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南DIY经济兴起,什么人在买单?

文丨陈明艳

DIY,全称为“Do It Yourself”,顾名思义是指——自己动手,做你想要的,独一无二的,完完全全属于你自己的作品。

近些年,随着消费的提质升级,体验经济的盛行,手工DIY作坊逐渐成为了创业热潮,这股风尚从国外刮到国内一线城市,再从一线城市刮到海南,用时不短,方兴未艾。

火遍海南的DIY经济,是谁添了第一把火,是谁在接力,又是谁在为此买单?

DIY之热,始于市集

文创市集出现之前的海南手作,近乎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虽然热爱手作的人数非常多,但却很少有人有意识将手作产品转化成经济成果,手作产品仅处于自给自足或是亲友相赠的阶段,多为亲朋之间相互传授简单经验,产品种类也比较单一,多为简单易学的串珠、编绳等。而步入市场的手作产品也仅限于满足实际需求阶段,体验经济以及DIY文化内涵更是无从谈起。

DIY走进市场,开始于文创市集,这是不少手作人的共识。

近年来,以N次方小岛市集、日月广场文创市集为代表的海南文创市集文化异军突起,从一线城市吹来的文创市集风尚意外地契合小岛的气质,迅速在此落地生根,并随着小红书等产品评测平台的崛起而步入大众的视野,各色标注着“文创市集”的种草日记满天飞,极大地影响了本地的文化氛围。

长期处于自娱自乐状态的海南手作人拥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编绳、金工、陶艺、布艺、木工等DIY作品纷纷入市,大放异彩,刮起了一股DIY的浪潮,虽说那时的作品不够精致巧妙,与一线城市主题明确、生产线条完备的手作产品差别甚大,但不得不说,海南DIY经济的风气自此开始。

一些从岛外归来的手作人感到诧异,在日常工作之余,也拎着大包小包加入浩浩汤汤的“摆摊”队伍中。一份源于兴趣爱好的“兼职”,让他们可以一边结岛内实志同道合的手作人,一边暗中观察海南的手作市场。

作为海南较早入行的手作人,鱼掌柜和潘掌柜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她们的创业之路。一开始是源于兴趣,随手编织美丽的小物品,随着作品的增加,赠送亲朋好友之后发现仍有剩余,不得不想方设法把作品推出去,于是便做起了“斜杠青年”,随着事业慢慢起步,潘掌柜辞掉了设计的工作,专心经营自己的爱好特长。

鱼掌柜的“海岛小匠”手工作坊原先开在友谊阳光城,此处是海南新一代城市级商业综合体,周边尽是白领、学生等年轻客群,作坊的顾客大多来源于此。开始时,作坊里边只有比较拿手的编绳、串珠作品,没有聘请店员,成员靠兴趣爱好相互靠拢,边学边教边卖,既有直接来购买成品的顾客,也有前来体验动手乐趣的顾客,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增加了金工、布艺、陶艺、旧物改造设计等产品。

海南DIY经济兴起,什么人在买单?

图片来源:海岛小匠

“我们的顾客不局限于海南,也有外地的,在经营线下店的同时我们还开拓了线上渠道,通过小红书等平台宣传,外地顾客看到喜欢的产品也会下单,我的微信号就加了三千多目标客群。”潘掌柜说道。此外,作坊还通过组织线下教学沙龙、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峰会、与银行合作完成vip沙龙活动等方式盈利。

相较于专注手作的鱼掌柜和潘掌柜,一部分海南手作人则选择将“斜杠青年”的标签进行到底,小顾(化名)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从2010年亲手做成第一条相机背带开始,小顾就走上了DIY皮具的道路,开始时是纯玩,自娱自乐,后来发现这个兴趣爱好也能挣到钱,小顾就产生了以此经营副业的念头,但由于线下作坊投入大,某些器械成本动不动好几万,加上房租等成本,小顾便将目光瞄准了线上,开了一家淘宝店。

“作为副业,没有太多时间专注,也没指望这个发财,赚点小钱维持爱好即可,淘宝的推广以及增加权重看你要不要投,生意最好的时候每月能有1.75万元的营业额。”小顾表示。

什么人在玩DIY?

豆瓣搜索“DIY”,出现不少小组,名为“手工DIY教程”的小组成员就已经达到403737名,此外,还有不少以木工、布艺、黏土、钩织、蛋糕、花艺、蜡烛乃至旧物改造为主题的小组,喜欢DIY的朋友在此汇聚,分享DIY教程和心得体会,他们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DIY翻车组”,吐槽手作过程中的失败经历。

对于手作爱好者来说,DIY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当下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而手作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需要有更加“走心”的产品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你要理解一个有家庭的人压力有多大,DIY皮具是我解压的一种方式。”小顾表示。

“大学时候去店里学过手工花和陶艺,出来工作后,没有人陪着去店里,本人社恐,相比去店里更喜欢在家里,所以会在网上买些材料回来自己做,我做过书签、荷包和雕刻,画过数字画,还有丑丑的羊毛毡。对我来说,DIY可以解压,同时也能让懒惰的自己动起来,多一门技能。”手工爱好者小郭告诉界面海南。

