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关东军被学界称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先急锋”,九一八事变的“主谋”,侵略华北的“前锋”。对东北长达14年的野蛮统治,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从1905年关东都督府陆军部,到1919年升格为关东军,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关东军的创立,发展和作战编制,经历了哪些延革史?

本文将基于李惠,李昌华,岳思平编《侵华日军序列沿革》和栗原健《对满蒙古政策史的一个方面》,东京原书房1966年版,介绍这段历史。《侵华日军序列沿革》史料来源于日本防卫厅《日本大本营陆军部》《日本陆海军年鉴》《日本的战争》《大东亚战争全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等及《日本陆海军首脑在职推移表》,非常全面翔实的介绍了侵华日军不同阶段,战役的作战序列沿革,部分序列甚至到小队级。

其中李惠少将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著名的军史权威,中央军委全军史料丛书审查小组成员。岳思平老师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组组长、研究员,著名军史专家。李昌华疑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副军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一旅参谋。

欢迎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抗战史记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一.关东都督府成立及历任总督

1905年,日本赢得了日俄战争胜利。独占中国东北权益。根据双方缔结之“朴茨茅斯条约”有关条款规定,俄国将旅顺,大连湾及附近领土租借权,与关联租借权的一切特权以及长春,旅顺间之铁路及一切支线均无条件地让与日本。

为巩固其在东北南满地区的殖民统治,同年10月18日,日本在辽阳成立了关东都督府,由陆军大将大岛义昌任总督。都督府内设陆军部。驻军中国东北金县,大连地区关东州。日本关东军也因此而得名。

补充史料:早在1904年9月,日本就在金州设立关东守备军司令部及军政署。这开启了日本军国主义对“南满”的殖民统治。

1905年5月,日本把我国辽东半岛改称“关东州”,并废关东守备军及军政署,在大连新设关东州民政署。1906年6月,日本在奉天设立驻东北的总外交机构—奉天总领事馆。是年底,又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南满”推行“三头政治”,进行殖民统治。来源栗原健:《对满蒙古政策史的一个方面》,东京原书房1966年版第282页

历任都督及参谋长为:

关东都督府(辽阳)

总督 大岛义昌大将(1905年10月18日任职)

参谋长 落合丰三郎少将

关东都督府(迁旅顺)(1906年8月1日)

都督 大岛义昌大将

参谋长 神尾光臣少将 星野金吾少将

都督 福岛安正(1913年4月26日任职)

参谋长 柴胜三郎少将 福田雅太郎少将 西川虎次郎少将

都督 中村觉中将(1916年9月15日任职)

参谋长 高山公通少将

都督 中村雄次郎(1920年7月31日任职)

参谋长 浜面又助少将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二.关东军成立及历任司令官

从1907年起,日本在关东州驻扎1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大队的兵力。1919年4月12日,日本改关东都督为关东厅。为加强领导,日本以原都督之陆军部为基础,另组成关东军司令部,实行军政分治。日本关东军正式命名。

关东军历任司令官,参谋长(司令部设旅顺)

司令官 立花小一郎大将 1919年任职

参谋长 滨面又助少将

司令官 河合操中将 1921年任职

参谋长 福原佳哉少将

司令官 尾野实信中将 1922年任职

参谋长 川田明治少将

司令官白川义则中将 1923年任职(指挥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被朝鲜义士尹奉吉刺杀)

司令官 武藤从义中将 1926年任职

司令官 村冈长太郎中将 1927年任职

参谋长 三宅光治少将

司令官 畑英太郎中将 1929年任职

司令官 菱刈隆中将 1930年任职

司令官 本庄繁中将 1931年任职

参谋长 桥本虎之助少将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三.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的任务及驻扎师团变更情况(1909-1931年)

