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写生时善用“补色效应”,画作即会活泼生动

记得以前出外去写生,出发之前老师带领我们自制油画纸,把纱布用乳胶粘在厚厚的白板纸上,为了防止吸油,再刷一道白油漆。

写生时善用“补色效应”,画作即会活泼生动

我们天天在农村转悠。我背着画夹、画具,肩膀上骑着儿子。看哪家有好院落,好树木,好面貌,比如漂亮的姑娘,或者白胡子老大爷,就到哪家写生。

有一天来到一家民居院落,一圈土炕铺着花毡,土炕上一位大娘在操持家务。头顶上铺满了葡萄藤,点点阳光透过葡萄藤洒在地面上。

老师画地面时,不是按照土地“应该有”的土黄“固有色”来画,而是画成了紫灰色,我们觉得奇怪,然后仔细观察,真的是紫灰色。为什么呢?老师又在紫灰色上潇洒地点了几笔鲜艳的金黄、橘红、粉红,我立刻明白了,原来这是太阳的暖色光斑,在它的对比下,地面才变成了紫灰色。这其实正是人眼视觉的“补色效应”。

写生时善用“补色效应”,画作即会活泼生动

有时我们画树影时,紫灰色的树影下并没有光斑,老师也要画几笔暖色光斑,我问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老师笑了,说:这就是为了破一破,一大片紫灰色显得太僵太死,来几笔光斑这一块儿就活了。

怪不得老师的画总是那么活跃、热闹,生动,不像我画得发死,道理就在这儿。

那些年我们每年都有创作任务,需要下乡搜集素材。反正画家的任务就是表现生活呗。我画好了素描草图,然后再画小色稿。画完之后还是色彩单调,发灰,看上去比较平淡。

我请老师帮忙改改,老师用他娴熟的装饰风格,三笔两笔就给我改好了色稿,整个换了一种调子,表现的是落日晚霞映照下的山头,几位主人公全都被阳光映得通红发亮,阴影处成了蓝紫色。

一块儿画画的伙伴,边眯着眼看边说:“真是不得了,看起来好像阳光真的很炫目,我们都不得不眯着眼睛才敢看!”

写生时善用“补色效应”,画作即会活泼生动

是的,他说得没错,真是那种感觉。

我按照老师的小色稿画成大画,完成了创作。当然,我无法把阳光的效果画得像老师那样璀璨夺目,但效果确实比原来的效果好了许多,总算能交差了。

有一年,老师和几位画家一起去伊犁草原写生。带回来好几十幅油画,每一幅都那么漂亮,尤其草原上的花儿,他用鲜亮的横笔触点染在竖笔触的绿草之上,每一笔花儿的下面再加一两笔冷色的阴影,一下子,那些花就好像活了起来,从画面上出来了似的,立体感特别强。

写生时善用“补色效应”,画作即会活泼生动

我看他那么多写生,心生羡慕,不由说:“老师,你送我一幅吧!咱们一块儿这么多年,留个纪念嘛!”

老师照例爽朗地笑着:“行行,没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送我。当然,我也是画家,能理解老师的心情。每一幅好画都是画家的孩子,里面满满地酿着画家的心血,自己孩子哪儿有舍得送人的?

老师舍不得送没关系,我临上几幅不就全都有了,我对自己的临摹功夫还是有信心的,肯定能达到跟原作差不多的地步。

但是想归想,这事稍微一拖,就没能实现。

后来,老师因为要办个画展,他的画全被拿走了。但是后来这些画就再也没还回来过。

唉,后悔呀,如果当时抓紧临摹那几幅草原的油画,以后再想画草原,不就容易多了吗?别了,再也看不到老师的草原写生油画了。

图片来自网络

文/闲云若海

继续阅读