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靖难中,拥军100万的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拥军30万的朱棣?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靖难之役是明朝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彻底改变了朱元璋预设的皇位传承轨迹。朱棣凭借靖难之役登上帝位,成为古代唯一造反成功的藩王,改写了历史也创造了历史,堪称千古奇迹。

回看靖难之役的结局,朱棣的成功,朱允炆的失败,必然中有偶然,偶然中又有必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成四个字就是“叔强侄弱”。那么,朱棣究竟强在哪里?朱允炆又弱在了哪里呢?

靖难中,拥军100万的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拥军30万的朱棣?

(朱允炆与朱棣剧照)

古代打仗,在天时与地利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比的无非就是军队综合实力。拼兵马数量,朱允炆遥遥领先,拼后勤军需,朱棣望尘莫及。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追根究底,朱棣不是赢在了兵多,而是赢在了将强,朱允炆不是输在了兵少,而是输在了将弱。

用数据说话。靖难之役中,朱棣的燕军总数约为30万,而朱允炆的南军足足有100万之巨,而且,朱棣只有燕京一方土地作为后勤保障地,而朱允炆则坐拥天下财富,可以源源不断供给前线军需。

靖难中,拥军100万的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拥军30万的朱棣?

(靖难之役中的朱棣剧照)

双方在兵马数量和军需供应方面的差距一目了然,我们重点要说的是统帅情况。燕军的主帅除了朱棣本人,主要是张玉和朱能两位大将,南军的主帅则是耿炳文和李景隆。

即便是熟悉明史的读者,也未必听说过张玉和朱能的名字,这并不足为奇,因为在名将云集的明朝初期,这两位实在不值得一提,莫说是徐达、常遇春,即便是傅友德、蓝玉也甩他俩十八条街。

但问题是,傅友德何在?蓝玉何在?千千万万强过耿炳文、李景隆也强过张玉、朱能的百战之将何在?答案是,都被朱元璋杀了。

靖难中,拥军100万的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拥军30万的朱棣?

(朱元璋剧照)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非常有争议性的皇帝,他最被后世诟病的一点便是滥杀功臣。朱元璋到底杀了多少人?其他不说,仅洪武四大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中,被杀和被牵连者总数就超过了10万人。这其中,自然不乏贪官污吏死有余辜者,但同样不乏冤死的功臣良将。

明朝的开国功臣,除了汤和、郭英等,鲜有善终者。李善长被满门抄斩,胡惟庸被灭九族,冯胜被赐死,蓝玉被剥皮,“战功第一”的傅友德提着儿子头颅自刎于朱元璋面前……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最终都难以摆脱兔死狗烹的命运。当然,这一切都是朱元璋的谋划设计,是他要的结果,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靖难中,拥军100万的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拥军30万的朱棣?

(明初功臣剧照,为首的两位是李善长与刘伯温)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初衷是为子孙计,确保江山不易主,王朝不改姓。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岂不知“外盗易挡,家贼难防”,朱元璋留给孙子的皇位终究还是被儿子篡夺了。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直接结果就是朱允炆无人可用。朱允炆本来就年轻无谋,身边又尽是诸如齐泰、黄子澄这样的庸臣,他们固然是忠心可鉴,奈何只是一群纸上谈兵的无用书生。武将方面的情况则更糟,但凡有些实战经验的将帅几乎都死绝了,剩下的要么是蠢才,要么是妄人,根本无法统帅百万大军与朱棣抗衡。

反观朱棣这边的情况,他本身就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文韬武略之才,三个儿子又都能独当一面,再加上身边有黑衣宰相姚广孝(明朝第一阴谋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出谋划策,兵虽不多奈何将广,取得最终的胜利也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资料:

《明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