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南DIY經濟興起,什麼人在買單?

文丨陳明豔

DIY,全稱為“Do It Yourself”,顧名思義是指——自己動手,做你想要的,獨一無二的,完完全全屬于你自己的作品。

近些年,随着消費的提質更新,體驗經濟的盛行,手工DIY作坊逐漸成為了創業熱潮,這股風尚從國外刮到國内一線城市,再從一線城市刮到海南,用時不短,方興未艾。

火遍海南的DIY經濟,是誰添了第一把火,是誰在接力,又是誰在為此買單?

DIY之熱,始于市集

文創市集出現之前的海南手作,近乎古代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雖然熱愛手作的人數非常多,但卻很少有人有意識将手作産品轉化成經濟成果,手作産品僅處于自給自足或是親友相贈的階段,多為親朋之間互相傳授簡單經驗,産品種類也比較單一,多為簡單易學的串珠、編繩等。而步入市場的手作産品也僅限于滿足實際需求階段,體驗經濟以及DIY文化内涵更是無從談起。

DIY走進市場,開始于文創市集,這是不少手作人的共識。

近年來,以N次方小島市集、日月廣場文創市集為代表的海南文創市集文化異軍突起,從一線城市吹來的文創市集風尚意外地契合小島的氣質,迅速在此落地生根,并随着小紅書等産品評測平台的崛起而步入大衆的視野,各色标注着“文創市集”的種草日記滿天飛,極大地影響了本地的文化氛圍。

長期處于自娛自樂狀态的海南手作人擁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編繩、金工、陶藝、布藝、木工等DIY作品紛紛入市,大放異彩,刮起了一股DIY的浪潮,雖說那時的作品不夠精緻巧妙,與一線城市主題明确、生産線條完備的手作産品差别甚大,但不得不說,海南DIY經濟的風氣自此開始。

一些從島外歸來的手作人感到詫異,在日常工作之餘,也拎着大包小包加入浩浩湯湯的“擺攤”隊伍中。一份源于興趣愛好的“兼職”,讓他們可以一邊結島内實志同道合的手作人,一邊暗中觀察海南的手作市場。

作為海南較早入行的手作人,魚掌櫃和潘掌櫃就是這麼自然而然地開始了她們的創業之路。一開始是源于興趣,随手編織美麗的小物品,随着作品的增加,贈送親朋好友之後發現仍有剩餘,不得不想方設法把作品推出去,于是便做起了“斜杠青年”,随着事業慢慢起步,潘掌櫃辭掉了設計的工作,專心經營自己的愛好特長。

魚掌櫃的“海島小匠”手工作坊原先開在友誼陽光城,此處是海南新一代城市級商業綜合體,周邊盡是白領、學生等年輕客群,作坊的顧客大多來源于此。開始時,作坊裡邊隻有比較拿手的編繩、串珠作品,沒有聘請店員,成員靠興趣愛好互相靠攏,邊學邊教邊賣,既有直接來購買成品的顧客,也有前來體驗動手樂趣的顧客,随着市場需求的變化,增加了金工、布藝、陶藝、舊物改造設計等産品。

海南DIY經濟興起,什麼人在買單?

圖檔來源:海島小匠

“我們的顧客不局限于海南,也有外地的,在經營線下店的同時我們還開拓了線上管道,通過小紅書等平台宣傳,外地顧客看到喜歡的産品也會下單,我的微信号就加了三千多目标客群。”潘掌櫃說道。此外,作坊還通過組織線下教學沙龍、參加全國各地的文化峰會、與銀行合作完成vip沙龍活動等方式盈利。

相較于專注手作的魚掌櫃和潘掌櫃,一部分海南手作人則選擇将“斜杠青年”的标簽進行到底,小顧(化名)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從2010年親手做成第一條相機背帶開始,小顧就走上了DIY皮具的道路,開始時是純玩,自娛自樂,後來發現這個興趣愛好也能掙到錢,小顧就産生了以此經營副業的念頭,但由于線下作坊投入大,某些器械成本動不動好幾萬,加上房租等成本,小顧便将目光瞄準了線上,開了一家淘寶店。

“作為副業,沒有太多時間專注,也沒指望這個發财,賺點小錢維持愛好即可,淘寶的推廣以及增權重重看你要不要投,生意最好的時候每月能有1.75萬元的營業額。”小顧表示。

什麼人在玩DIY?

豆瓣搜尋“DIY”,出現不少小組,名為“手工DIY教程”的小組成員就已經達到403737名,此外,還有不少以木工、布藝、黏土、鈎織、蛋糕、花藝、蠟燭乃至舊物改造為主題的小組,喜歡DIY的朋友在此彙聚,分享DIY教程和心得體會,他們甚至專門成立了一個“DIY翻車組”,吐槽手作過程中的失敗經曆。

對于手作愛好者來說,DIY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當下都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而手作時間是完全屬于自己的,同時,随着社會的發展,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産,流水線上的産品已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需要有更加“走心”的産品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

“你要了解一個有家庭的人壓力有多大,DIY皮具是我解壓的一種方式。”小顧表示。

“大學時候去店裡學過手工花和陶藝,出來工作後,沒有人陪着去店裡,本人社恐,相比去店裡更喜歡在家裡,是以會在網上買些材料回來自己做,我做過書簽、荷包和雕刻,畫過數字畫,還有醜醜的羊毛氈。對我來說,DIY可以解壓,同時也能讓懶惰的自己動起來,多一門技能。”手工愛好者小郭告訴界面海南。