曾经到店里DIY过蛋糕的媛媛表示:“朋友生日也不知道送啥生日礼物,我厨艺不好,家里也没什么烹饪烘焙工具,就带她来店里做蛋糕咯,那次我们都很开心,做好后还不用收拾残局,多方便。”

给海南DIY行业添了把火的小红书上,关于“DIY”的笔记已达188万+篇,也有不少海南网友以及商家推广通过这个平台分享探店经验和“种草日记”。美团上,海南已有海口、三亚、澄迈、琼海、万宁、东方、等市县出现了DIY作坊。整体而言,以海口、三亚门店最多,经营种类最庞杂,这些作坊多分布在商圈周边,不仅有编绳、金工、钩织等传统手作项目,还有绘画类、食品类、饮品类的手作陆续走进作坊里,就销量而言,DIY蛋糕、DIY情侣对戒是热卖产品。

一位在友谊阳光城“橙美艺术”绘画馆学绘画的女士显然乐在其中,“工作之余,抽出一两个小时来学画画,想提升一下自己的技能。”作画过程中她高呼“被小红书骗了”,“这幅【北冥有鱼·蓝鲸】根本不是入门级的,刚开始学这个难度好大,早知道就不选这个了,都是老师帮忙完成的。”

海南DIY经济兴起,什么人在买单?

图片来源:陈明艳/摄

界面海南在以金工为主题的交集手作工坊看到,工坊里的顾客多为年轻情侣,消费的产品也多为情侣对戒,“自己动手打造情侣戒指,多有心意和成就感啊,也很有纪念价值。”一对情侣笑着说。

与上述喜爱DIY的受访者不同,宝妈馨馨则叫苦连天,她认为自己是“被迫的”,吐槽道:“现在的幼儿园怎么那么多事?上课要做亲子手工,周末要做亲子手工,节假日要做亲子手工……我是个手残党啊!还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去店里学,她赶紧给我上小学吧!”

商业化是好是坏?

鱼掌柜和潘掌柜的作坊从友谊阳光城搬到了附近的居民小区,既有疫情冲击下削减房租的考虑,也有延展经营时间的考虑。几年来,两位掌柜始终没有把自己当成纯粹的商人,经过考虑,她们拒绝了其他人伸出来的商业化的橄榄枝,在她们看来,“手作人”始终是她们身上最重要的标签。“我们比较喜欢自由的生活方式,从友谊阳光城搬出来,也是因为那里有太多约束,不够自在,虽说这里客流量和曝光量少一些,但至少图个清静自在,我们的店不会同时接待太多人。”

海南的DIY经济始于市集,源于热爱,作为较早入行的一批人,在她们看来,这个行业需要一定的情怀和热爱才能坚持输出优质的原创产品,而非进行简单的复刻,太过商业化和流水线,无异于与DIY的初衷相背离。但同时不得不承认,随着更多人涌入这一行,海南的DIY行业也呈现出日益商业化的局面。

“我觉得出现了‘内卷’。”潘掌柜说道,“我观察过那家新开的店,他们在打价格战,所以很多人都跑到那里去了。在内行人看来,如果不是材料不好,根本不可能定这个价格,但是顾客不管这些,他们只知道那里更便宜。”正如很多自由摄影师对近些年流水线摄影馆的态度,一些手作人认为,太过追求利润必然让整个手作行业变成流水线生产,清一色的“网红款”,雷同的设计元素,必然让DIY失去灵魂。

但也有手作人对商业化持比较乐观的态度,手作人王女士(化名)认为:“某种程度上来说,商业化也是一个好的方向,至少让这个行业的人有钱可赚。”王女士在大学期间学习雕塑,手作是她的老本行,她的态度比较开明,但她也表示,也会遇到抄袭复刻的现象,一般懒得维权。

由于产品不同,DIY作坊的投入成本不尽相同,诸如DIY茶艺坊、DIY花艺坊等投入较小,而一些大型项目如果不加慎重思考,贸然开店则可能遭遇失败风险,“原先有一家陶艺美学馆,开始的时候生意还不错,后来就渐渐淡了,关店之前掌柜还问我们要不要接手,当时也挺心动,不过想到成本那么高,就放下了心思。”潘掌柜说道。

此外,除了一些比较受到大众欢迎的项目,当前,海南也没有大体量容纳少部分人的爱好,小顾感慨道:“海南人对皮具好像不是很感冒,天气原因,使用皮具、保养皮具并不是很容易,投入了交流圈也小,休闲文化是一种富裕过后的溢出,显然我们差很多。”

“自贸港建设后,明显感觉来海南的游客多了,这是个好现象,他们更容易接受手作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鱼掌柜表示。

是否“内卷”,是否“商业化”,是潘掌柜为之忧虑的问题,但想通了关键之后,她就开始释然了。无论作坊未来经营得如何,手作都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坊里,还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两只鹦鹉,和一条小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