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平之战,压垮赵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长平之战,秦军司马梗部攻克北部的百里石长城,王陵部则切断大粮山与长平大营的联络。此时赵军被围,但还没有失败,压垮赵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呢?

赵军与大粮山的屯粮点失去联络,若要打通粮道,赵军必须控制住小东仓河谷。然而小东仓河谷水虽不深,但两岸悬崖峭壁,乱石嶙峋,除偶尔冒出的几蓬杂草之外,别无他物。

要在毫无隐身之处的小东仓河谷运送粮草,赵军明知关山难越,也不得不奋勇突围。赵括令部分赵军分别向百里石长城方向和丹河方向突围,吸引秦军的注意力,却派出一支精兵往大粮山强运粮草。

可秦军主帅是白起,哪能这么好糊弄,白起锚定赵军缺粮,他增兵最多的地方就是小东仓河谷。

赵军奋力抢运粮食,秦军拼命阻击,两军在小东仓河谷展开激战,河里和岸上,一时喊声鼎沸,杀声震天。

小东仓河谷中,尸积河道,血流成渠,极少数赵军血盈袍铠,也只扛了数袋粮草返回长平大营。

长平之战,压垮赵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赵军大营还有三十万人上下,光是千夫长就有三百多个,这点粮食也就是千夫长们一顿的口粮,连赵军的燃眉之急都解不了。

白起令秦军守住各个山口要道,修筑壁垒,将三十余万赵军困在长平。

虽然白起用兵如神,但是秦军此时还未获胜,从伤亡来说,秦军还是大于赵军的,只不过秦军开始掌握战场的主动了。

面对秦军的包围,兵法造诣天下第一的赵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向邯郸方向突围。

秦军据险而守,若赵军三十余万人向邯郸撤退,难以调度,半途还要损失不少,突围并不划算。

赵括派人向邯郸求援求粮,此时若是邯郸方面派来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就能与长平军一起反包围秦军!只要邯郸运来粮食,长平赵军根本不怵秦军。

要说赵国的援军,只有李牧的边军,实力比较强劲,其他的军队数量不足。

生死存亡时刻,将代郡、云中、雁门等地的李牧守军调来,也就是十几天的事情。可当时李牧还不出名,他要十多年后才会大破匈奴。若李牧军南下,是可以改变长平战局,但匈奴亦有可能乘机南下。

权衡再三,赵孝成王与平原君还是不敢调动李牧的边军。

长平之战,压垮赵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于是赵括修筑和加固营垒,以防秦军攻击,虽然援军无望,只要邯郸方面运来粮草,三十余万赵军足以与秦军周旋。

赵军长平大营的余粮所剩不多,仅可维系一段时间不至饿死。此时赵国也在动用外交攻势,平原君派人到魏国、齐国、楚国借粮。可是长平胜负未分,这几个诸侯都不愿意借粮给赵国。赵孝成王下令从赵国各地征调粮草,准备给赵括再雪中送炭。

然而此时,秦昭襄王却搞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静。他将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征发到前线,每人赐爵一级。相当于每人要发一套田宅,一顷地。秦昭襄王深谙战争之道,此时他是下了血本,决定与将士一起分享日后胜利果实。

河内郡原属于韩国,是野王城所在的郡,秦国这前几年一直在攻占河内郡的领土,但是却并没有在河内郡征兵。

河内郡靠近上党,秦昭襄王从这里就地取材,也是时间所迫,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

长平之战,压垮赵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赵国邯郸方面,如果要运送粮草,此前是先从“4羊肠陉”和“5滏口陉”运到北上党,再由北上党南下。但是南北上党之间的百里石长城,已经为秦军所有,那么赵军运送粮草,只能是通过魏国的“3白陉”来实现。

秦昭襄王临时组建这么一支军队,为的就是将魏国的“3白陉”堵死,对整个长平战场再进行一次外围的包围,目的是阻止邯郸的援军,断绝长平赵军的救命粮草。

这支秦军数量足有八万至十万,虽然没有作战经验,但是对付同样是民兵为主的赵国运粮部队,不成问题。如果赵国像他一样征召无作战经验的少年来,那这支秦军就不惧赵国援军。如果赵国调北方的精兵来,数量必然有限,秦军新兵蛋子修筑垒城守之,也无大碍。

战争打到这里,赵括的军队就难受了,无粮也无援军,但这并非全是赵括的错,年轻的赵孝成王比之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确实逊色两筹。

赵括离开邯郸之后,赵孝成王没有要求赵括事无巨细地向其汇报,赵孝成王深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就像当年赵惠文王信任赵奢一样,赵氏家族这几代君王,对将领可是充分信任的。

长平之战,压垮赵括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赵孝成王也没有给赵括更多的支持,赵孝成王放权给赵括,这在一场中小型战争中没有问题,但是像长平之战这样的旷世大战,国君在背后光有信任是不够的,还得顶力支持。

在对大将的支持上,秦昭襄王就老辣得多,他秘密更换主将白起,亲自赶赴与上党郡相邻的河内郡督战,再征发河内十五岁男子参战,切断赵军粮道。

长平之战,压垮赵括和赵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秦昭襄王发河内十五岁男子参战,切断赵军粮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