第16师团 从日俄战争后至1909年

第14师团 1909年

此阶段日本关东军的任务是:统帅关东州及南满陆军各部队,保卫关东州及在南满之铁路。关东军师团分驻于宽城子(即现长春),公主岭,奉天,辽阳,海城,旅顺等地。驻军采取轮换制,基本上两年一换防:

第10师团 1909-1911年

1925-1927掉

第11师团 1911-1912年

第5师团 1912-1913年

第2师团 1913-1915年

第17师团 1915-1917年

第7师团 1917-1919年

第16师团 1911-1921年

1929-1931年

第15师团 1921-1923年

第6师团 1923-1925年

第14师团 1927-1929年

第2师团 1931年-

补充史料:各师团由于在国内留有留守部队,故编制比日本国内常设师团略小,每师团编步兵旅团2个,骑兵联队,野炮兵联队,工兵联队,通信队,辎重队各1个,定额为10583人。

据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条例》规定:“关东军司令官比陆军大将或陆军中将任之,直隶于天皇,统帅关东州及南满洲陆军诸部,担任关东州之防务及南满洲铁路线路之保护事宜”。从条文上看,关东军的使命仅限于“防务”“保护”。来源栗原健:《对满蒙古政策史的一个方面》,东京原书房1966年版第282页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三.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

按照1927年7月日本东方会议所确定的侵略方针和步骤,关东军成为侵略中国东北的急先锋。九一八事变时,关东军兵力为1万余人(只含第2师团兵力),编制序列:

关东军

司令官 本庄繁大将

第2师团 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

辖步兵第3旅团(驻长春) 旅团长长谷部俉少将

步兵第4联队 联队长大岛陆太郎大佐

步兵第29联队 联队长平田幸弘大佐

步兵第15旅团(驻辽阳) 旅团长天野六郎少将

步兵第36联队 联队长坪井善明大佐

步兵第16联队 联队长浜本善三郎大佐

骑兵第2联队 联队长若松晴司中佐

野炮兵第2联队 联队长河村圭三大佐

工兵第2大队第2中队 中队长花井京之助大尉

独立守备队 队长森连中将

独立步兵第1大队 大队长小河原浦治中佐

独立步兵第2大队 大队长岛本正一中佐

独立步兵第3大队 大队长岩田文男中佐

独立步兵第4大队 大队长板津直纯中佐

独立步兵第5大队 大队长田所定右卫门中佐

独立步兵第6大队 上田利二郎中佐

旅顺重炮兵大队,关东军宪兵队等。

特别注意,本节关东军1万余人。指第2师团兵力,不含第1至第6独立守备大队及旅顺重炮兵大队,关东军宪兵队等。实际兵力,应在1.5-2万人之间。但即便如此,关内东北军超过十万(事变前,张学良将主力调入平津地区),兵力仍占据绝对优势。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刘义军称转其博友张彦夫史料,称“日本陆军大臣荒木贞夫和内阁总理大臣犬养毅批准追授为陆军骑兵大佐”

四.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关东军兵力不足。故从朝鲜调兵进入东北。

调入东北日军部队作战序列:

混成第39旅团(1931年9月19日由朝鲜侵入中国东北) 旅团长嘉村达次郎少将

辖步兵第77联队 联队长中岛铁藏大佐

步兵第78联队 联队长山县乐水大佐

骑兵第28联队第2中队 中队长谷顺造大尉

野炮兵第26联队 联队长池野松二大佐

工兵第20大队第1中队 中队长石桁和郎大尉

混成第4旅团(同年11月16日派遣) 旅团长铃木美通少将

辖步兵第5联队第2大队 大队长嵯峨亮吉少佐

步兵第31联队第2大队 大队长田边助友少佐

步兵第17队联第3大队 大队长田上八郎少佐

步兵第32联队第2大队 大队长横泽荣次郎少佐

骑兵第8联队第2大队 大队长戒田达一大尉

野炮兵第8联队第1大队 大队长小屿好信少佐

第20师团司令部(朝鲜军,同年12月27日派遣)

