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左宗棠誓要收复新疆,为何李鸿章却建议朝廷放弃收复新疆呢?

公元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首领阿古柏在英、俄的煽动下毅然侵入中国新疆,并建立了一个叫''哲德莎尔''的伪政权,公然挑衅了清朝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是清廷此时却逢多事之秋,中国东南、西南和南部边疆也面临着列强侵略的威胁,所以清廷朝野上下对新疆问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态度。

左宗棠誓要收复新疆,为何李鸿章却建议朝廷放弃收复新疆呢?

一是以左宗棠为首的主战派,坚决要武力驱赶侵略者,提出了保卫新疆就是保卫京师的观点。

二是以李鸿章为首的隐忍派,建议放弃新疆,把主要防御力量布局在东南沿海。这个辩论被历史称之为“海塞之争”,其实他俩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观点都是没有错的。

左宗棠认为新疆在手,蒙古可保,河北安全,京城则无虞,顺带还能震慑一下周边想要趁人之危的蕞尔小国,而且阿古柏的实力很弱小,也很好被清军击败,站在军事战略的立场来看,出兵新疆这是完全合理的方案。

李鸿章则不那么认为。

左宗棠誓要收复新疆,为何李鸿章却建议朝廷放弃收复新疆呢?

首先,因为南疆已经被阿古柏的叛军所占据了,敌军以逸待劳不易攻取,而且背后还有英俄列强的支持,得罪谁也不好。

其次是晚清财力不足,兵力有限,筹措收复新疆的巨额军费都是个老大难,还不如把这笔稀缺的钱用来发展海军,历史已经证明,海上的威胁远大于陆地。

最后,即便打赢收复了新疆,用于军队驻防和恢复生产的费用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新疆地瘠民少,国家投入和产出也不呈正相关,相反还会是国家的一个累赘,也会削弱海防的力量。

由此可见,李鸿章和左宗棠思考新疆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一个是从商业角度来考虑问题,想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一个是从军事战略的层面来审视时局,考虑到了战后的中国局势和长远国际大势,由于资源有限,所以二人意见相左。

左宗棠誓要收复新疆,为何李鸿章却建议朝廷放弃收复新疆呢?

最终清廷经过多轮审议,还是采纳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的主张,特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领六万大军火速增援紧急的新疆战场,并成功的驱逐了侵略者,新疆之战也成为晚清为数不多的大胜仗,从长期历史结果来看,收复新疆不仅军事战略意义重大,而且政治、经济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