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要想在乱世立足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曹操就做到了,游走于各种势力之间,最终成就丰功伟业,曹操的能够成大事,和他的胸怀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看过三国的人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觉得曹操这个人捉摸不透,看不清他的真面目。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有应证,似乎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曹操是一个爱唱反调的人,有时候正是因为他唱反调成就了不少大事。其实曹操除了在军事方面有很高建树,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家,他的诗作传承千年,从给他的诗作中也可看出他是一个心胸十分旷达之人。而他到底喜欢在哪几个方面反着来呢?

首先他让反对自己的手下做决策。为曹操效力的文人很多都忌惮曹操,有的人甚至为了迎合曹操,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曹操知道这是不好的。在战争中,谋士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打仗之前也需要征求众多谋士的意见。曹操这个人喜欢在谈论中直言反对自己的人,经过一番争论之后,还重用这些人,张辽就是其中的一位。
当年对于是否攻打乌丸两人争论不休,到底打还是不打?曹操征询了众多人的意见,张辽觉得目前去打乌丸的话,时机是不成熟的,要是在攻打的时候,刘备等人率领大军来偷袭后方,这可就没办法了,因为许都十分重要,不能因为一次战役就把许都给弄丢了,这样的话,代价就太大了。说实话张辽所说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面对他的这番说辞,曹操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觉得在这个时候攻打乌丸是一个机会,觉得刘备等人不会来偷袭。
于是曹操带着张辽等人一起去了乌丸,在两军对决之前,曹操继续问张辽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如今大军就在眼前,张辽实话实说,只有拼死一战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曹操突然让张辽指挥战争,张辽心里面一惊,毕竟之前是反对的,现在曹操怎么还让自己指挥大军?这根本不符合常理啊。不过这是曹操对自己的信任,所以战场上的张辽十分的勇猛,在他的指挥之下,这次战争取得了大胜,其中对方的首领还被张辽斩杀了。要是按照常理,这次战争取得了胜利,不怪罪张辽就算不错了,还让他指挥大军?按照正常的思路确实不太合乎情理,不过这就是曹操,不按套路出牌。可是仔细一想就明白了,他只是想让周边的人在建言献策的时候不要顾忌太多。
其次,曹操做事很绝,但是很多愁善感。看了三国演义就知道,曹操在很多场合中都忍不住痛哭流涕,很多人说这是虚伪,也有不少人说这是真性情。也有可能是为了塑造曹操性格多变故意这么写的。当年曹操率军攻打乌巢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打了一次大胜仗之后,面对敌军首领淳于琼,曹操先是把这位首领的鼻子给割掉了,然后把很多士兵的鼻子也给割掉了。
这些没有鼻子的士兵被放了回去,可见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很会利用别人,把士兵放回去也是为了利用这些士兵制造舆论,当袁绍的大军这么多没有鼻子的士兵时,肯定内心会动摇,从内心深处会惧怕曹军。这也是曹操想要看到的,他就想看到袁军军心溃散的样子,这样攻打袁军就很容易了。可是最后袁绍死了,在祭奠袁绍的时候,曹操又是痛哭流涕,众人看着不像是装出来的,很可能是真情流露,也许历史上的曹操就是这么一位既把事情做绝,又多愁善感的人。
最后,曹操做真事很低调,做表面工作的时候很高调,这和他的性格有关,曹操不想让人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对于猜测自己想法的人,他是坚决不留的。在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杨修,此人十分聪明,他一直猜测曹操的想法,可谓是把曹操的心思琢磨的很透彻。杨修一开始认为曹操很欣赏自己,是一个爱才的人,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可是后来对曹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觉得应该远离曹操,杨修也知道自己惹下了祸端,后来曹操高调的宣布要处死杨修,还指出了杨修的多条罪状。在曹操眼里,这样的人是必须死的,留在身边也是祸患,所以早就谋划着在合适的时机处死杨修了。总之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是有过人之处的,多读史书也许就能对这个人有更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