师团长 室兼次中将

参谋长 森五六大佐

飞行队长 长岭龟助大佐

辖混成第8旅团(同年12月17日派遣) 旅团长村井清规少将

步兵第39联队第3大队 大队长小林操少佐

步兵第40联队第1大队 大队长富崎富雄少佐

步兵第10联队第2大队 大队长山本准一少佐

步兵第63联队第3大队 大队长船津万六少佐

骑兵第63联队第2中队 中队长不破直治大尉

野炮兵第10联队第1中队 中队长门司藏六大尉

工兵小队 小队长小杉义藏少尉

混成第38旅团(同年12月27日派遣) 旅团长依田四郎少将

步兵第73联队 联队长鹤见俊太郎大佐

步兵第76联队 联队长户波辩次大佐

骑兵第27联队 联队长古贺传太郎大佐(1932年在锦西被东北义勇军击毙,隶属于第20师团混成第38旅团。但不是国内网络上传说中佐军衔,追晋大佐。在1932年进入东北前,就已是大佐)

野炮兵第25队长第2大队 大队长中林袈裟吉少佐

工兵第19大队 大队长佐藤高安大佐

据本节史料,第20师团辖1个飞行队。2个混成旅团,但混成第8旅团实为4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中队+1个野炮兵中队+1个工兵小队编制。而同隶属于第20师团的混成第38旅团,则是满编2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但只有1个野炮兵大队,1个工兵大队。而九一八事变后,第一支从朝鲜调入东北的混成第39旅团,则是2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中队+1个野炮兵联队+1个工兵中队编制。这显示,当时日军编制并不固定。笔者认为在调入时,就是非满编(欠),部分部队留驻原地。

值得注意的是混成第38旅团骑兵第27联队,古贺传太郎为大佐军衔;并非“国内网络上传说军衔为中佐,追晋大佐”。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武藤信义大将

五.1932年日本关东军作战序列

进入1932年,日本关东军完全占领了东北。为巩固其殖民统治,开始全面扩军。

司令官 武藤信义大将(第二年晋元帅,不久病逝—笔者注)

参谋长 小矶国昭少将

第2师团

第1至第5独立守备队

第20师团司令部及混成第39旅团

混成第4,第8,第38旅团(编制同上,略)

第8师团(1932年4月5日派遣)

师团长 西义一中将

参谋长 铃木美通少将

辖步兵第4旅团

旅团长 铃木美通少将

步兵第5联队 联队长谷仪一大佐

步兵第31联队 联队长安川三郎大佐

步兵第16旅团

旅团长 林茂清少将

辖步兵第17联队 联队长佐藤文二大佐

步兵第32联队 联队长佐藤正三郎大佐

骑兵第8联队 联队长三宅忠强中佐

野炮兵第8联队 联队长广野太吉大佐

工兵第8大队第1中队 小泉於蒐弥大尉

第10师团

师团长 广濑寿助中将

参谋长 平野博大佐

辖步兵第8旅团

旅团长 村井吝规少将

步兵第39联队 联队长舟桥茂大佐

步兵第40联队 联队长冈村元大佐

步兵第33旅团

旅团长 中村清少将

步兵第10联队 联队长人见顺士大佐

步兵第63联队 联队长中村音吉大佐

骑兵第10联队 联队长松田仁三郎大佐

野炮兵第10联队 联队长谷口元治郎大佐

工兵第10大队第1中队 中队长小室钟太郎大尉

第14师团(同年4月30日派遣)

