年的份上,请务必把钱给我。”

阎敞听了,慢慢地摇摇头,“孩子,你说得不对啊”。

年轻人听后心里“咯噔”一沉,以为阎敞不肯给他钱,这时只听阎敞问:“爷爷告诉你是多少钱?”

“爷爷亲口跟我说,确实是30万贯的钱在您这里。”

“孩子,你爷爷肯定病得厉害,他在我这儿寄存了130万贯钱,不是30万。”阎敞越想越伤心,老朋友当年肯定病得很厉害啊!可是自己竟然没能去探望他一次啊!

年轻人想爷爷肯定不会留下这么多钱,看看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不知道谁糊涂了,或者是眼前这个阎敞爷爷在跟自己耍花招。他深吸了一口气说:“爷爷告诉我30万贯,您就给我30万贯吧。那多出来的既然爷爷没说,那我也不要了。”

阎敞又摇摇头,让他等一等,自己从床下拿出一个坛子,掸掸上面的灰尘,告诉年轻人:“你看这钱,是当年当着你爷爷的面封存的,我从来没有动过,整整130万贯。现在你来了,你可以拆开看看。”

第五常的孙子接过钱,被老人的诚实感动得热泪盈眶。阎敞拉着年轻人的手嘱咐说:“你今天了却了我心底的一件大事。这钱着实不少,你要好好利用,重振家业,千万别辜负了你爷爷对你寄予的厚望啊!”

后来,第五常的孙子就把阎敞当成了自己亲爷爷一样侍奉,两家的关系也一直非常密切。阎敞不昧故友财的故事也被世人传为美谈。

现在有许多人眼睛里只有钱、只有利而丝毫不顾及朋友之间的情谊。交朋友贵在真诚,阎敞替好友保管钱财,最后一分不少地交还给好友的后人,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诚信精神啊!我们在对待朋友时,也不要昧着良心占小便宜,更不要无缘无故地侵占朋友的钱财。交友应该交心不交利,否则一生也不会拥有真正的朋友的。

第八章 郅恽替友报仇

郅恽是东汉人,他在县衙里担任一名小吏。由于郅恽为人刚直,有正义感,所以受到同僚们的尊敬和爱戴。大家一致认为邵恽是个能有一番大作为的人。

郅恽有一位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叫董子张。董子张的父亲早年被人杀害。从此,董子张日夜想着有朝一日能亲手杀了仇人,为父亲报仇,可惜这个愿望多年都没有实现。有一天,董子张突然得了重病,这一病就卧床不起了。调养了数月还不见好转。即将去世的时候,郅恽去看望他。这时,子张两眼直直地盯着郅恽,只是叹气而不能说话。郅恽说:“我知道你不是为即将失去生命而悲叹,只是为父仇不能报而伤心啊!你活着时我只是发愁而不敢动手,现在你死了,我就不发愁了。”子张听了以后只是用眼睛看着郅恽而已。郅恽说完,强忍着眼中的泪水走出董家大门。他回到自己家后稍微准备了一下,决定立即动手,于是他带领几名武士,杀了仇人,然后把仇人的头割下让子张看。子张看到仇人的头以后多年心愿已了,再无牵挂,他感激地望了好友一会儿,即刻气绝身亡。

郅恽见朋友去世了,痛苦了一阵,立即到县城向官府自首,县令的回答迟了一些。郅恽说:“为朋友报仇是我的私事,不折不扣地执行法律,是国君的大义。现在我做了对不起国君的事而再活下去,这不是一位当臣子的应有的操守。”说完,就跑向监狱那里去。县令光着脚追赶也没有追赶上,于是郅恽自己跑进监狱里。县令拔出佩刀,架在自己的脖子上,威胁郅恽说:“您如果不立即从监狱里出来,我就用自刎来表明我的心意。”事情弄到这种地步,郅恽才从监狱中走了出来。从此,他替友报仇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下来,世人称赞他们是朋友的楷模。

郅恽,字君章,东汉西平(今河南省西平)人。他自从替友报父仇后,世人都称颂他的贤德,朝廷闻知此事,就给他升了官。有一段时间,他官拜东门侯,主要负责严守城门。这天,光武帝刘秀带着许多达官显贵到郊外去打猎玩耍。由于实在是太高兴了,光武帝一行人早就忘记了时间,等到身体有些疲倦了才起驾回宫,可是这时候城门早就紧紧关闭了。

汉光武帝怡然自得地坐在车里,他想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我刘秀的,这可真是件让人得意的事情啊,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去哪就去哪,谁都得俯首贴耳乖乖听话,真让人舒坦……不知不觉,他们来到了东门底下。

刘秀的御前侍卫跑去叫门,说皇上回来了,快打开城门。守卫的卫兵一听,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法律有规定,城门关闭后没有十万火急的事情是不能打开的。可是据说外头叫门的是打猎归来的当今圣上啊!

