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前期出现了很多权臣,如顺治年间的多尔衮、康熙年间的鳌拜、雍正年间的年羹尧,乃至于乾隆年间的和珅,他们无一例外都曾权倾一时,是朝中文武官员所惧惮之人,也是他们所极力巴结和讨好之人。
他们很风光,也很得意。
不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权臣的下场实际上从他成为权臣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总之只有两个字,凄惨!
多尔衮死后原本被追尊为皇帝,可是才死了两个月,顺治缓过劲来了之后便将他打落深渊,不仅夺走了他的所有荣誉,还将他毁墓掘尸。
鳌拜被囚至死,和珅在乾隆死后不过半月也被嘉庆皇帝赐死、抄家,生前之荣辱,一夜之间全部化为了泡沫。
多尔衮、鳌拜等人之结局尚且如此,年羹尧的结局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可以说年羹尧的悲剧从始至终都处于雍正皇帝的算计之中。
年羹尧是个“实力派”
既然是个权臣,那么年羹尧便毫无疑问是一个实力派,也正是因为他所拥有的实力,才造成了他后来的悲剧。
年羹尧不是在成为权臣之后才开始得意的,他是从一开始步入仕途的时候便已经得意了,为什么他能够这么得意呢?二十一岁中进士,三十而升四川巡抚,三十九而升四川总督,四十二而升川陕总督。
这份履历的背后是皇帝对他的赏识、信任和重用,在一个皇权专制时代,皇帝的宠信可以说高于一切,哪怕你是个庸才,只要得到了皇帝的宠信,也照样能够官居一品而处在万万人之上。
当时的年羹尧毫无疑问是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的,也正是因为康熙对他的这份信任,他才能够在官场之上如鱼得水。
他在四川巡抚任上之时,曾遭到川陕总督的弹劾,举朝上下皆认为应当治他的罪、罢他的官,可是康熙却动用了他作为皇帝的“一票否决权”,将所有反对年羹尧的声音压了下去,最后他不仅没被罢官,反倒继续往上爬。
康熙是皇帝,皇帝都发话不准动年羹尧了,谁还会自找没事地去找年羹尧的麻烦?谁都看得出来,年羹尧是圣眷优隆,是简在帝心。
康熙六十年,年羹尧以42岁之龄而升任川陕总督,辖川、陕、甘三省之地,成西陲之地不可忽视之要员。
所以说,年羹尧实实在在是个实力派,不过,他达到权力巅峰则又是在雍正即位之后。
雍正拉拢年羹尧的原因
为什么说雍正要拉拢年羹尧呢?雍正想要坐上皇位,想要坐稳皇位,他确实不得不拉拢有年羹尧。
因为,年羹尧有实力。
康熙晚年对立储之事一直犹豫不决,不仅导致了胤礽两度被废,也导致了诸皇子对储君之位的觊觎和争夺,康熙也恰好想看看谁更适合接自己的班,所以在康熙的默许之下演变成了激烈的“九子夺嫡”。
雍正也是夺嫡的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而他想要在夺嫡之争中获得更大的胜算,那当然少不了要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势力,这时候有实力的年羹尧自然便是雍正所想要极力拉拢的人。
雍正之所以极力拉拢年羹尧是因为年羹尧有实力,年羹尧之所以接受雍正的拉拢,原因也很简单。
年家所在的佐领属于雍正,而年羹尧的妹妹也正好是雍正的侧福晋,有了这两层关系,那么他们便可以说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所以支持雍正夺嫡也就成了年羹尧最好的选择。
事实也证明,雍正拉拢年羹尧的选择是对的,不论是想要夺嫡成功而坐上皇位也好,还是坐稳皇位也罢,他都离不开年羹尧的支持。
倘若没有年羹尧坐镇西北,老十四胤禵可不会那么老实地交出兵权,胤禵领军数年,凭什么雍正刚刚即位变能一纸诏令召回胤禵?
原因正是在于有年羹尧的威慑。
倘若没有年羹尧的威慑,胤禵一怒之下挥师回京,试图通过战争来夺取皇位的话,雍正也许不会败,可总归会对雍正和清朝造成不利的负面影响。
所以,雍正才会竭尽全力地拉拢年羹尧。
雍正拉拢年羹尧的“诱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政治家和政客们总结出来的不可打破的铁律,雍正对此当然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雍正想要拉拢年羹尧,那他就必须得拿出“诱饵”打动年羹尧。
年羹尧已经在官场沉浮了几十年,雍正想靠一个“妹夫”的身份便将年羹尧绑在自己的身边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用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套住并且套牢年羹尧,年羹尧也才会成为他的支持者和效忠者。
当年多尔衮本有机会接皇太极的班,可为何后来却突然转而扶立福临为帝?同样是政治利益所致罢了。
多尔衮想当皇帝,豪格也想,双方僵持不下,多尔衮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利益,也就转而扶立福临了。
对于多尔衮而言,福临当皇帝,他自己摄政,显然要好过让豪格来当皇帝,所以他才会去拥立福临。
对于年羹尧来说也是如此,雍正想要获得他的支持,自然也免不了要给他足够多的利益,否则的话,谁知道年羹尧会不会投靠别的皇子?
