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不提赵云魏延,却点名了籍籍无名的向宠?

看历史跟看现实一样,最怕人云亦云去跟风。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没有提及名将,只提到了一个无名小卒,表面上这个问题轻描淡写,很好回答。

因为我们只要跟风,不动脑子回答,答案信手拈来就是。

无非是,赵云、魏延要跟诸葛亮先生到前线去,出师北伐了,要对蜀后主交代后方的事。向宠军纪严明,又组织能力,有执行力,当然值得刘禅依靠了。

但是,如果只从表面回答,不看其背后的原因,这个问题就不值得去关注和探讨。

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不提赵云魏延,却点名了籍籍无名的向宠?

诚然,《出师表》是千古名篇,是历代忠臣的座右铭。千百年来,它得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推崇,受到了武将文官的追捧。爱国诗人陆游诗赞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也曾一气呵成默写过诸葛先生的前后《出师表》。宋朝有个大文豪赵与时甚至断言:谁要是读《出师表》的时候,没有热泪盈眶,谁就不是好人。

可是忠心归忠心,能力归能力,一码归一码。诸葛亮的忠心可鉴日月,但他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能力却实在不敢恭维。

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不提赵云魏延,却点名了籍籍无名的向宠?

如果不服的话,我们不妨用事实说话,先来看看诸葛亮对刘禅推荐的这个向宠,到底有怎样的来历,他的能力如何。

关于向宠的来历,《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述的:''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

向朗是谁?向朗是刘表的部下,一个文职官员,刘表去世后来到刘备这里打工,在这里得到重用。就是说,向宠是蜀汉重臣向朗的兄长之子。

后来诸葛亮带兵北伐,这个向朗留守后方。后来向朗因为被马谡一事牵连,被免职,回到成都。

诸葛亮没有因为向朗的过错而歧视向宠,当然值得肯定。但向宠到底有什么优点值得诸葛亮欣赏、重用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各路人马都被打得溃不成军,唯独向宠带领的部队得以全身而退,损失最小。

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不提赵云魏延,却点名了籍籍无名的向宠?

说白了,向宠是个谨小慎微,中规中矩的人。这样的人适合当一个管家,不适合当一个将军,统领大军独当一面。

将军都是有胆有识,敢做敢为,有气魄,有斗志,奋不顾身的人。向宠做将军,也会不会坏事,但也绝对不会成事,在战场上有什么作为。果然,从这个向宠的生平事迹看,一生真没有做过什么可歌可泣的事,也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

向宠一生中唯一的亮点,除了夷陵之战,还真是乏善可陈。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向宠带兵去平定蛮夷造反,倒是勇敢了一回,但这一去就再也没有活着回来,窝窝囊囊地做了蛮夷游击队的刀下鬼。

由此可见,向宠的个人能力真的很稀松平常。

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不提赵云魏延,却点名了籍籍无名的向宠?

可是一代伟人诸葛亮为什么会看上向宠,极力向刘禅老板推荐呢?这就跟诸葛亮的性格有关了。

如果说诸葛亮是一个格局不大的人,大家可能不会同意;但要是说诸葛先生小心谨慎的人,估计没有几个人反对。不服气的人,请看一下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评语: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诸葛亮是一个心细如发,谨小慎微的人,他容不下大智大勇有魄力、有胆略的魏延,只欣赏跟自己一样谨慎的向宠,一个老老实实、勤勤勉勉,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大好人向宠。就连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对刘禅推荐向宠的时候,对向宠的评价也是:''将军向宠,性情平和,为人善良''。

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不提赵云魏延,却点名了籍籍无名的向宠?

这样一个好好先生,当一个库管还行,当一个后勤部长也没问题,但是要担当平定一方的重任肯定没戏,指望他收复中原、恢复汉室更是痴人说梦了。

端木埰:诸贤早世,宿将只一赵云,内治只一蒋琬,向宠、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将相之任。

诸葛亮最大短板就是武大郎开店,以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选人才,凡是跟自己合不来的,一辈子也别想有出头之日,你的建议和主张也不会被采纳。

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希望自己带5000人马出奇兵从子午关奔袭长安,但这个建议被诸葛亮无情否决了。

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不提赵云魏延,却点名了籍籍无名的向宠?

魏延的计划即使失败,也不就是五千人吗?打仗就是冒险,就是赌博,哪有什么十拿九稳的事?

都说选择大于努力,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说,诸葛亮的选择和命运就选定了后蜀的命运,诸葛亮的部下,有真本事的人很难得到重用。得到重用的,只能是向宠这样的平庸之人。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就是诸葛亮胸襟太小,让蜀国无人可用,只能在平庸中灭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