师团长 松不直亮中将

参谋长 大串敬吉大佐

辖步兵第27旅团

旅团长 平松英雄少将

步兵第2联队 联队长田中静一大佐

步兵第59联队 联队长宫村俊雄大佐

步兵第28旅团 旅团长平贺贞藏少将

步兵第15联队 联队长甘舶重太郎大佐

步兵第50联队 联队长冈原宽大佐

野炮兵第20联队第1大队 大队长平山兴示郎少佐

工兵第14大队第2中队 中队长熊泽忠喜大尉

辎重兵第14大队第4中队 中队长江田直文大尉

第1骑兵旅团,第4骑兵旅团

关东军飞行队等。

从上述史料可见,1932年日本关东军补充第8,第10,第14师团。除第14师团为4个步兵联队+1个野炮兵大队+1个工兵中队+1个辎重兵中队编制外。第8,第10师团均为4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1个野炮兵联队+1个工兵中队编制,这显示此时日本陆军编制开始成形。但仍有部分部队不同。另外还编入2个骑兵旅团和1个关东军飞行队等。

补充史料:1932年6月16日,日本军部命令:关东军司令官除执行《关东军司令部条例》所规定的任务外,还要负责防卫满洲各要地及保护“帝国臣民”。从此,关东军的统治势力由南满扩张到整个满洲。8月,武藤信义接任关东军司令官后,兼任“驻满全权大使”和关东厅长官。后来,它又取得对满铁的监督权。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中央军第17军驰援长城抗战

六.1933年日本关东军作战序列

1933年初,日本关东军攻破山海关。热河事变和长城抗战爆发。日本关东军为此编成“热河作战参谋序列”,同时从本土调兵增援。。

司令官 武藤信义大将

参谋长 小矶国昭中将

热河作战参谋序列(同年2月编成,即热河事变)

辖第6师团 师团长坂本政右卫门中将

参谋长 佐佐木吉良大佐

辖步兵第11旅团 旅团长松田国三少将

步兵第13联队 联队长鹫津鈆平大佐

步兵第47联队 联队长常冈宽治大佐

步兵第36旅团 旅团长高田美明少将

步兵第23联队 联队长志道保亮大佐

步兵第45联队 联队长迎专八大佐

骑兵第6联队 联队长神代菊雄中佐

野炮兵第6联队 联队长城岛荣兴大佐

工兵第6大队第1中队 中队长高岛直一大尉

骑兵第4旅团(配属第6师团) 旅团长茂木谦之助少将

辖骑兵第25联队 联队长山冈洁大佐

骑兵第26联队 联队长黑谷正忠大佐

第8师团 师团长西义一中将

参谋长 小林角太郎大佐

辖步兵第4旅团 旅团长铃木美通少将

步兵第31联队 联队长早川止大佐

步兵第16旅团 旅团长川原侃少将

步兵第17联队 联队长长濑武平大佐

步兵第32联队 联队长田中清一大佐

工兵第8大队第1中队 中队长小泉於蒐弥大尉

临时派遣第1战车队 队长百武俊吉大尉(应为1个战车中队编制—笔者注)

临时重炮兵中队 队长山村新中佐

列车重炮兵队

关东军自动车队(应为辎重车队—笔者注)

混成第14旅团 旅团长服部兵次郎少将

辖步兵第25联队第2大队 大队长鲶江正太郎少佐

步兵第26联队第2大队 大队长宫本德一少佐

步兵第27联队第1大队 大队长松野尾胜明少佐

步兵第28联队第2大队 大队长米山米鹿少佐

骑兵第7联队第2中队 中队长高椋佐太郎大尉

野炮兵第7联队第2大队 大队长高森孝平少佐

混成第33旅团 旅团长中村馨少将

辖步兵第10联队 联队长人见顺士大佐

步兵第63联队 联队长饭塚朝吉大佐

步兵第39联队混成大队 大队长北泽贞治郎中佐

飞行队 队长牧野正迪大佐

伪满军,洮辽军,暂编第2军,独立第1旅团,护国游击军

第14师团 师团长畑俊六中将

第7师团一部

骑兵集团

辖骑兵第1旅团

独立守备队

总兵力约4万人。年初,第6,第8师团入侵热河等地,以武力胁迫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第6,第8师团于6月中旬相继退回东北地区。