有一个卫兵机灵,马上跑去找来了郅恽。郅恽上了城楼,弄清楚果真是刘秀的车仗。但是他就在城楼上坚定地站着,大喊:“朝廷有法令,不管是谁,半夜来到城门下一定不能给开门,以防乱臣贼子乘机混入。皇上,对您也不能例外,请原谅我,不能为您开门!”刘秀听了很生气,但无论他怎么叫,郅恽就是不给开门。最后刘秀只好在城门外待了一夜。

第二天早上,刘秀才得以回宫。正当他大发雷霆准备杀郅恽时,忽然郅恽递上来一份奏章。刘秀接过来一看,句句都是劝谏自己不要玩物丧志,无视法令的话。刘秀是个开明的皇帝,他叹了一口气,叫人给郅恽送去布百匹对他的忠于职守进行表彰。郅恽为官一世,做到了长沙太守的职位,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一致好评。

郅恽年轻时替友报仇,不但尽显豪气,而且说明了他也不是一个鲁莽的武夫,而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汉,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武力压迫人。我们在交友时也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品德和修为,这样才能交到同样是正人君子的朋友。

第九章 管宁断席绝好友

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曾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形影不离,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两个人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这时只听见“铛”一下,管宁的锄头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管宁觉得十分奇怪,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过来。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定睛一看,是块黄金,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继续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不由得心里一动,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开心地拾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

管宁见状,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

华歆听了,口里说:“这个道理我也懂。”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后来,他实在被管宁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

又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人声鼎沸,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再看那车饰更是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上挂着的车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车顶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

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惋叹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两个人之间能够成为朋友,关键的是要志同道合。如果你和朋友之间的追求和理想都存在一定差距的话,就不能真正同心同德地去开创一番事业。如果没有精神上的默契,二人之间表面上的友好都是虚假的,就没办法一起去追求梦想和取得进步了,像这样做朋友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在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找到和你心意相通的,这样才能感受到友情的真诚与可贵。

第十章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东汉灵帝末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刘备得到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富商张世平、苏双的帮助,乘机拉起一支地主自卫武装。同郡人张飞来投奔他。

后来又来了一个河东解良(今山西省解虞县)人,叫关羽,这两个人都为人正直,有一身好武艺,于是一见面就英雄惜英雄,共同相约去刘备那里报名去了。刘备看他们武艺高强,很有才干,非常喜欢他们,就和他们在花红叶绿的桃园里设立了一个香案,结拜为兄弟。刘备是老大,关羽是老二,张飞最小。他们对天发誓,表示要同心协力,干出一番事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桃园结义”的故事。

刘、关、张桃园结义后,三个人一边招兵买兵,一边打制兵器,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刘备的兵器是双股剑,寒光闪闪;关羽的兵器是一把大刀,刀形如一弯明月,刀上有青龙图案,所以叫做青龙偃月刀;张飞的武器更特别,是支一丈八尺的长矛。他们三个带着招募来的士兵,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显示出了自己过人的实力,关羽和张飞作战勇猛,刘备态度恭顺,他们配合起来相当好,打了许多胜仗,三个人的关系更加亲厚了。

有一次刘备打了败仗,关羽被曹操俘虏了。曹操爱惜关羽是个人才,就想把他收归己用。关羽本来想自杀,但是他一看刘备的两位夫人也被曹操抓住了,就对曹操说:“我为了保护嫂嫂的安全可以暂时投降于你。但是如果有了哥哥刘备的消息,我是一定会离开的,丞相的不杀之恩我也一定会报答。”曹操答应了。