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的身份地位更上一层,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也是雍正理所应当要抛出来的的“诱饵”。
所以,胤禵在被召回京并且腾出了抚远大将军的位置之后,雍正转眼便授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这就是雍正给年羹尧的政治回报。
年羹尧对皇权的“挑衅”
实际上,年羹尧升任抚远大将军只是他从雍正手里索取回报的开始,权力这东西,一旦沾染上了便会上瘾,几乎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所以他还会继续源源不断地向雍正索取好处,而随着他索取的好处越来越多,他也就对雍正的皇权构成了“挑衅”。
他索取的好处越多,那自然也意味着他手中的权力越大,他手中的权力越大,自然也就对皇权造成了威胁。
年羹尧支持雍正夺嫡成功,雍正当了皇帝之后,当然得给回报。
年羹尧在西北平定了叛乱,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和雍正的皇位,那当然也得给回报,而且连年羹尧的父亲和儿子也一块赏赐。
这下年羹尧膨胀了,人一旦膨胀了之后,就会缺少敬畏之心;缺少了敬畏之心之后,就会不断地犯错,并且挑衅他所不应该、也不能挑衅的人,年羹尧就是如此。
他坐镇西北的时候,蒙古王公们和额驸去见他,必须得跪着见,不跪就见不到他。
他回京觐见雍正皇帝的途中,不论经过哪里,地方官员上至总督、巡抚,下至县令小官,通通得在路上跪着迎接他。
他到了京城脚下即将入城的时候,官员们不仅得为他清理路上的行人,还得像奴才一样跪在路两边跪着恭迎他。
这样的年羹尧够风光吧?只可惜,风光过后,等待他的只有悲剧。
年羹尧的行为已经触碰了皇权的底线,因为他所获得的那份“待遇”是属于皇帝的,他争夺原本属于皇帝的“待遇”,威胁到了皇帝的地位,皇帝又怎么会继续容忍他呢?
但是,对于年羹尧的挑衅行为,雍正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却置之不理,甚至是在放任年羹尧的种种僭越行为。
年羹尧的结局处于雍正的算计之中
雍正之所以会放任、放纵年羹尧的挑衅和僭越,实际上是在算计年羹尧,而年羹尧对此却不自知。
随着年羹尧权力越来越大,那么他对雍正所产生的威胁也会越来越大,雍正也就越容不下他。
但是雍正又很谨慎,他知道年羹尧手握重兵,不能逼得太紧,也很难一步就将年羹尧彻底打垮,所以他必须得一步一步算计年羹尧,让年羹尧犯下越来越多的错误,然后一步一步地掉到他的陷阱里,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要打得年羹尧没有翻身的机会。
这一点,雍正倒颇有几分朱元璋的风范,当年朱元璋想要废除丞相制度的时候,也是用了这个办法,一步一步地放纵和引诱胡惟庸掉进他挖的陷阱当中,然后不仅一举除掉了胡惟庸,还顺手废除了丞相制度。
为了让年羹尧灭亡,雍正选择了先让他疯狂。
只有疯狂了,行事才会肆无忌惮;行事肆无忌惮了之后,才会疯狂地犯错;疯狂地犯错之后,才会到达不可饶恕的地步!
这正是雍正想要看到的结果,他就是要让年羹尧走到那不可饶恕的一步,然后对年羹尧一击毙命。
年羹尧呢?他还在洋洋自得,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他在最后试图挽回的时候,连拍个马屁都成了罪过。
因为雍正已经有了足够的借口要他的命,雍正也需要用年羹尧这样的权臣的血去警告所有的人,别试图挑衅皇权!
于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年羹尧成了牺牲品,成了悲剧。
结语
皇权讲究的始终是制衡,只有制衡才能保证皇权的稳固,而当权臣即将挣脱或者已经挣脱了制衡系统的时候,他也就离死亡不远了。
在皇权专制的时代,臣权想要和皇权相争,臣权想要和皇权掰手腕,自古就少有成功的案例,权臣哪怕再有权,也只是皇权圈养在牢笼之中的羔羊罢了,尤其是在一个朝代的黄金时期。
洎乎近代,袁世凯一手练出了北洋六镇数万威武之师,可是一旦载沣说要罢免他的官职,他不也一样乖乖就范?
皇权虽衰败,可是臣权想要凌驾于皇权之上,也是千难万难之事,哪怕强如董卓、曹操,也只能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一步。
年羹尧想要和雍正掰手腕,也就注定了他的结局必然凄惨,当然,他也只是两千多年臣权和皇权相争的万千牺牲品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