曾經到店裡DIY過蛋糕的媛媛表示:“朋友生日也不知道送啥生日禮物,我廚藝不好,家裡也沒什麼烹饪烘焙工具,就帶她來店裡做蛋糕咯,那次我們都很開心,做好後還不用收拾殘局,多友善。”

給海南DIY行業添了把火的小紅書上,關于“DIY”的筆記已達188萬+篇,也有不少海南網友以及商家推廣通過這個平台分享探店經驗和“種草日記”。美團上,海南已有海口、三亞、澄邁、瓊海、萬甯、東方、等市縣出現了DIY作坊。整體而言,以海口、三亞門店最多,經營種類最龐雜,這些作坊多分布在商圈周邊,不僅有編繩、金工、鈎織等傳統手作項目,還有繪畫類、食品類、飲品類的手作陸續走進作坊裡,就銷量而言,DIY蛋糕、DIY情侶對戒是熱賣産品。

一位在友誼陽光城“橙美藝術”繪畫館學繪畫的女士顯然樂在其中,“工作之餘,抽出一兩個小時來學畫畫,想提升一下自己的技能。”作畫過程中她高呼“被小紅書騙了”,“這幅【北冥有魚·藍鲸】根本不是入門級的,剛開始學這個難度好大,早知道就不選這個了,都是老師幫忙完成的。”

海南DIY經濟興起,什麼人在買單?

圖檔來源:陳明豔/攝

界面海南在以金工為主題的交集手作工坊看到,工坊裡的顧客多為年輕情侶,消費的産品也多為情侶對戒,“自己動手打造情侶戒指,多有心意和成就感啊,也很有紀念價值。”一對情侶笑着說。

與上述喜愛DIY的受訪者不同,寶媽馨馨則叫苦連天,她認為自己是“被迫的”,吐槽道:“現在的幼稚園怎麼那麼多事?上課要做親子手工,周末要做親子手工,節假日要做親子手工……我是個手殘黨啊!還能有什麼辦法,隻能去店裡學,她趕緊給我上國小吧!”

商業化是好是壞?

魚掌櫃和潘掌櫃的作坊從友誼陽光城搬到了附近的居民小區,既有疫情沖擊下削減房租的考慮,也有延展經營時間的考慮。幾年來,兩位掌櫃始終沒有把自己當成純粹的商人,經過考慮,她們拒絕了其他人伸出來的商業化的橄榄枝,在她們看來,“手作人”始終是她們身上最重要的标簽。“我們比較喜歡自由的生活方式,從友誼陽光城搬出來,也是因為那裡有太多限制,不夠自在,雖說這裡客流量和曝光量少一些,但至少圖個清靜自在,我們的店不會同時接待太多人。”

海南的DIY經濟始于市集,源于熱愛,作為較早入行的一批人,在她們看來,這個行業需要一定的情懷和熱愛才能堅持輸出優質的原創産品,而非進行簡單的複刻,太過商業化和流水線,無異于與DIY的初衷相背離。但同時不得不承認,随着更多人湧入這一行,海南的DIY行業也呈現出日益商業化的局面。

“我覺得出現了‘内卷’。”潘掌櫃說道,“我觀察過那家新開的店,他們在打價格戰,是以很多人都跑到那裡去了。在内行人看來,如果不是材料不好,根本不可能定這個價格,但是顧客不管這些,他們隻知道那裡更便宜。”正如很多自由攝影師對近些年流水線攝影館的态度,一些手作人認為,太過追求利潤必然讓整個手作行業變成流水線生産,清一色的“網紅款”,雷同的設計元素,必然讓DIY失去靈魂。

但也有手作人對商業化持比較樂觀的态度,手作人王女士(化名)認為:“某種程度上來說,商業化也是一個好的方向,至少讓這個行業的人有錢可賺。”王女士在大學期間學習雕塑,手作是她的老本行,她的态度比較開明,但她也表示,也會遇到抄襲複刻的現象,一般懶得維權。

由于産品不同,DIY作坊的投入成本不盡相同,諸如DIY茶藝坊、DIY花藝坊等投入較小,而一些大型項目如果不加慎重思考,貿然開店則可能遭遇失敗風險,“原先有一家陶藝美學館,開始的時候生意還不錯,後來就漸漸淡了,關店之前掌櫃還問我們要不要接手,當時也挺心動,不過想到成本那麼高,就放下了心思。”潘掌櫃說道。

此外,除了一些比較受到大衆歡迎的項目,目前,海南也沒有大體量容納少部分人的愛好,小顧感慨道:“海南人對皮具好像不是很感冒,天氣原因,使用皮具、保養皮具并不是很容易,投入了交流圈也小,休閑文化是一種富裕過後的溢出,顯然我們差很多。”

“自貿港建設後,明顯感覺來海南的遊客多了,這是個好現象,他們更容易接受手作所代表的生活方式。”魚掌櫃表示。

是否“内卷”,是否“商業化”,是潘掌櫃為之憂慮的問題,但想通了關鍵之後,她就開始釋然了。無論作坊未來經營得如何,手作都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坊裡,還有志同道合的夥伴,兩隻鹦鹉,和一條小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