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与其父亲朱高炽前后统治明朝仅11年,然而史书对其评价却很高,甚至与西汉时的文景之治相提并论,被称为“仁宣之治”。
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任何一个朝代刚开始都是以武力得天下,最初的勋贵集团都是武将,但随着国家的逐步发展,手握兵权的开国功臣集团会渐渐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手握书卷的文官集团。朱瞻基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一个交替的时代。他开创了仁宣盛世,同时也是他的政策,让盛世不能再延续。
朱瞻基登基,全面接手全国兵权
据说,建文元年(1399年),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恰好做了一个梦,梦到朱元璋把象征皇权的大圭送给了朱棣,并对朱棣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梦醒后,就听到下人来报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若有所悟。也许正是这个梦刺激了朱棣,让他有了夺取侄儿江山的想法。
朱瞻基从小在朱棣身边长大,多次随朱棣出征,身经百战,又系统地学习了朱高炽多年监国经验。别看他年纪轻轻,却练就了一身文武功夫,能上战场,能治天下,是难得的帝王之才。
朱瞻基登基后,处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汉王朱高煦造反,在平定朱高煦之乱后,明朝的藩王纷纷向朱瞻基交出兵权。这时朱瞻基没有了内部对手,成了真正的统治之主。
艺术家皇帝朱瞻基,创立司礼监联合辅政的制度
1449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也先兵临城下,差点让明朝国祚定格在81年,而这件事的真正的隐患,其实是朱瞻基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朱瞻基是一个有艺术天赋的皇帝,写诗,作画,器物,他样样精通,是明朝的皇帝艺术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皇帝沉迷于他的艺术爱好时,就很难全身心的治理国家了。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就已经废除了丞相,改由六部直接与皇帝沟通决定,这也加重了皇帝的工作负担,在皇帝与艺术家双重身份下的朱瞻基,即想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又想要治理好国家,就需要想办法填补这个权力真空,于是,这部分权力最终被内阁进行填补。
明朝的文官集团一向很厉害,他们横起来的时候,敢直接和皇帝顶牛,即是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工具,也制衡皇帝不能肆意妄为。包括朱瞻基想要废后,都是和内阁三番五次商量后,才以胡氏无子为由废除的。朱瞻基深深地知道,皇帝的不自由性,并不是所有事情,他都能自己做主的。
朱瞻基很聪明,为了避免和内阁产生过多的冲突,同时也避免被内阁过多的束缚,于是他引入了司礼监联合辅政的制度,内阁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通过“票拟”的形式提出,再由皇帝进行决策审批,同时授权“司礼秉笔太监”代表皇帝,来签批内阁的拟票。
在这种体制下,内阁的拟票再牛,也需要内监批红来决定,这样内阁就受到了代表皇权司礼监的控制,而司礼监又受皇帝的监控。这一制度加强了宦官的权力,而对于那些懒于朝政的皇帝却是福音,这也为是万历与嘉靖不喜欢上朝,却仍然能控制朝政的原因。
为了让太监更好地将这个监礼工作执行到位,朱瞻基开始在宫中开设太监学校,让高级文官担任老师,让太监们读书识字。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是完美的,朱瞻基是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了,但是另一批喜欢权力的太监却开始粉墨登场了。
在这个制度实行后,从中央到地方,从军事到民事,各个部门都开始有了太监的介入,而这些太监自恃是天子的人,总是有恃无恐,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甚至干预军政,为所欲为。
“明并非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宦官”,而朱瞻基就是那个让宦官势力崛起的关键人物。
1435年,朱瞻基去世,9岁的朱祁镇继位,而此时朝中的主政者为张太后与“内阁三杨”。而小皇帝身边另一个人也在悄悄崛起,那就是朱祁镇的伴读王振,在张太后时期,王振受到压制,并不敢太嚣张,但正统9年,张太后去世后,王振开始活跃起来,垄断朝政,并引导年轻的皇帝玩火,最终酿成了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
而在分析王振的专权和明英宗的无能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时,却不能忘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朱瞻基时期的老臣明知御驾亲征的危险性,却无力阻止这一惨败的发生时。其实从根本上来看,就是朱瞻基时期政治隐患的集体爆发,也是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的悲剧,就是朱瞻基遗留下来的问题。
朱瞻基开创了仁宣盛世,而他留下的制度,也让这个盛世的延续成了不可能,更成了明朝后期100多年江山中的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