从本节史料可知,日本为发动热河事变及长城抗战。从国内抽调第6师团,第7师团一部。其中第6师团在原4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1个野炮兵联队+1个工兵中队基础上,增派骑兵第4旅团,为2个骑兵联队编制;实为加强师团。特别注意的是,还有伪军部队编制,“满军,洮辽军,暂编第2军,护国游击军”。另外还编成有1个骑兵集团,不过只配属第1骑兵旅团,应是原骑兵第4旅团调入第6师团所致。

1934年关东厅废止,其权力由关东军司令部行使。关东军司令部由此成为日本统治东北的最高权力机构。关东军司令官成为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的总代表,是伪满洲国的太上皇。

关东军还以东北为战争基地,企图进攻苏联和防御苏军的南进。日俄战争后,日本为防止俄国进行报复,一直以俄国为假想敌国,采取攻势作战方针。关东军就是日本对付苏联而设置的一支“边防军”。

七.1934年关东军作战序列

司令官 南次郎大将

这一年,其部队大规模轮换,第6,第8,第14师团均奉令回国,新调入东北的部队为:

第3师团 师团长稔彦王中将

第7师团 师团长佐藤子之助中将(继任杉原美太郎中将)

第16师团 师团长浦穆中将

独立混成旅团

辖骑兵第1旅团,第4旅团

第1,2,3独立守备队

1935年,编制同上,另飞机约80架,总兵力近五万人。但未含第1-3独立守备队,其兵力应超过5万。

八.1936年日本关东军作战序列

这一年,关东军司令官换人,部队也轮换,第3,第7,第16师团返回日本。其部队编制序列如下:

关东军司令官 植田谦吉大将

参谋长 板垣征四郎少将

辖第1师团 师团长河村恭辅中将

第9师团 师团长山冈重厚中将

第12师团 师团长清水喜重中将

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

辖骑兵第1,第4旅团

1937年2月10日,按日本大本营关于部队交替和派遣的命令。4月,由日本国内派来第2,第4师团。5月,第9师团返回日本。此时,在东北日军为4个师团。

这些师团由于在日本国内留下一部分留守部队,故缩小编制(即非满编师团—笔者注)。此时师团编制定员为10583万名。比其国内师团少1275人(即当时满编师团为11858人—笔者注)。

据本节史料显示,在1937年5月前,日本关东军维持4个师团维制,另有2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和3支独立守备队。但由于轮替师团,均未满编。故总兵力应与1934-1935年相同,超过5万人。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日军满编师团为11858人。关东军参谋长为板垣征四郎少将。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编制及作战序列—1905-1937年

九.1937年7月日本关东军编制(即七七事变前)

为应对七七事变引发的华北抗战和苏联可能的军事威胁。日本关东军除进行轮替外,还从本土增派部队。并进行大规模扩充。

司令官 植田谦吉大将

参谋长 东条英机中将

第2师团 师团长冈村宁次中将

第4师团 师团长松井命中将

第12师团 师团长山田乙三中将(最后一任日本关东军司令—笔者注)

独立混成第1旅团 旅团长酒井镐次少将

独立混成第11旅团 旅团长铃木重康少将

第1-5独立守备队

辖第1,第4骑兵旅团

骑兵第3旅团

关东军飞行集团

铁道线区司令部

旅顺要塞司令部

关东军宪兵队

从本节史料看,关东军第9师团调出,应派往华北战场。但补充第2,第4师团,独立守备队扩充第4,第5两支。同时在原骑兵集团 基础上,另增设骑兵第3旅团。并将飞行队扩编为飞行集团,笔者判断应为2个飞行队编制。为加强东北地区治安和铁道线,旅顺要塞守备,设置铁道线区司令部,旅顺要塞司令部和关东军宪兵队。其总兵力应超过8万,这为1938年开始全面大扩军,打下基础(1942年达到70余万)。

当时关东军参谋长为东条英机中将,历任关东军参谋长,日后均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