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康熙为何对鳌拜擒而不杀?鳌拜狱中最后一次见康熙到底说了什么?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研读清朝历史,鳌拜是绕不开的话题,他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美誉,历经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朝,是一个影响了清初政治格局的重要人物。

鳌拜戎马一生,战绩斐然,曾为大清王朝的创建立下赫赫战功。但是,鳌拜晚年却因为居功自傲、结党营私被少年皇帝康熙生擒,落了个悲惨结局。

值得深思的是,纵然鳌拜藐视皇权,罪不可赦,但康熙皇帝费尽心机成功生擒鳌拜后却只是将其软禁,而并未杀之而后快,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康熙为何对鳌拜擒而不杀?鳌拜狱中最后一次见康熙到底说了什么?

爱新觉罗·玄烨8岁登基,冲龄继位,主少国疑,早年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实权一直掌握在“四大辅臣”手中。这“四大辅臣”乃是顺治帝临终亲自指定,分别为: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康熙六年,14岁的康熙皇帝终于熬死了首辅大臣索尼得以亲政,但亲政并不代表着掌握实权,因为仅仅两个月后,鳌拜便设计除掉了苏克萨哈,“四大辅臣”中仅剩鳌拜与遏必隆,而此二人又是穿一条裤子的同党。所以,此时的康熙皇帝虽然已经亲政,但鳌拜才是王朝的真正掌权者。

14岁的康熙皇帝虽然年少,但城府极深,他筹谋布局长达两年,只为铲除鳌拜,独掌大权。

康熙为何对鳌拜擒而不杀?鳌拜狱中最后一次见康熙到底说了什么?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康熙皇帝通过“少量多次”的方式逐渐把鳌拜亲信派往外地当差,然后又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卫戍权。与此同时,康熙还以练习“布库”(满语,就是摔跤的意思)之戏为名,在宫中培养亲贵子弟成为自己的死士。康熙皇帝整日与这些少年厮混在一起,所有人都以为他只是贪玩胡闹,不曾想一场大戏早已在康熙心中演习了无数遍。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时机成熟,正戏上演。这日,康熙皇帝像往常一样召见鳌拜入宫进谏,鳌拜丝毫没有察觉异常,也像往常一样欣然前往。却不曾想,鳌拜刚刚踏入宫门,就被一群少年侍卫摔倒在地,由于鳌拜毫无防备,所以只能束手就擒。

紧接着,康熙皇帝就列举了鳌拜的30条罪状,条条当诛,罪不可恕。最初,康熙皇帝也确实决意杀死鳌拜以立君威,并做出了斩立决的决定。但鳌拜被擒后的一次主动求见却彻底改变了少年康熙的初衷。

康熙为何对鳌拜擒而不杀?鳌拜狱中最后一次见康熙到底说了什么?

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鳌拜被关押在牢中时曾要求最后一次面见康熙,君臣一场,康熙准奏。没想到,鳌拜见到康熙皇帝后直接脱掉了上衣,露出了满身伤疤。康熙年少,哪见过这种场面,而就当他看着鳌拜身上密密麻麻的旧伤不明所以时,鳌拜开口说话了。

原来,这些伤疤都是鳌拜早年征战沙场时留下的,每一条都是为大清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铁证,其中最致命的一条刀伤则是因救清太宗皇太极所致。

康熙皇帝明白了鳌拜的意思——我是大清王朝的功臣,还救过你爷爷的命,你不能杀我。

康熙为何对鳌拜擒而不杀?鳌拜狱中最后一次见康熙到底说了什么?

听了鳌拜声泪俱下的陈情,康熙皇帝不禁动了恻隐之心以至潸然泪下,八年以来,他在鳌拜的控制下活得非常憋屈,对鳌拜实在是恨之入骨,只想杀之而后快。但是平心而论,鳌拜历经三朝,也确实是清朝的大功臣,不世功勋不可磨灭。更重要的是,鳌拜只是擅权,却并无弑君篡位之意,即便是功过相抵,也不该判其死罪。

最终,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康熙皇帝还是免除了鳌拜的死罪,改为削职监禁。不过,无论是谁,都很难接受从天堂瞬间掉入地狱的落差感,曾经位极人臣的鳌拜,一朝沦为阶下囚,于是很快郁郁而终,病死于狱中。

其实,不仅在擒鳌拜一事上,纵观康熙的一生,他确实算得上是一个比较仁慈的皇帝,无论是对不忠的臣子,还是对谋反的儿子,他总是下不了狠手,这或许就是千古一帝柔情的一面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