第二天,曹操设宴款待关羽,送给他许多金银财宝和绫罗绸缎。这时候,曹操突然发现关羽身上穿的绿锦战袍又破又旧,就命人做了一件新战袍送给他。关羽谢过曹操后,把新袍穿上,旧袍子藏在里面。曹操看见后笑着问他:“你怎么这样节俭啊,有了新衣服为什么还舍不得旧衣服呢?”关羽回答说:“我不是节俭,只是里面这件绿袍子是我哥哥刘备给我的呀!”曹操听了很不高兴。

这了一段时间,袁绍攻打曹操,而这时候刘备正在为袁绍效力。袁绍手下有两员大将:颜良、文丑。这二人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刚一开战,颜良便斩了曹操两员大将,让曹操郁闷了很久。关羽听说后提着青龙偃月刀过来,几下子就把颜良杀了。这下子文丑见杀了他兄弟,再也坐不住了,也出战去迎关羽,没想到又让关羽给杀了。袁绍的军队顿时大乱,这时刘备在马背上大喊:“贤弟,贤弟,我在这里!”可惜由于人多马乱,关羽没有听到。这天夜里,刘备叫人去给关羽送了一封信。在得知了兄长下落后,关羽悄悄地准备好车辆,把曹操的所有赏赐都原封不动地留下,只带着原来的人马,保护着嫂子,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找刘备去了。

上次战败后张飞逃到了一个县城里,把那里的县令杀了自己占了衙门。这天正好关羽一行车仗来到这个县,张飞一听有了刘备下落,高兴极了,马上跟关羽一起走了。

从此,弟兄三人同床同卧,再也没有分开过,张飞和关羽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刘备在西蜀做了皇帝后,封关羽、张飞为五虎大将前两位,兄弟三人十分和睦。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着,得到人们的称颂。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也一直被当成朋友之间的典范。人若要交友很容易,可是想交一个能与你生死与共的朋友却是很困难。其实,只要能够真心对待朋友,而不是虚情假义,就能得到一份真挚的友情。

第十一章 孙膑马陵道杀庞涓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先生的徒弟。但二人无论从人品还是才能上,前者都胜后者一筹。庞涓嫉恨孙膑,在孙膑来投靠已在魏国担任大将的庞涓时,被陷害挖去了膝盖骨。后来孙膑装疯,终于逃回了齐国,担任齐国军师。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私下里答应韩国使者出兵,然后送他回国。

韩国觉得齐国许下诺言出兵,自己就没什么顾忌了,就大胆出击,与魏军交战。结果连续五次都打了败仗,只好往东依附齐国。

齐国抓住时机出兵,派田忌、田婴、田蚧带领军队,孙膑为军师,直接袭击魏国的都城,来解救韩国的危机。

庞涓听说后,赶紧率军离开韩国返回。魏国国内也发动全国兵力,任命太子申为将军,以抵御齐国军队。

孙膑对田忌说:“韩、赵、魏三国的军队向来骁勇善战,看不起齐军,认为齐军胆怯。”

于是就命令齐军进入魏国境内以后,第一天筑十万口灶,第二天筑五万口,第三天只筑两万口。

庞涓跟在后头走了三天,越来越高兴,说:“我就知道齐军胆怯,才进入我国境内三天,士兵逃走的就超过一半了。”于是把步兵留下,只带领轻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推算庞涓的行程,估计傍晚能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而且两边地势险要,便于埋伏。于是让士兵砍去一棵大树的树皮,在上面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然后派齐军里擅长射箭的人,带一万张弓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天黑以后看见火光就一齐射箭。

当天夜里,庞涓果然到达马陵。经过那棵大树时,庞涓看到白树皮上写着字,就点起火把去照。八个字还没读完,四周万弩齐发,魏军顿时大乱,争相逃命,一下子就溃散了。

庞涓知道无法挽回,这仗已经失败,于是自刎而死,还说:“竟成就了那小子的名声!”齐军乘胜大败魏军,俘虏了太子申。

马陵之战中,孙膑通过“减灶诱敌”的高明战术,使曾经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结束了它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对整个战国的格局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从此,齐国国力蒸蒸日上,成为了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后来,孙膑又写成《孙膑兵法》一书,与孙武的《孙子兵法》一起都成为中国军事战争史上的辉煌著作,并对后世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战争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