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法博导邱振中耗时三个月就整出这么个玩意儿,看了让人不理解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邱振中,是一位热衷于搞书法创新的专家。

由于在美院工作,接触的西方艺术理论相对较多,故他的创新多以囫囵吞枣的方式活剥西方理论,然后用于书法创造。

书法博导邱振中耗时三个月就整出这么个玩意儿,看了让人不理解

邱振中曾耗时三个多月,创作过一件叫《日记》的书法作品,但上面没有其他内容,写的都是“邱振中”的姓名。(如下图)

他自己说:“这是用自己每天的签名构成的作品,每天心态的微妙区别,或多或少会反映在每天的笔触中。”这件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耗费了数月的时间才积聚而成,然而很多人看过之后感觉却要喷饭!

书法博导邱振中耗时三个月就整出这么个玩意儿,看了让人不理解

邱振中作品《日记》

这件大作当中,“邱振中”三个字是按照日期先后书写,虽然这些名字不是按时间先后排列,但书写的时间先后就是逻辑顺序,每个名字下面都有时间。

从笔墨的形式看,这些签名的笔法并不精湛,线条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简单,书写时只是随意书个名而已。

书法博导邱振中耗时三个月就整出这么个玩意儿,看了让人不理解

邱振中书法

最后从章法来看,这些签名是所谓蚁阵型的排列,一个空间单位集中了一批“名字”,而在另一处则是另一堆“名字”,这些形式单元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由此从整幅作品看,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构成是松懈的、杂乱的、不规则的拼凑,所以有专家认定这件“伟大的创新作品”,不具备艺术的意义,因而也不是艺术品。

书法博导邱振中耗时三个月就整出这么个玩意儿,看了让人不理解

其实,在现代书法和“丑书”当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作品就是这种玩形式的东西。一些人刻意地做空间分割,让一个字形分割成毫不相干的若干形式单元,然后拼接起来,形式之间没有内在联系,故不具备审美上的意义。一些人做拆解汉字的游戏,以为解构了汉字便是有视觉冲击力的前卫艺术,结果变成没有意义的线条堆积。

书法博导邱振中耗时三个月就整出这么个玩意儿,看了让人不理解

还有一些人热衷于变形造型、残损、断裂等形式试验,在质料媒介上动脑筋,在技法、手段上找突破,他们把西方现代艺术中已经过时的手法生硬地嫁接到书法形式上,结果,由于艺术语境的差异、观念的差异,制作了一批非驴非马的作品,自然也更谈不上价值。

书法博导邱振中耗时三个月就整出这么个玩意儿,看了让人不理解

类似于邱振中“日记”作品这样的东西,如果自娱自乐自我消遣无可厚非,但现在问题是他们往往凭借自己身处的位置,以专家、教授、权威的名义来迷惑众多书法爱好者,让大众是非难辨,这种做法就将贻害无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