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朱瞻基與其父親朱高熾前後統治明朝僅11年,然而史書對其評價卻很高,甚至與西漢時的文景之治相提并論,被稱為“仁宣之治”。

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闾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曆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欤。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任何一個朝代剛開始都是以武力得天下,最初的勳貴集團都是武将,但随着國家的逐漸發展,手握兵權的開國功臣集團會漸漸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手握書卷的文官集團。朱瞻基所處的時代,就是這樣的一個交替的時代。他開創了仁宣盛世,同時也是他的政策,讓盛世不能再延續。

朱瞻基登基,全面接手全國兵權

據說,建文元年(1399年),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恰好做了一個夢,夢到朱元璋把象征皇權的大圭送給了朱棣,并對朱棣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夢醒後,就聽到下人來報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若有所悟。也許正是這個夢刺激了朱棣,讓他有了奪取侄兒江山的想法。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朱瞻基從小在朱棣身邊長大,多次随朱棣出征,身經百戰,又系統地學習了朱高熾多年監國經驗。别看他年紀輕輕,卻練就了一身文武功夫,能上戰場,能治天下,是難得的帝王之才。

朱瞻基登基後,處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漢王朱高煦造反,在平定朱高煦之亂後,明朝的藩王紛紛向朱瞻基交出兵權。這時朱瞻基沒有了内部對手,成了真正的統治之主。

藝術家皇帝朱瞻基,創立司禮監聯合輔政的制度

1449年,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也先兵臨城下,差點讓明朝國祚定格在81年,而這件事的真正的隐患,其實是朱瞻基時期就已經埋下了。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朱瞻基是一個有藝術天賦的皇帝,寫詩,作畫,器物,他樣樣精通,是明朝的皇帝藝術家。曆史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皇帝沉迷于他的藝術愛好時,就很難全身心的治理國家了。在朱元璋時期,明朝就已經廢除了丞相,改由六部直接與皇帝溝通決定,這也加重了皇帝的工作負擔,在皇帝與藝術家雙重身份下的朱瞻基,即想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又想要治理好國家,就需要想辦法填補這個權力真空,于是,這部分權力最終被内閣進行填補。

明朝的文官集團一向很厲害,他們橫起來的時候,敢直接和皇帝頂牛,即是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工具,也制衡皇帝不能肆意妄為。包括朱瞻基想要廢後,都是和内閣三番五次商量後,才以胡氏無子為由廢除的。朱瞻基深深地知道,皇帝的不自由性,并不是所有事情,他都能自己做主的。

朱瞻基很聰明,為了避免和内閣産生過多的沖突,同時也避免被内閣過多的束縛,于是他引入了司禮監聯合輔政的制度,内閣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通過“票拟”的形式提出,再由皇帝進行決策審批,同時授權“司禮秉筆太監”代表皇帝,來簽批内閣的拟票。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在這種體制下,内閣的拟票再牛,也需要内監批紅來決定,這樣内閣就受到了代表皇權司禮監的控制,而司禮監又受皇帝的監控。這一制度加強了宦官的權力,而對于那些懶于朝政的皇帝卻是福音,這也為是萬曆與嘉靖不喜歡上朝,卻仍然能控制朝政的原因。

為了讓太監更好地将這個監禮工作執行到位,朱瞻基開始在宮中開設太監學校,讓進階文官擔任老師,讓太監們讀書識字。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會是完美的,朱瞻基是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了,但是另一批喜歡權力的太監卻開始粉墨登場了。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在這個制度實行後,從中央到地方,從軍事到民事,各個部門都開始有了太監的介入,而這些太監自恃是天子的人,總是有恃無恐,淩駕于地方官員之上,甚至幹預軍政,為所欲為。

“明并非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宦官”,而朱瞻基就是那個讓宦官勢力崛起的關鍵人物。

1435年,朱瞻基去世,9歲的朱祁鎮繼位,而此時朝中的主政者為張太後與“内閣三楊”。而小皇帝身邊另一個人也在悄悄崛起,那就是朱祁鎮的伴讀王振,在張太後時期,王振受到壓制,并不敢太嚣張,但正統9年,張太後去世後,王振開始活躍起來,壟斷朝政,并引導年輕的皇帝玩火,最終釀成了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

朱瞻基創立的一項制度,結束了仁宣盛世,還為明朝滅亡埋下禍根

而在分析王振的專權和明英宗的無能導緻了土木堡之變時,卻不能忘了,在當時的情況下,朱瞻基時期的老臣明知禦駕親征的危險性,卻無力阻止這一慘敗的發生時。其實從根本上來看,就是朱瞻基時期政治隐患的集體爆發,也是内閣與司禮監互相牽制的悲劇,就是朱瞻基遺留下來的問題。

朱瞻基開創了仁宣盛世,而他留下的制度,也讓這個盛世的延續成了不可能,更成了明朝後期100多年江山中的最大隐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