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源出三衢:韶山毛氏起源

毛姓,出自姬姓,最早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叔郑(文王第八子)于毛国(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世称“毛公”。清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班殷、毛伯敦、毛公鼎等,均是毛国的遗物。其中,“毛公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共497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奖其臣下毛公厝之事。这说明西周晚期陕西毛国还存在。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称为“毛氏”。毛国灭亡后,举族避难于河南荥阳地区。在毛伯郑的后裔子孙中, 皆有以先祖爵号、封国之名为姓者,史称“毛氏正宗”。汉族毛氏族人亦大多尊奉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源出三衢:韶山毛氏起源

西周时毛国封地所在

还有一支汉族毛姓,亦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周文王的第九子伯聃被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一带),世称毛伯聃,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任司空。《通志・氏族略》中则记载,毛氏是“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毛姓早期主要是在中国北方发展繁衍,但也开始向南方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就有徙居江南者。晋永嘉年间(307—313年),以毛宝为首的江北毛氏主系随同皇室南迁。毛氏一族自毛宝至毛璩,三代均为晋朝重要将领,堪称将帅之家。毛宝长子毛穆之承袭父亲的爵位,初任参军一职,成为安西将军庚翼的幕僚。东晋升平元年(357年),毛穆之被封为建安侯,食邑信安。但他戎马一生,很少住在建安、信安,后病逝于巴东。毛穆之生六子,以次子毛璩最为知名。毛璩,字叔连,初为名臣谢安的幕僚,后官至益州刺史、征西将军,战死于四川,葬于今柯城区汪村乡五湖村毛家田铺。东晋安帝追封其为“归乡公”,食邑信安一千五百户,其弟及子孙即以衢州为家,以毛璩为一世祖,世称“三衢毛氏”。从此,毛氏在衢州繁衍后代,成为望族。毛璩生有四子,其中长子宏之、三子敏之迁于烂柯山生息,故俗称衢州“柯山毛氏”。

源出三衢:韶山毛氏起源

衢州清漾毛氏族谱

五代十国时,三衢毛氏的十二世孙毛让在南唐为官,官至工部尚书。其长子毛休同仕南唐,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北宋初年,毛休出任江西吉州知州,并将父母迎养于吉州任上,不久入籍吉州龙城。毛让由此成为江西吉水毛氏一世祖。

元末,吉水毛氏后裔毛太华为避兵祸,迁居云南澜沧卫(今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韶山毛氏族谱》明确记载:“始祖太华公位下书载,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之澜沧卫。娶育子八。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携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官楚,居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清四复卜居湘潭三十九都,今之七都七甲韶山,开种铁陂、乌圹、东圹等处,共田四百余亩,编为民籍。”就是说云南澜沧卫是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生活并留下后裔的地方。洪武十五年三月,征滇明军进北胜,高氏内附,化干戈为玉帛,应募就地从军,成为明军主力撤走后留守北胜的军士之一。随后晋升为百户,参与兴建北胜州城。洪武十九年,毛太华率本百户军士在程海之南的凤羽山麓屯垦,开拓永胜边屯文化第一村,此地即以毛姓命名为毛家湾,成为永胜毛氏发祥地。后来毛太华率本百户参加筑澜沧卫城并立下军功。

洪武三十三年(1400)庚辰,毛太华携妻和长子、四子奉调内迁;留下次子清二、三子清三在澜沧卫继承军户,成为永胜毛氏之始祖。毛太华回到内地,在湖南谋取官职,住湘乡县北门外绯紫桥。十余年后,清一和清四兄弟迁居湘潭三十九都,编为民籍。其后清一定居韶山,清四定居铁陂。毛太华被奉为韶山毛氏一世祖。

韶山毛氏家族在毛太华第七代孙时修族谱,定下派系为:“立显荣朝士,文方远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太华在韶山繁衍了十八代后,传至毛恩普,毛恩普生子毛贻昌,毛贻昌生子毛泽东、毛泽铭(泽民)、毛泽覃。

由上可见,今天的韶山毛氏主要从衢州毛氏发展而来,与其他毛氏,构成今日江南毛氏的主系。

源出三衢:韶山毛氏起源

韶山毛泽东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